呂田甜,黃文仁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青少年時期,學生的鍛煉意識和行為很大程度受到老師的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引導,進入大學以后,學生接觸最頻繁的主要是同學和朋友,同儕群體逐漸成為影響他們體育行為的首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同伴好友共同運動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最親密的同學或朋友經(jīng)常參加鍛煉的大學生余暇鍛煉的次數(shù)和時長均高于同學或朋友不經(jīng)常參加鍛煉的大學生。[1]由此可見,同儕好友的體育鍛煉參與能夠很大程度地促進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同儕交往是促動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形成的一種有效方式。
鍛煉行為的形成不是簡單、機械的行為改變,它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重復性,是從無意識到行為產生的完整的連鎖反應過程。體育鍛煉行為的形成按階段劃分可分為:行為反應階段、行為判斷階段、行為激勵階段和行為實踐階段這四個階段。[2]
1.1.1 行為反應階段
行為反應是個體對客觀世界的呈現(xiàn)所做出的行為回應和行為解釋,是行為形成的第一個階段。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出現(xiàn)首先需要對外界環(huán)境中的鍛煉人群和鍛煉現(xiàn)象有所感應,并在內心給這種行為或現(xiàn)象附予一定的解釋,形成自身對它的理解和認識,獲得最初的內在感受和思想反饋。行為反應是鍛煉行為形成的開始。
1.1.2 行為判斷階段
行為判斷是在前一階段形成了基本行為概念之后,個體根據(jù)自身所處環(huán)境中較普遍人群對這一行為的看法和選擇,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行為取舍和行為評價的過程。鍛煉行為判斷的本質就是大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利弊的衡量標準。行為判斷的標尺不僅僅只包括社會的道德價值規(guī)則和主體的認知水平,大學生處一個同自己年齡、地位、生活環(huán)境都相似的同輩群體之中,行為在他們看來往往沒有絕對的好壞正誤之分,他們更容易以同學或好友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為標準來衡量、評判自己,并以此決定自己的行為和價值取向。行為判斷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選擇,是行為形成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1.1.3 行為激勵階段
雖然通過行為判斷個體對鍛煉行為的取舍與利弊有了自己的評判,但積極的態(tài)度也并不代表大學生一定會將體育鍛煉落實于行動。只有當大學生覺得思想有轉化為行為的必要時,他們才會嘗試自我鼓動,告訴自己實施行為后會產生怎樣的良好效應,說服自己真正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鍛煉行為激勵正是扮演了將體育鍛煉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實踐的說服者的角色,它暗示主體在經(jīng)過行為判斷之后應該把行為意識付諸于行動并執(zhí)行,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行為激勵包括行為需求的出現(xiàn)和主體滿足需求的動力作用這兩個方面。行為激勵同時根據(jù)大學生具體的個人需要產生不同的內部動力,通過動力作用為行動的落實做好最后的準備。
1.1.4 行為實踐階段
行為實踐階段是鍛煉行為形成的最后階段,經(jīng)過了行為的反應、判斷、激勵之后,當大學生自身鍛煉意向足夠強烈同時滿足客觀條件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行動起來。行為實踐是整個鍛煉行為形成過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這一過程中真正落實于行動的部分,它實際上就是大學生按照自身的行為需要,執(zhí)行滿足需要的行為策略的階段。[2]
體育鍛煉行為形成四的過程階段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從其架構和層次上看,這個系統(tǒng)的四個階段排列有序、循序漸進、關系密切、缺一不可,并具有一定的和諧性和一致性,系統(tǒng)中主體的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處在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這決定了系統(tǒng)完成后主體行為出現(xiàn)的必然性。
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形成不單是外在行為的改變過程,它也經(jīng)歷了一系列復雜的內心變化。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鍛煉行為的形成從對體育鍛煉的認知開始,在認知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和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產生了對體育鍛煉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主體接收到與體育鍛煉相關的需求信號,這些信號激發(fā)了大學生的本能需要,這種需要引起主體的心理不安與緊張,激發(fā)了參與鍛煉的內在動力,即鍛煉動機。這種動機促使大學生產生完成需求目標的鍛煉行為。通過行為的實施主體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也消除了心理不安與緊張。一般來講,鍛煉行為的形成主要就是由:對體育鍛煉的認知→鍛煉態(tài)度→需要→心理不安與緊張→鍛煉動機→鍛煉行為六個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一致的鏈式反應關系,相互銜接、相互影響,具有較高相對應的一致性。[3]
1.3.1 體育鍛煉的認知與行為反應
