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杰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
同儕互動培訓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李松杰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互動合作集中的課程。專兼職教師各自獨有優(yōu)勢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實現(xiàn)分工合作,就能夠很好地調動雙方優(yōu)勢。這種互動培訓包括教學經(jīng)驗缺乏的兼職教師、實踐和溝通能力困難的專職教師以及自愿合作的資深教師,其目的在于促進教師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時,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
【關鍵詞】互動培訓;德育教學;同儕
1研究問題的背景和研究現(xiàn)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式,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德育人才的重任,這一特色從思政課的課程設計就能證明。2004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革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思政課由原來各省獨立設置教材改為全國通用教材,以期體現(xiàn)教育教學的嚴肅認真性。在教材統(tǒng)一使用的視角下,將思政課理論教學納入全國德育教育的大的背景和視野下,以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設置。
思政課擔負著培養(yǎng)合格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與新型道德踐行公民的重任,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思政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挑戰(zhàn)與壓力。近年來,由于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已經(jīng)成功實現(xiàn)由“挨餓”向物質富裕的階段轉變。對于90后在校大學生而言,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政治理念的淡漠是不可爭議的事實。此外,隨著新型網(wǎng)絡技術迅速發(fā)展和知識爆炸時代的到來,“符號化”消費成為青年一代文化認同的代言詞,思政課或者德育等同于無用,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如何將思政課理論講解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是教師面臨的問題,化解各種誤解或者消極因素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也是教學改革面臨的最嚴峻挑戰(zhàn)。此外,手機網(wǎng)絡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也在影響著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且由于思政課學生數(shù)量較多,教師管理不易,部分出現(xiàn)了老師上課“自說自話”;學生在課上“自娛自樂”的局面。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技便利帶來的不可回避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課程消極因素對于老師和學生所帶來的壓力和影響。老師在理論課教學中缺乏積極性,學生也缺乏真正的學習動力。這些因素的存在和出現(xiàn)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影響到國家德育教育要求的本質,也最終影響到社會德育素質的提升,進而傷害中國社會經(jīng)濟建設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感。因此,如何避免由于工作壓力和認同感缺失而產(chǎn)生的厭倦感,甚至出現(xiàn)不能勝任工作的情況,積極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目前,思政課改革主要從三個角度來展開。一個是實踐教學為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改革。這方面的教學改革主要從設立學習小組、進行課堂辯論、師生交流互動等方面展開,這也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主流,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這種小型的改革模式如何將思政課德育教學在實踐中深入人心,在更廣的范圍內推廣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第二是課堂案例教學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滿堂灌”型隨大流教學模式,以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入手,利用新媒體和自媒體手段,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第三側重老師個人魅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影響非常大,且個人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影響非常大,提升老師知識儲備和用心、平等地和學生進行交流也是提升思政課德育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在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下,思政課教學質量與效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和興趣度明顯提升。但由于教學現(xiàn)實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兼職教師仍然擔任思政課理論教學。如何發(fā)揮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優(yōu)勢,實現(xiàn)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思政課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但這方面相關研究還比較薄弱。筆者以思政課同儕互動培訓視角來探究提升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自身素質,發(fā)揮各自特長,以期實現(xiàn)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視角來探討思政課教學改革問題。
2同儕互動培訓策略和方式
