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桃
(浙江省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溫州 325035)
浙南溫州鐘靈毓秀,自古人杰地靈,歷代名人輩出,鄉(xiāng)土資源豐富;擁有雁蕩山、楠溪江、百丈漈風景名勝區(qū),烏巖嶺、南麂島自然保護區(qū),還有各地古村落等。
有“百工之鄉(xiāng)”美譽的浙南溫州,有史以來流傳著許多民間工藝,世代相傳,其品種繁多、工藝精湛,為世人所矚目。其中以石雕、黃楊木雕、根雕、微雕、剪紙、甌塑、米塑、甌繡、發(fā)繡、繡簾、彩石鑲嵌、篾絲鑲嵌、油傘、龍須席、陶藝等著稱。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致使這些曾引為驕傲的地方民間藝術瀕臨失傳或絕跡。制作民間美術工藝品,需要作坊和藝人的真?zhèn)髦笇?。大多?shù)學校缺乏硬件實施,而民間工藝美術又具復雜性,因而難以在學校美術課堂實踐操作,讓民間美術真正走進學校課堂有一定的難度。
《美術課程標準》(實驗)強調資源的利用,尤其是地方資源。新課程實施前的學校美術課以實踐操作為主,新課程改革以后,學校美術的學習方法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轉變,從實踐操作慢慢向著欣賞、評價、審美的方向發(fā)展,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而相對淡化了美術課的實踐教學。如何利用好溫州地方美術資源,又能實現(xiàn)美術課回歸本位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鄉(xiāng)土民間美術教育中感受家鄉(xiāng)的美麗,在美術課的實踐中應用地方鄉(xiāng)土民間美術元素,傳承鄉(xiāng)土民間美術的文化精髓,較好完成新課程美術教育改革目標,這對廣大美術老師提出了挑戰(zhàn)。
水粉畫可以做短期作業(yè),適應中小學校美術教育。中小學學生美術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是通過對美術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來實現(xiàn)的。水粉畫工具和材料可提供他們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促進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各種繪畫的形式和材料、工具的作用。而且水粉畫的工具材料價廉物美,不太會增加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負擔,同時也便于學生整理畫具。
水粉畫顏色分瓶裝和管裝兩種,它是用顏料粉或白粉與結合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調制而成,屬水溶性顏料。在作水粉畫過程中,顏料的消耗量比水彩要大得多,通常選用容量較大的調色盒。盒蓋雖可用來調色,但面積太小,使用起來并不十分理想。作為水粉畫的調色盒,要平滑、潔白、不吸水。如果另備大的調色盤一個,則可以獲得很好的調色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集體合作作畫,如大幅的風景畫可分組集體合作,調色可用吹塑紙或K T版,大小規(guī)格由需要而定;外出寫生可選擇小一些的,以便于攜帶。
水粉畫通常使用特制的水粉畫筆、水彩畫筆、各種毛筆、刷子、底紋筆等。水粉畫筆分狼毫和羊毫兩種。狼毫是較好用的一種,狼毫筆有一定的彈性,羊毫筆的特點是吸水性好、毛軟,適合表現(xiàn)濕潤、柔和的效果。多種畫筆的應用能較好表現(xiàn)水粉畫的效果,也可以模仿民間美術水墨畫、版畫、搪瓷的文飾表現(xiàn)技法。
水粉畫紙一般要質地堅固,表面不要太光滑,免得顏色厚了會脫落。紙的顏色一般為白色,不能太薄,以吸水性不太強的白紙為宜。常用的有素描紙、水粉紙等。根據(jù)畫紙的要求,同時根據(jù)鄉(xiāng)土民間美術的特點,可以畫在墻上黑版、木板、磚塊瓦片或是吹塑紙與k T版上。
水粉畫的水是作為調和、稀釋、洗滌顏料用的,水粉畫材料兼有多畫種所具有的長處。在作畫時,減弱顏色的純度和提高顏色的明度主要不是靠水來完成,而是用白色和其他色相的顏色進行調和。不僅可以大面積的涂改,還可以進行深入細致的描繪。它是應用廣泛、表現(xiàn)力較強的畫種之一,比較適合中小學生美術繪畫涂抹。中小學生畫水粉畫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樣去研究色彩的冷暖變化,多以平涂為主,以自己的審美意識調配色彩,有裝飾色彩的效果。
水粉畫多元技法是受中小學生歡迎的新興繪畫形式。水粉畫的色彩鮮艷柔潤、明亮渾厚。水粉色有一定的覆蓋力,并且水粉畫干、濕畫法相結合,會有筆墨酣暢淋漓的痛快效果,適宜于表現(xiàn)簡明概括、鮮明強烈的畫面效果。獨特效果即天鵝絨似的美麗的特性美,給人以爽快感。水粉畫則較注重線條與色彩表現(xiàn)情感,色彩表現(xiàn)一般也傾向于比較概括,形成的是亮麗、簡練的畫法和表現(xiàn)效果,適應中小學學生的創(chuàng)作心理。