個體對體育鍛煉的認知是鍛煉行為反應產生的必要條件。認知是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大學生在接觸外界環(huán)境和人的同時受到來自外界傳遞的知識、信息以及行為和現(xiàn)象的刺激,這些客觀世界出現(xiàn)的信號直接將體育鍛煉這一概念投射到大學生的內心,通過對其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形成了對體育鍛煉的認知。行為反應源于這種最初的認知,鍛煉行為反應過程是主體對體育鍛煉形成認知并觸發(fā)行為意向的過程,認知為實施行為沖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對體育鍛煉的認知是鍛煉行為產生的前提。
1.3.2 鍛煉態(tài)度與行為判斷
鍛煉態(tài)度是人們在對體育鍛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對參與體育鍛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對外界人或事物的內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構成要素,激發(fā)態(tài)度中的任何一個表現(xiàn)要素,都會引發(fā)另外兩個要素的相應反應。鍛煉態(tài)度是個體在長期社會生活環(huán)境影響下,從一定的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中習得的,它指向于具體的體育活動項目、內容和方法,是體育活動動力調節(jié)系統(tǒng)的重要心理成分。[4]
鍛煉行為判斷是鍛煉態(tài)度改變的必然過程。大學生在獲得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的同時,也受到所處群體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同伴的思想和行為取向的影響,這使得他們產生自身對參與體育鍛煉特有的看法和態(tài)度,通過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考和拿捏,大學生往往會對自己是否需要實施這一行為、實施的結果如何做出選擇和判斷,當做出了行為的最終評價時,也就意味著對體育鍛煉有了明確的態(tài)度。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是鍛煉行為形成的定向因素,對行為的發(fā)展方向有著直接的指向作用。
1.3.3 鍛煉需要、動機與行為激勵
在諸多構成要素中,鍛煉動機是導致鍛煉行為形成最直接的要素。動機是參與者針對某種特定的心理需要發(fā)出的一種內驅力或沖力,它是鍛煉意識轉化為鍛煉行為的中介力量。[5]動機的形成需要兩方面條件,即內在需要和外在誘因。需要是主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誘因是能滿足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當內部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時,機體會激發(fā)自身的內在需要,并在外部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形成內驅力,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是需求狀態(tài)存在的結果,因此,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根源。
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動機是鍛煉行為激勵的動力源泉。激勵的產生實際上是大學生對自身實施鍛煉行為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來源于對參與鍛煉的需要,激勵的過程是其內心對完成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解釋和強調,為滿足需要而激發(fā)內驅力并對機體行動趨勢產生作用的過程,是一種鍛煉意識的強化過程。鍛煉行為激勵建立在體育鍛煉需要的產生和對其迫切渴望以及將其轉變成具體行動力量的基礎之上,需要、動機是鍛煉行為形成的動力因素,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1.3.4 鍛煉行為與行為實踐
行為實踐實際上就是鍛煉行為形成要素中的鍛煉行為。鍛煉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目標行為,目標為策略的規(guī)劃指明了方向,大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其實就是對行為目標的執(zhí)行,即實踐了體育鍛煉行為。行為即是行動,是鍛煉行為形成的執(zhí)行因素,是大學生身處的群體環(huán)境和內在心理互動的最終結果,是鍛煉行為的形成的最直觀的表現(xiàn)。
同儕又稱同伴或同輩,是指與自己在年齡、興趣、愛好、態(tài)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在校園生活環(huán)境中,同儕交往即是指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耐瑢W或朋友間發(fā)生的人際交往。[6]同儕交往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動態(tài)的角度說,同儕交往指同儕群體中人與人之間語言的交流和身體的互動,從靜態(tài)的角度說,同儕交往指同儕群體中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形成起來的情感聯(lián)系,即通常所說的人際關系。
同儕關系的形成不受外界壓力影響,是人與人之間自由、平等、主動的交往關系,因此同儕之間更容易接近,溝通起來更容易彼此接受。同儕交往為個體學習技能、交流經(jīng)驗、宣泄情緒、習得社會規(guī)則、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它在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適應中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7]大學生活環(huán)境減少了來自家庭和學校的束縛與管制,同時由于對精神交流和價值認同產生更加強烈的渴望,使得大學生逐漸傾向于同儕間的交往。同儕是個體青少年發(fā)展時期的重要他人,同儕關系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人際關系,同儕交往亦是身處校園這個特殊環(huán)境中的人們必不可少的交往形式,是形成思想認知、滿足心理需要、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源泉,對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心理和社會化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他們的意識形成和行為取向具有非常大的影響。[8]積極的同儕交往模式能夠有效地促動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形成,產生良好的同儕效應,大學生往往通過參與體育鍛煉這樣的身體互動來實現(xiàn)同儕交往、增進同儕關系。