從教學的本質來看,教師應該從自身能力和經(jīng)驗出發(fā),把教學作為一種能夠與自己或同事進行經(jīng)驗交流的過程,并且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評估和研究,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同其他課程相比,思政課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師教學都有自身特色。從教育目標來分析,思政課目標是提升學生德育修養(yǎng)和能力,進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優(yōu)秀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目的就決定了思政課學習不僅僅是理論學習,而且更側重實踐。課程學習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一批“理論言說的巨人”,而是培養(yǎng)一批道德踐行者,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學特色和其他專業(yè)教學不一樣,需要和學校輔導員、黨政負責人等相互配合,來實現(xiàn)理論學習和道德實踐的目標。從教學過程來說,學生學習理論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和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從近年來許多思政課從實踐角度進行教學改革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意味著,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在和學生溝通、實踐教學領域有著先天優(yōu)勢,這也恰恰彌補了理論課教學方面的不足。而思政課理論課教學也能為學生管理和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專兼職教師的合理互動是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德育修養(yǎng)的良好途徑和方法,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提升,關鍵在于如何實現(xiàn)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互配合的合理運用。國內外的教學實踐也能為這一理論提供支撐。謝旻蒼通過實踐證明教師同儕之間的優(yōu)秀合作模式能夠有助于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教師的情緒,也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動力。相反,如果團隊合作成員投入程度不夠,經(jīng)常缺席,且不愿意分享,則降低團隊合作的動力,阻礙知識轉化并影響知識的建構。
近年來,許多著名教學專家均提出了同儕互助的主張,從注重教師個人素質提升改為強調同儕互助和合作文化。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開發(fā)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教學實踐的溝通、合作和共同經(jīng)驗的分享,通過互助學習,以減少由于教師個人能力受限而導致的自發(fā)行為和教學質量的下降。對于思政課教學而言,實現(xiàn)同儕教師之間的互動以促進教學水平提升,服務學生,是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教學改革的目標所在。在教學研究中,以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德育水平提升,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在研究實踐中,課題組采取分階段研究方式在思政課專兼職教師中進行互動合作學習,逐步推行課題研究的深入進行。
首先,對課題組所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梳理分析,認真理清專兼職教師類別,并加以分析。從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兩個大類別入手,將教師進行分析理清,在整理教師各自教學特長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教師專業(yè)情況、入職年限等方面的差異將教師分類,形成專兼職教師資料庫,并結合教師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研究。在此基礎上,在遵循教師自愿基礎上,根據(jù)研究專業(yè)和入職時間進行小組分類,每個小組既包括專職思政課教師也包括兼職教師。每一小組每月固定時間進行交流學習,且不能低于兩次。針對在教學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并在小組討論中絕對采取的教學策略。
其次,運用新媒體手段,構建網(wǎng)絡同儕教學群。在教師教學小組確定以后,鼓勵相關教師發(fā)動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參與教學中來,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構建各種不同的網(wǎng)絡教學群體,讓學生意識到思政課理論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過程中德育水平的提升和發(fā)展。通過網(wǎng)絡學習群的互動讓教師教學水平也得到提升。在網(wǎng)絡群構建過程中,不同小組教師和學生適時開展線上和線下互動,以指導學生實踐、適時分析社會道德熱點問題與問題處理中遭遇的困境。
再次,建立同儕互助導師合作制度。在思政課教學中,大量新入職擔任教學任務的輔導員,由于專業(yè)出身和學校出身的不同。許多人并沒有專業(yè)教學培訓,教學中存在各種不足之處。面對思政課教學的壓力,極有可能出現(xiàn)職業(yè)上的挫折感和懈怠意識,甚至出現(xiàn)職業(yè)認同感的喪失。課題組在訪談和調研中發(fā)現(xiàn),許多兼職青年教師對思政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學生不配合情況感到厭倦,并反作用的教師教學過程的實施。以調研中F教師為例來說明。F教師是剛入職任教不足兩年教師,在訪談中,他明確表示,在開始上課的過程中,自己備課特別認真,但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上課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嚴厲要求也造成學生的不理解,對他上課教學評價也不高。他認為自己對學生特別負責任,為什么學生對自己評價不好。甚至認為其他老師沒有自己認真,卻得到了學生好的評價,最后就使得他在教學中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在調研中,這種現(xiàn)象在新入職的教師中非常普遍,為了解決這種情況,課題組采取教學導師互助合作制度,即由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和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帶領年青教師,組織合作伙伴。這種模式中的兩位教師具有多重角色,既是同事和合作者,又是導師和楷模。在相互合作中,提升幫扶教師的迅速成長,進而讓新入職的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同時發(fā)揮青年教師的優(yōu)勢,利用年輕教師年青有活力和善于溝通的優(yōu)點,更好地實踐思政課教育的德育功能。
最后,實現(xiàn)課上理論和課下實踐融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踐行德育教育的本質。思政課是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如何真正在大德育范疇的視野下進行思政教育,為學生服務是學校主管部門關心的問題。同儕互動的合理運用,在調動教師積極性基礎上,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人牽頭,以學校專兼職資深教師具體負責,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思政課同儕互助圈,建立微信群等多樣化的網(wǎng)絡組織模式。面臨教師和學生在實際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線上討論,線下解決的方式來進行處理。運用新媒體手段,從更大范圍內擴充同儕互助的范圍,真正實現(xiàn)教師能力的提升。線上討論是指面臨在教學理論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同儕之間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集思廣益,進行討論并處理解決。線下處理是指面臨復雜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處理。以形勢與政策課程講授為例,線下處理更多的是邀請優(yōu)秀教師在小范圍內上示范課,剛入職教師上公開課,針對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及時處理和解決,并做好各方面的課堂危機情況的應對和處理。