水粉畫多元技法的美術形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鄉(xiāng)土美術的興趣。水粉畫多元技法在鄉(xiāng)土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形式多樣,如可以模仿鄉(xiāng)土民間藝術的制作工序,為美術課堂創(chuàng)造欣賞、繪畫、制作成品等綜合平臺。
水粉畫多元技法在鄉(xiāng)土美術教育中應用的形式多樣,如觀看多媒體進行古居寫生;模仿民間版畫的制作工序,描繪工藝品的圖案紋飾等。水粉畫多元技法結合溫州地方資源開展鄉(xiāng)土美術教育,是值得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楠溪江兩岸不但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聞名遐爾的人文景觀。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廟宇、書院、亭閣、戲臺、牌坊、寨墻、堤岸、水渠之類,凡古代農耕社會應有的各類建筑,都已經(jīng)完備,甚至還有規(guī)模不小的園林。其中古村落最為有名,這些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獨特的古村落,是鄉(xiāng)土文化的博物館和人文環(huán)境資源的寶庫。
風景寫生可選擇楠溪江古民居、古亭、宗祠、戲臺,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播放視頻和利用課件演示進行輔助教學。教學目標是了解水粉畫的基本特點和基本技法,掌握水粉畫中的干、濕畫法;學習樹、房屋等景物的造型表現(xiàn);感受家鄉(xiāng)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自然。教師示范水粉畫表現(xiàn)古建筑景物的步驟過程,啟發(fā)學生用色彩對比表現(xiàn)自然景物,突出塑造表現(xiàn)古民居、古亭、宗祠、戲臺的特征。用水粉畫多元技法藝術處理的多種藝術形式,能激發(fā)農村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意識。
農村自然資源是水粉美術創(chuàng)作的好題材,如作品《農家院》、《田鴨子戲水》、《柿子熟了》、《村莊》等就是以田園風光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小學生認識和了解楠溪江田園風光后,同樣會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
農村田野風光是中小學生寫生極好的課程資源,要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把課堂搬進大自然。田野、溪流、農舍、樹木等自然資源各具特色,帶領學生身背畫夾,手拿畫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便在學生的手下誕生……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學生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發(fā)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讓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盎然。
在溫州古代建筑中發(fā)現(xiàn)了很有藝術價值的瓦當,它們大多始建于明清期間,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還有結構嚴謹、風格獨特的整體造型和局部圖案。如“?!薄ⅰ皦邸?、“祿”、“獅”、“子”、“臉形”等文字圖案,及在特定的形狀(圓形、方形、多角形等)范圍之內的應用。學生不僅了解瓦當圖案文化的內涵,理解鄉(xiāng)民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的表露,而且提高了他們的美術學科素養(yǎng)。
水粉版畫印制瓦當、年糕印的步驟:第一步:制版,臨摹瓦當、年糕印圖案,如“?!薄ⅰ皦邸?、“祿”、“龍”“鳳”等,用硬筆刻在吹塑紙或K T版版上。第二步:把裁好的宣紙再用板刷蘸墨汁刷黑,晾干備用。第三步:把制好的版和準備好的黑色印紙用夾子固定在一起,然后把黑色印紙噴潮。用畫筆蘸水粉色在版上局部著色,顏色里可加點洗衣粉或潔凈液,以增強水粉色的附著力。印制時應注意,在吹塑紙版面上涂好色后,把印紙輕輕地覆在版上,用小膠磙在紙背輕輕滾動,版上的顏色就會均勻地吸附到印紙上。在上色印刷中著色不宜過多,可以畫完一個局部就印制這一局部,畫面分若干次印完為好,要始終保持印紙的濕度。全部印完后,要調整大的色彩關系,最后揭下印紙,待干。
