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梅
摘 要:現代意義上的建筑物拋擲物責任是在建筑物區(qū)分所有的情況下,難以確定拋擲人的條件下應運而生的,這一特殊的侵權類型,成為一個維護利益平衡、保護弱者、風險合理分配的重要的侵權類型。對拋擲物致人損害侵權行為的概念和特征、歸責原則、責任人確定、法律責任承擔等問題做了探討。首先應當對相關人員進行侵權行為的推定,進而確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由被推定的侵權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而被推定的侵權行為人的范圍限定在一定范圍建筑物內有可能拋擲該物的居民,并且由這些居民承擔相應的責任。
關鍵詞:拋擲物侵權;歸責原則;責任人確定;責任承擔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124-02
當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趨密集。城市中高層樓下的行人隨時都要擔心“禍從天降”的現象發(fā)生,高樓之下幾乎成了“雷區(qū)”。由此造成的人身傷亡和經濟糾紛不斷發(fā)生,但法律上尚無明確的規(guī)定。在現實中,人民法院的判決也各有不同,缺乏統(tǒng)一的責任依據,這不利于法律適用的確定性,導致當事人無法獲得救濟,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高空拋擲物件的行為無疑是一種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同時,在法律上也有必要探究有效的途徑,去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共安全。
一、拋擲物侵權責任的含義
拋擲物侵權,也稱為高樓拋擲物致人損害,是指高層建筑的所有人或者其他居住人從其住所拋出物件致人損害,而無法確定具體的行為人。2002年底全國人大法工委起草的《民法草案·侵權責任法編》(下簡稱“法工委草案”)和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侵權行為法編》(下簡稱“人大草案”)均對此做出了嘗試性的規(guī)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侵權行為法草案(下稱“社科院草案”)中沒有涉及這一問題。楊立新教授主持起草的新版《侵權責任法(草案)》(下稱“新版草案”)采納了“社科院草案”的做法,以不規(guī)定的方式否定了此類案件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1]。
二、拋擲物侵權責任的特點
現代社會中,高樓拋擲物致人損害比以前在類型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區(qū)別于其他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侵權類型。這種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侵權行為為建筑物區(qū)分所有。當發(fā)生拋擲物致人損害時,如果無人承認或者無法確定實際拋擲人,那么拋擲物所在一定范圍內的住戶都被斷定為拋擲人,這種不確定性就為確定侵權責任主體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其次,受害人遭受的損害是由行為人積極的拋擲行為所致。這與一般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損害,比如,建筑物發(fā)生倒塌、墻面脫落、墜落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最大不同之所在[2]。最后,無法查明行為實施者。這是拋擲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人確定上的難點之處。本文所探討的拋擲物致人損害,其最大的特點在于無法查明真正的拋擲人,難以確定賠償主體,也是拋擲物致人損害區(qū)別于其他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
三、拋擲物侵權責任的形成
首先,責任主體的確定。普通法上,如果物品從房屋中落下或者被拋擲出來造成損害,一般是由房屋的占有人承擔賠償責任,但當物品被拋擲出來后無法確定真正的行為實施者時,則將由房屋的實際控制人承擔責任。大陸法系規(guī)定,拋擲物造成他人的損害中,由房屋的實際占有人或者使用人對損害行為承擔責任。因此,在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責任時沒有理由偏離一個基本的準則,那就是對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人必須而且只能是引起損害發(fā)生的人[3]。
其次,適用的歸責原則。過錯責任說認為,拋擲物致人損害,屬于物件致人損害的一種類型,所以,受害人必須要能夠舉證證明誰是實際行為人,而且證明實際行為人具有過錯,而不能使無辜的人承擔責任;嚴格責任說認為,拋擲物致人損害,嚴格意義上是一種危險責任,應當屬于嚴格責任,不能由受害人舉證,而要推定同一范圍內的住戶都有責任,如果住戶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危害行為或者沒有過錯,就必須承擔責任;推定過錯責任說認為,從建筑物中拋擲的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脫落、墜落的物品致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的物件所有者的,由該建筑物的全體使用人或者實際所有人承擔侵權責任,但使用人或所有人能夠證明其非具體的實際侵權行為人的除外;公平責任說認為,拋擲物致人損害,適用一般侵權的過錯責任對無實施侵權行為人將是很不公平的,但法律又無法確定這一行為具體屬于哪一種侵權類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按照實際情況由每一個建筑物所有人承擔一定的責任,賠償一定的損失。