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認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有來自外界環(huán)境和人的影響,也受到自身興趣愛好和接收能力等因素的制約。體育教學被認為是學習體育理論知識最正規(guī)的途徑,而實際上課堂授與學的形式并非提高學生鍛煉認知最有效的途徑,相比教學的灌輸方式,同儕交往自由輕松地溝通交流往往更符合大學生接納和學習的心理趨勢。同伴通過平時的交流對話傳遞各自了解的體育知識和信息,包括鍛煉的功能、價值、健康效益、鍛煉的途徑、方法等,同儕彼此之間表達自我、各抒己見,互相傳授、互相學習,通過一種自愿、平等的交流方式,在耳濡目染間提高自己對體育鍛煉的認知。
意識是人們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xiàn)實經(jīng)由邏輯思維分析、并通過思想內化所產生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它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意識具有能動性,容易受到影響而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自身與環(huán)境的互動,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不僅受到學校教育和社會信息傳播的影響,很大程度也受到來自于生活環(huán)境、交往環(huán)境的影響和感染。大學是學生心理發(fā)育走向成熟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階段,這時他們的獨立與主見性還未完全形成,是思想、意識、價值觀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大學生的不夠獨立與意志不堅定,趨從環(huán)境的心理傾向,把群體的主流思想、行為看作標準規(guī)范,嘗試去效仿并認可集體的價值、行為取向。同儕交往的影響方式既是顯性也是隱性的,同儕間經(jīng)常性的語言交流可以直接強化和提高大學生對鍛煉的認知,同儕群體的思想通過反映為行為取向的方式,營造出集體主流的文化氛圍,個體長期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當中,意識、行為也逐漸受到感染和同化,當同儕交往的群體普遍具有積極的體育鍛煉價值觀,形成了良好的鍛煉氛圍,大學生個體就會由最初的行為依從,逐漸產生對同儕行為的認同,并最終內化為自身的鍛煉意識,形成積極的鍛煉態(tài)度。
需要有不同的類型,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根據(jù)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主體會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及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衍生出比生理需要更高級的心理需要,人們通過實現(xiàn)心理需要體驗生活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并力求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3.3.1 興趣、娛樂的需要
興趣與娛樂的需要屬于大學生的生理需要,是在外部條件滿足時產生的最基本的內部動機。興趣與娛樂的需要是指大學生在不受外界壓力的影響下,出于自身對體育鍛煉本身的愛好和向往而迫切希望參與其中,但是往往由于個體的依賴心理,導致大學生不愿意獨自活動。依賴表現(xiàn)為主體需要依靠同儕好友的陪伴或幫助,不能或不愿獨自行動或是獨立完成某件事情。依賴心理可能源于大學生對自身做出的決定正確與否的不確定,需要從別人對自己的肯定與鼓勵中獲取自信和行動動力;也可能源自內心對寂寞的恐懼,獨自行動時無法獲得得他人的行為支持也無法實現(xiàn)與他人的語言溝通;同時也可能受到旁觀者的異議和眼光,這些都會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孤獨感、無助感和緊張焦慮情緒,需要通過伙伴的陪同或安慰來消除這些負面心理。同儕交往中重要他人的支持正是作為一股強大的外界力量增強了大學生行動的內在動力和行動熱情,使大學生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中去。
3.3.2 安全、歸屬與認同的需要
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參與體育鍛煉實際上是一種從眾行為。正是由于對安全與歸屬的需要、對得到同儕群體認同的渴望激發(fā)從眾心理的產生,從眾心理進一步引導個體做出盲目或者違背自己最初價值準則的從眾行為。[9]從眾是個體由于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在決策的認知或行為上不由自主地朝向一致。[10]在群體生活環(huán)境中,當某個個體的行為或意見獨樹一幟時,就會產生立于群體之外的孤獨感與排斥感,這時他會趨同于主流的意識行為走向以解除自身與群體間的沖突,當個體的態(tài)度、行為和目標與同儕群體達成一致時,就會獲得“沒有錯”的安全感和“我是群體的一員”的歸屬感,并感覺自身被同儕所接納,同儕接納是一種群體指向的單向結構,它反映的是群體對個體的態(tài)度,所謂態(tài)度即是指喜歡或不喜歡,接受或排斥,[11]群體對某一個體的接納意味著這一個體受到了群體的歡迎和認可。認同和歸屬是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夠獲得感受,當大學生被同儕群體所接納,他自身會感到被尊重、被需要和作為群體一部分的存在感。體育鍛煉活動是實現(xiàn)大學生同儕交往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大學生時常以群體的形式共同參與體育鍛煉,個體只有參與、融入到集體的活動當中才能體會安全和歸屬的感覺,同儕接納也是通過人與人之間身體的互動、情感的交流表現(xiàn)出來的同儕接納的水平反映出大學生在所從屬的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應對大學生在生活交往中追求被更多人接受和尊重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同儕通過在體育鍛煉中的相處和互動滿足了大學生對安全、歸屬與認同的心理需求。
3.3.3 增進友誼與尊重的需要