有條件的學??梢园才艑W生課前到村子里尋找瓦當,給瓦當拍照,讓學生自主參與,使他們比較深入地了解楠溪江瓦當?shù)乃囆g特色、作用及審美與文化價值,讓他們知道瓦當圖案的寓意,古村落的文化價值,家鄉(xiāng)吉祥文化的深厚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珍惜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的思想感情。
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如卵石貝殼、蘆葦黃泥、樹葉枯根、瓜果蔬菜、稻草秸稈、雞鴨牛羊等。這些資源形式多樣,色彩天然,質地豐富,信手取材,易于收集。根椐材料的屬性及自身的特點進行造型,巧借天然,因材施藝,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或繪畫或裝飾或雕鑿,既可單一利用,也可綜合利用,創(chuàng)造出各種情趣盎然的美術作品。只要美術教師換一種眼光,動一動腦筋,就會化腐朽為神奇,把這些看似平常資源視為藝術品。
在鵝卵石上畫水粉畫就是其中課程之一。利用鵝卵石的形與色,用繪畫的形式對石頭進行裝飾加工:欣賞鵝卵石啟發(fā)學生想象與進行創(chuàng)意構思;根據(jù)鵝卵石的造型在石頭上用水粉點綴或繪制動物人物或是水果的造型;根據(jù)鵝卵石的色彩與紋理,巧妙運用水粉畫繪制圖案;運用水粉畫在鵝卵石上畫人物、動物、風景圖卷。
溫州古稱“甌”,西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為東海王(東甌王)騶搖都城。甌字從瓦,說明東甌先民擅長陶瓷制造。“甌即盂,今浙甌一帶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盂就比其他地方要精致美觀,而具有獨特風格?!保ā栋僭皆戳魇贰罚┌纯脊虐l(fā)現(xiàn)來看,甌窯創(chuàng)燒之前,西漢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東甌先民就已經(jīng)掌握制作陶器和原始瓷技術。甌窯從誕生之日始,其胎釉之玉潤奇美、紋飾之簡約生動,造型之栩栩如生,既為歷代文人騷客所吟詠,也為上至達官下到平民所普遍喜好。分布在永嘉、瑞安、蒼南、樂清、泰順、文成、鹿城和甌海等縣(市、區(qū))。
一次性紙質如盤子、碗等餐具或瓶子上用水粉畫模仿表現(xiàn)陶瓷紋飾。一次性餐具有紙質或吹塑紙質的盤子、碗、盒子等,如水粉畫盤子紋飾,美術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讓中小學生欣賞、了解甌窯陶瓷紋飾的藝術特點,讓學生在一次性餐具上用鉛筆描繪出陶瓷的紋樣底稿,并用水粉借鑒傳統(tǒng)陶瓷紋飾色彩元素,進行裝飾描繪;還可以模仿繪制出陶瓷的肌理效果。瓶子有多種造型,可根據(jù)瓶子設計圖案。瓶子是玻璃的表面比較光滑,可以通過由薄到厚的畫法,在第一層干了以后再畫第二層。通過抹、擦、刮表現(xiàn)肌理,以達到水粉畫表現(xiàn)陶瓷紋飾的“神似”。
筍殼上水粉畫甌劇臉譜課程設計:第一步采集筍殼。上課的時間設計在六月產筍殼的季節(jié),溫州的農村和山區(qū)都有竹林,可以由學生自己采集筍殼備用;第二步處理筍殼。新鮮的筍殼上有棕色毛,將筍殼上毛擦干凈或是用沙紙打磨后清洗干凈涼干備用;第三步通過欣賞甌劇臉譜。在畫紙上用鉛筆畫出設計臉譜形象,筍殼的自然外形直接作為臉型,或是在筍殼上畫出臉譜外形。第四步描繪臉譜。用水粉色彩描繪臉譜,可以由薄畫法到厚薄畫法細畫臉譜,也可以直接用厚畫法寫意臉譜。
現(xiàn)代水粉畫多元技法和形式的發(fā)展傾向成熟,為在中小學鄉(xiāng)土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可依據(jù)的條件。水粉畫多元技法是受中小學生歡迎的新興繪畫形式。水粉畫多元技法在溫州中小學鄉(xiāng)土美術教育中應用的形式多樣,主要研究模仿鄉(xiāng)土民間藝術的制作工序,描繪民間裝飾圖案,進行風景寫生,為課堂創(chuàng)造欣賞、繪畫、制作成品等綜合、簡易、現(xiàn)代的教學平臺。溫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勤勞智慧的溫州人民,在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溫州的民間藝術種類繁多,總體上劃分為靜態(tài)藝術,如畫蛋、根雕、筍殼雕、米塑、木雕、剪紙、竹編、夾纈等;動態(tài)藝術,如昆劇、永嘉道情、楠溪花鼓、鼓詞、木偶戲等民間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還有民間文學。這些民間藝術為這一現(xiàn)代社會填充了樸素的色彩,也為美術教育帶來取之不竭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