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駱祥全
[作者通聯(lián):張善存,山東滕州市第二中學;駱祥全,山東滕州市北辛中學]
讀過《聽聽那冷雨》的人,一定會對文中那連綿不斷的疊詞留有深刻的印象。的確,在這篇美文中余光中先生有意運用了大量的疊音詞——音節(jié)重疊的詞——來勾勒雨形雨聲,描繪雨情雨韻,讀來瑯瑯上口,鏗然有聲,只覺雨意紛至沓來。其實這些疊詞多數(shù)是大家日常習用的,但進入本文中卻獲得了鮮活的生命力;還有些是作者隨文獨創(chuàng)的,又十分妥帖,無生硬感。學習時如果將它們畫出來寫下來,再細心品味記誦一番,對于學習者的語匯積累以及增強語感無疑都善莫大焉。文中疊詞的使用具體有如下幾種類型:
例如:瀟瀟的冷雨/蠢蠢而蠕/蒼蒼交疊的山影/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鏗鏗敲在屋瓦上/濕濕的流光/鱗鱗千瓣的瓦上/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霏霏不絕的黃霉雨/熱浪沸沸/重重壓下/嘩嘩瀉過/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從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布谷咕咕的啼聲/舔舔那冷雨/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蝴蝶紛紛飛走/閃動濕濕的綠光/濕濕的灰雨……
這些豐富的單音疊詞,要么擬雨聲傳雨音,像“鏗鏗”“嘩嘩”“瀟瀟”“咕咕”等讀來如聆雨音;要么描形繪色,像“蠢蠢”“鱗鱗”“霏霏”“紛紛”等讀來如見雨形;要么準確細膩地描繪客觀對象的鮮明特征,如“冷冷”“股股”“潺潺”;要么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獨特認識體會,如“蒼蒼”“重重”“瀟瀟”。
更富有內(nèi)涵的是不少疊詞的一詞多用、一詞活用,例如“斜斜”,在同一短句中既用作形容詞表雨的形勢,又用作動詞表雨的神韻,相得益彰,巧妙自然。再如“濕濕”,寫雨,寫光,更有光與影的交相輝映,無不貼切獨特,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一句三個疊詞,雙聲疊韻,平平仄仄,造成了一種抑揚頓挫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短促有力。
另如“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彼“霏霏”是說細雨紛飛,此“非非”乃指聯(lián)想翩翩,相映成趣,機智詼諧,這里疊韻諧音,巧妙自然。
又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這里顯然是作者對題意的拓展與深化,調(diào)動了人所有的感官體會雨的聲、雨的形、雨的味、雨的韻,在不知不覺中訴諸眼耳鼻舌,讓人在通感手法中對雨產(chǎn)生了一種朦朧的新體驗;形式上采用短句,簡潔干脆,參差跳躍,清脆悅耳,具有珠落玉盤的效果。
還有“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三組擬聲疊詞,巧妙運用在一組排比中,借助比擬手法,不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古屋漸漸消失的現(xiàn)實,而且表達了作者惋惜、悵惘的心情,語言因之生動可感,情景交融的美麗意境自然呈現(xiàn)于眼前。
例如:“天潮潮地濕濕……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前者描述雨季的特征,是實;后者表達心理感受,為虛。一實一虛便把自然界的雨境和內(nèi)心的情思巧妙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一種見景生情的悠遠思索,聯(lián)想巧妙,富有詩意。另外如“濕粘粘的苔蘚”,“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等句中的疊詞也有類似妙處。
再如“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等等,搭配得都十分恰當,不僅準確地描繪出雨的特征,而且增強了文句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感,造成一種極富音樂感的音韻美質(zhì),表現(xiàn)一種悠長的心緒。
四字重疊的動詞往往能增強動作的反復性或強化體驗的效果,形容詞和副詞則都能使詞義程度加重,起到加強語意的效果。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文章一開篇就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一組疊詞,由三個時序連詞將這三組疊詞連接一起,將春分的雨季一下帶進了讀者的審美視野,雙聲疊韻攫人心魄,令人不由自主地跟隨作者的筆觸走入了連綿無盡的雨里,為下文對雨的展開描述作了很好的鋪墊。
再如“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說雨中臺北的單調(diào)到了凄凄切切的程度,進而聯(lián)想到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的單調(diào)乏味,采用比擬手法表達對雨的獨特感受,為下文寫雨意云情布設下一幕沉重的色調(diào)。
再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這里完全是作者創(chuàng)造性的疊詞連用,用文字“畫”出了這個象形字的神韻,把一個“雨”字描繪得融情會意,簡直將一切云情雨意都寄托在能代表漢字美質(zhì)的一個象形的“雨”字上了。
“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jié)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這里的兩組疊詞說的是雪的特征和動感,將固體的雨一下展現(xiàn)在眼前來。
又如“曲曲彎彎,步上山去/層層疊疊的記憶/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等疊詞,還有“嗅嗅聞聞/細細嗅嗅”“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等等。這些疊詞不僅使描寫對象的特征躍然紙背,同時還具備豐富的表情功能與感染功能,語言生動活潑,更富有美感,讀起來瑯瑯上口,那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油然而生。
這一類型的疊詞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李清照“凄凄慘慘戚戚”的重疊格式來,但作者總能靈活巧妙地加以改造利用,不僅將雨味變濃變烈,而且使文味意境翻新,隨之聲情并茂,意味雋永。
例如:“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兩句,前者寫雨味的清新如在鼻翼,后者寫雨聲的輕重如在耳邊,同時也流露出“我”與雨的情感共鳴,這便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百轉(zhuǎn)千回的回旋之美,與《聲聲慢》詞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聽聽那冷雨》中疊詞的運用除了以上四種主要類型外,還有以下幾種應該算是作者隨文獨創(chuàng)的疊詞形式,雖是個例,但貼切有味。
AB,AC,AD……型,如“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這幾個同型疊詞程度逐個加深,作者遠離祖國大陸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凄冷之情表現(xiàn)得一層深似一層,去國之思,懷鄉(xiāng)之痛,豐厚而深沉。
AABBABB型,如“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說暴雨來臨,如激越的電琵琶演奏,而“忐忐忑忑忐忑忑”這一獨創(chuàng)的疊詞使其形神兼?zhèn)?,聲情并茂,讀罷頓有身臨其境之感。
ABAB(AB)型,如“一個‘雨’字……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用意獨特,形象生動的把‘雨’字畫了出來,給人酣暢淋漓之感。
另外還有“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疊詞類型,“山”和“傘”相諧成趣,寄予了作者無盡的感慨和憂思。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著靈性和智性的散文精品,其語言上最見特色的地方正在于新奇大膽地運用了疊詞組合,寫雨形描雨態(tài)、繪雨聲達雨情,字里行間難掩作者那“春雨綿綿”“秋雨瀟瀟”般的離愁,以及“天潮潮,地溫濕”般的傷感。因為余光中先生是調(diào)遣漢字的大家,在他的筆下,每一個漢字都成了音樂家譜曲的音符。經(jīng)其組合排列,那些單個看似乎呆板的方塊字便有了音樂的靈韻,好像被注入了活生生的氣息,可謂妙手天成云雨意。
恰如柯靈先生所評,《聽聽那冷雨》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的。這樣的佳作美文,反復誦讀不僅會使你感于形,爽于口,悅于耳,而且會讓你感于情,動于心,發(fā)于思,極富感性體驗。由此可見,在行文時善于“重重疊疊”,寫出的文章必定“平平仄仄”,趣味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