友誼的質量反映出大學生同儕關系的優(yōu)劣,不論是出于相互之間利益的獲取還是自身情感的需求,大學生都會努力地去培養(yǎng)友誼、維持良好的同儕關系,因此同儕交往一般都具有自主自愿性,自主自愿性是個體不受外界有形壓力的壓迫發(fā)自內心的交往愿望,通過主動積極參與交往活動的外部形式表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12]同儕交往是在大學生自身強烈的行為意識驅動下形成的,是一種主觀意愿的表達。體育鍛煉過程中的同儕互動不僅通過語言,同時也可以通過身體、表情、狀態(tài)等多方面表現(xiàn)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得主體之間的信息能夠得到更為全面和快速的傳遞,相對于只有語言或肢體互動,更能夠增進大學生之間的思想與情感溝通,從而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同儕交往本身是一種平等的、非功利性的交往,交往的個體具有相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目標,為滿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而進行交流與互動,在體育鍛煉活動中作為參與個體的你、我、他都是行為的主體,參與各方都是有意識、能動的情感能量和行為方式的交換者或傳遞者,并且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主體間不是單向的趨附,而是通過同儕間雙向或多向的互動、交流和反饋來完成交往,這就意味著交往中的人彼此承認各方在這一活動中的角色、權利和義務;意味著同儕能夠在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和價值,達到行為雙方的互惠互利;意味著交往的各方都有均等的機會、公平的權利和平等的人格地位。同儕交往是對話式而非獨白式的,交往各方都是活動參與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行為主體,體現(xiàn)出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交往原則,大學生通過群體共同參與鍛煉的形式來實現(xiàn)其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3.3.4 成就感與展現(xiàn)自我的需要
實現(xiàn)自我、獲得成就感是人類最高級的需要,是在自身與外部條件均充足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的一種需要。人們把提高自我價值和渴望有所貢獻的需要稱之為成就感的需要,是大學生的社會需要之一。[13]獲得成就是一種客觀行為結果,成就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簡單地講,成就感是通過完成成就行為產生成就的自我意識而獲得的自我肯定感、自我價值感。成就包含三方面內涵:第一,成就是行為的結果,而非行為的過程;其次,這個結果必須“超群”,即高于所在集體的其他成員所能達到的水平;第三,成就應以他人認可為標準,被認可的越多可信度越強,而非個體的自我標定。[14]因此,擁有一個展現(xiàn)的平臺和得到他人的承認與贊賞是取得成就的客觀條件,產生成就感是個體取得成就的主觀標準,客觀條件對成就感的實現(xiàn)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成就感是通過主觀標準和客觀條件共同作用實現(xiàn)的。同儕交往是實現(xiàn)成就感需要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共同參與體育鍛煉的交往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體育鍛煉是以身體互動為主的活動形式,活動過程中既有參與者相互之間的合作也存在彼此之間的競爭,既體現(xiàn)出協(xié)助配合的集體團結精神也展現(xiàn)出參與個體的運動能力與風采,大學生通過在互動過程中選擇扮演自己最適合、最拿手的運動角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展現(xiàn)自己的特長和才華,表現(xiàn)出集體中個人所特有的能力,取得自我成功的同時獲得同儕的肯定與夸獎??梢妳⑴c體育鍛煉活動是展現(xiàn)自我、滿足成就感的最直接的方式。
[1]陳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機制初探[J].體育科學,1996(5):27.
[2]劉燕,顏吾佴.影響大學生行為方式的環(huán)境作用機制[J].管理現(xiàn)代化,2010(3):24-26.
[3]張環(huán),耿志民,白勁松.高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及其社會心理學探析[J].考試周刊,2008(12):142-144.
[4]祝蓓理,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5]顧民.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心理學因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6):148-149.
[6]金盛華,宋振韶.當代青少年同輩交往的影響機制及其引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102-108.
[7]俞國良,辛自強.社會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7.
[8]陳華平,陳書洋.青少年同伴關系對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影響[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1):38-40.
[9]莊錦英.決策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5.
[10]孔祥勇.管理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2.
[11]鄒泓.同伴接納、友誼與學校適應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3):55-59.
[12]顏天民,高健.論體育交往的特點與作用[J].體育科學,1998,18(6):19-21.
[13]唐慶華,潘衛(wèi)紅.大學生課外體育俱樂部鍛煉的心理需求[J].云夢學刊,2006,27(5):123-124.
[14]雷洪波,袁平.大學生的成就認識和成就感研究[J].青年研究,1993(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