3同儕互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臨困境
如何實踐思政課德育教育的本質,發(fā)揮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優(yōu)勢,在提高大學生德育素質的同時,提升教師職業(yè)認同感與素質已經(jīng)成為許多高校的共識。學校是學習的場所,這種學習不僅僅是對學生而言,更深層次上來說,也包括老師,同儕之間經(jīng)過學習提升自我能力,激發(fā)教師教學的潛能和創(chuàng)新力,更大范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學校組織層面來說,同事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也是教學組織的體現(xiàn)。在中國高等學校設置教研室,其目的就是在于組織同事相互溝通,互相學習。但教研室組織形式相對松散和有限性就制約了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而更廣泛意義上的同儕互動模式是在遵循教師自愿原則基礎上展開的,這種模式更能從深層次激發(fā)教師的潛能。在這一過程的實踐中,無論是專兼職教師在互助合作中處于何種角色,在互動中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這種合作不因為職位和職稱的差別而產(chǎn)生差異。在互助合作中,尤為重要的是,要求合作各方放下年長或者職位高低,進行坦誠信任的交流,在實踐中進行無私分享。因此,影響思政課同儕互動的因素也就非常明顯,主要包括組織、團體和個人三個方面的因素。在組織方面,同中學同儕之間互動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學主張自由性教學模式,尊重教師個性和主創(chuàng)精神。如何將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以組隊形式結合起來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需要調動各方力量,尤其是取得來自學校層面的政策與其他相關的支持,尤為需要學校在合作理念下提供平等的交流環(huán)境。就團體組織合作而言,思政課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互動合作目的在于調動各方老師積極性,彌補由于各自缺陷而帶來的不足。但在實踐中,如何從團隊小組模式向更廣范圍去推廣是目前課題組實踐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前期小組部分實踐中,召集教師和學生均是在尊重各方意愿基礎上進行的。但從更大范圍內推廣的視角來看,無論是在教師內部還是學生中間,都存在部分不愿意的情況。如何讓更多的老師接受這種模式,并樂意參與其中,更大意義上服務學生,提升學生德育水平,也是各方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個人因素而言,同儕合作中的年齡、職位職稱、個人性格和胸懷(主動愿意分享等)、信任關系、理念差異等方面的問題均是互助合作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最為關鍵的是,在團體合作中,如何實現(xiàn)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合理的自我定位,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能力優(yōu)化與團隊優(yōu)勢,讓每位教師在合作中得到認同感,且樂意參與其中,并通過團隊發(fā)揮,實現(xiàn)教學目的,也是課題組研究中所面臨的難題。因為在合作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課時量問題、由于職稱因素而產(chǎn)生的待遇差異都是決定老師自身生活的重要方面,這也是在教學改革中所面臨的困境。
思政課教師作為中國大學德育教育的主體,擔負著培養(yǎng)合格社會主義公民的重任。在教師教學和實踐中,老師遇到問題且能通過自身有效的途徑去解決當然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這種處理模式往往面臨局限性和單調性,且很難持續(xù)對不同學生有效。如果能夠實現(xiàn)良性的同儕互助,將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我國德育教育獨特性,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互助合作,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實現(xiàn)學生理論水平提升的同時,真正將德育教育深入人心,是思政課的本質,也是課題組進行同儕互助嘗試的意義所在。本研究以校內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問題為核心,引導教師對教學進行互動,進而帶動學生進行互動,形成良性的教學效果。課題組所進行的試驗和嘗試雖然是小范圍內試行,但期望達到的目的在于激發(fā)不同層次、級別和年齡教師的積極性,能夠進行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平等合作互助,以實踐德育教學服務學生這一根本目的。如何合作和變革都不應該是強加于人的產(chǎn)物,而是各方合作互助的結晶。
參考文獻:
[1]徐綺穗.教師行動學習團體互助機制之研究[J].教育學志,2013(30).
[2]丁鋼.同儕互助:教學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J].課程與教學(季刊),2003(6).
[3]張瑩.符文娟.教師同伴互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通徑[J].新課程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郝曉梅]
The Application of Peer Interaction Training Strategy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Song-jie
(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333403,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cours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part-time teachers.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can be very good to mobiliz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sides. Those who need interactive training include part-time teachers lacking in teaching experience,the full-time teachers who are not good at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nior teachers who can be the voluntary cooperation.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active training;moral education;peer
作者簡介:李茹(1976-),女,山西忻州人,碩士,現(xiàn)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101(2015)04-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