在實際行為人確定的條件下,適用一般侵權的過錯責任,當然是合適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無法查明真正的侵權行為者,如依照過錯歸責的原則,則無法實現賠償,這對受害人難免是不公平的。而嚴格責任采取嚴格的法定主義模式,只能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判斷。至于過錯推定責任,在拋擲物致人損害侵權中,每個住戶被列為責任主體,作為假想的侵權行為被列為被告,這是出于因果關系的推定,而并不是對過錯的推定,戶主有證據證明其主觀沒有過錯也不能免責。因此,筆者認為,應當采取公平責任原則,在原被告雙方都無過錯時,通過公平責任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拋擲物侵權責任的歸屬,是一個正義分配的問題,即如何配置責任、分配風險和承擔損失能夠達到利益均衡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而有效保護受害人權益和社區(qū)公共安全[4]。
四、拋擲物致人損害侵權行為責任人的確定
在相關責任人的確定方面,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而導致物品的拋擲侵權損害。因為將物品拋出窗外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積極地做出這種具有危及他人生命和財產利益的危險行為,無法用任何合理的理由來為行為人開脫。對于樓下過往行人受到的損害,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故意和過失兩種心態(tài)。對于故意針對某人而為拋擲行為,并導致他人人身和財產的損害就違犯了刑法中的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另一方面,對于他人的損害,行為人并非出于故意,而是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其拋擲行為會造成他人損害的后果,或者因為過于自信認為其拋擲行為不可能造成他人損害,這對損害結果便是一種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然而,無論故意或是過失,對于損害達到刑法標準的,便構成了刑事違法行為,應當受到刑法的處罰[5]。難點在于,當無法查明真正行為人時應當如何確定賠償主體,才能實現公平合理的賠償呢?
筆者認為,應當將建筑物特定范圍內有拋擲嫌疑的住戶推定為侵權行為人。當受害人在某一特定的建筑物下面遭到拋擲物的侵害時,可以確定這一物品是從其身旁的建筑物中拋出的。如果無法查明真正拋擲人,便可以推定合理范圍內的住戶為拋擲行為的實施者,即侵權行為人,這就是推定的侵權行為。因此,在拋擲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中,若無法查明真正侵權行為的拋擲人時,那么可以推定特定范圍內的住戶都有拋擲的侵權行為,進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來要求這些被推定的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而這一推定方式是這些被推定有侵權行為住戶承擔責任的前提。這“特定范圍”的確定主要利用建筑物的地理位置來確定的,并做到盡量縮小嫌疑的范圍。比如,某些住戶臥病在床而無力拋擲東西,或者距離太遠而拋擲物無法到達受害人的都可以排除。
其次,在相關責任人的免責事由方面。已經確定了拋擲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應當適用的歸責原則,即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便無法通過證明自己主觀上無過錯而得以免責[6]。那么,通過什么途徑可以免除沒有實施危害行為而被推定為損害行為人呢?筆者認為,相應的途徑有以下幾點:證明自己并非真正的拋擲人。既然拋擲物致人損害責任主體的確定是根據侵權行為來推定的,那么,行為人便可以通過證明自己沒有實施該侵權行為,以推翻對其做出的推定,舉證證明真正的侵權行為人。這樣,被推定的侵權行為人就可以以這種方式來免責了。
五、拋擲物致人損害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之承擔
確定了侵權責任承擔人之后,最主要的一步便是如何承擔賠償責任,即相關侵權責任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
筆者認為,拋擲物致人損害而不是建筑物侵權,而是人的行為侵權,不能依據建筑物侵權,由建筑物全體所有人或占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為,拋擲物致人損害與共同侵權行為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拋擲物致人侵權行為中,只有一個主體實施了拋擲行為,而不是共同實施,因此,各賠償主體不應該承擔連帶責任[7]。另外,如果讓各建筑物各戶主承擔連帶責任,是一種不公平的分配,因為這往往讓沒有實施侵權行為的人也承擔了侵權的后果,在無形中會引起不必要的傷害。
但是,在侵權的各責任主體中,要承擔按份責任。這是因為,在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中,犧牲了很大一部分無辜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受害人的權益。而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相應減輕這種不公平的承擔;其次,在推定的承擔責任人中,做出拋擲行為的概率大體是相同的,對承擔受害者的損失賠償也是大體一樣的。由此,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責任應為按份責任最為符合。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49-104.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3-309.
[3]王炳軍.建筑物拋擲物責任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6,(6).
[4]卜燕鴻,韋吉鋒.論拋擲物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4).
[5]孫建軍.高層建筑不明拋擲物損害案件處理的理念與歷史分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
[6]王利明.拋擲物致人損害的責任[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6,(6).
[7]韓穎,崔彩賢.高空拋物侵權案的民事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