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本文通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內容加以實施和總結,注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服務學生為宗旨,來培養(yǎng)和維持學生健康的心理,使學生不斷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促進長遠發(fā)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以人為本;服務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滲透在大學教育的每一個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給大學生自我調適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人格,樹立崇高理想,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穩(wěn)定的情緒,增進心理健康與心理和諧。因此,要始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手段。
一、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其主要任務即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yōu)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處理好環(huán)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yè)、人格發(fā)展和情緒調節(jié)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
主要內容為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認識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使大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開發(fā)智力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解析心理異?,F象,使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設,立足教育。它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等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要結合教學工作過程,滲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輔導員不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作用,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對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倡導全員育人
建立一支以專業(yè)教師為主,專兼職結合,相對穩(wěn)定。通過專、兼、聘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yè)互補、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要積極開展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兼職教師的培訓,將培訓工作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通過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備的理論水平、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重視對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其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內容的業(yè)務培訓,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綜合實力,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倡導全員育人,從每個人做起,從每堂課抓起,充分發(fā)揮輔導員、任課教師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職工齊抓共管的局面,切實發(fā)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并激勵教師做全面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做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促進者,做構建良好校風促進者,做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楷模。
(二)以服務為根本,實施人性化教育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營造了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強調平等、尊重、傾聽、理解、需要、服務、接納、自助、寬容、移情、溝通等,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充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即在尊重學生、服務學生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主動、自由、全面發(fā)展,能夠使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好心理調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因此要加強與學生及學生家長的聯系,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問卷調查、心理測試、行為習慣測試等途徑,掌握學生情況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及特點,有的放矢,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跟進式地開展工作。為學生了解個人能力、興趣、人格、氣質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提供服務,為學校改進和加強德育工作提供信息服務、對策和建議。
(四)注重行為示范,有效開展心理健康講座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師個人行為示范對于學生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好的老師是學生最信任的人,有些話甚至不對父母講也愿意跟老師講,老師能幫助他解決思想問題包括實際問題,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沒有愛心是不可能的。惟有教師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學生心靈的純潔。只有以此為前提,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契合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專題可包括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大學生愛情觀、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學生人際關系、陽光心態(tài)、生命教育等。專題講座結合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心理案例,開拓大學生視野,增長見識,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總之,作為一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不僅做學生的良師,更做學生的益友。在學生需要指導、幫助時,真誠的關心、愛護、幫助他們,用力拉他們一把,領他們一段,扶他們一程。全心全意做好學生的領路人,盡可能地將學生們培養(yǎng)教育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薛曉靜,安云芳.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