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劉倩
一、外來語的定義
外來語是指從其他國家語言吸收的作為本國語言使用的詞語。日語外來語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日語外來語是指在日本與其他國家交流的過程中,伴隨外國文化流入的,日本化了的外國語言詞匯,其中也包括漢語詞。狹義上的日語外來語是指從歐美語言中大量借用而來的外來詞匯。
二、外來語的形成
日語外來語的形成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但一般日本國語學者認為外來語僅指“洋語”,即把外來語的概念限制在16世紀中葉后傳入日本的西方外來語范圍之內(nèi)。在這個前提下,外來語的形成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在這一階段,最先進入日本的是葡萄牙人,其次是西班牙人、荷蘭人。1543年(天文12年)葡萄牙人進入種子島,之后進行商業(yè)貿(mào)易和傳教。直到1639年(寬永16年)德川幕府為確立封建集權,以禁止基督教為由實行鎖國政策。但在這近1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詞匯大量涌入日本。如:シャボン(肥皂)、ボタン(紐扣)、ジュバン(襯衫)、カルタ(紙牌)等詞來自葡萄牙語。在鎖國期間,日本對外貿(mào)易港只有長崎一港,荷蘭獲得了與日本通商的權利,在長崎與日本進行貿(mào)易往來,從而把西方文明傳入日本。如:ガラス(玻璃杯)、ゴム(橡膠)、アルコール(酒精)等詞來自荷蘭語。
第二階段,即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在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及其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下,日本政府被迫廢除長達二百多年的鎖國政策,推行“文明開國”方針,進行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之后,政府實行歐化政策,積極加強與西方先進國家的交流,追趕西方各國,竭力吸取歐美文化。同時西方各國語言詞匯隨之流入日本。其中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俄語等相繼進入日本。這個階段的外來語主要來自于英語,據(jù)資料統(tǒng)計占外來語總數(shù)的80%。
第三階段,即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到現(xià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最為巨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都對美國“一邊倒”。同時積極吸取其他國家的長處,日語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涉及各個領域。因此,在這個階段內(nèi),外來語的吸收,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其所涉及的范圍看,都遠遠超過第一、二階段,外來語出現(xiàn)的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三、日語中大量吸收外來語的原因
第一、日本民族吸收外來文化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日本外來語的歷史最早開始于與中國的接觸。早在五、六世紀,漢字、漢文化就傳入日本,對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語言有著重要影響。漢字是在7世紀才正式作為文字來記錄日語的。但大部分漢字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出現(xiàn)了借用漢字的音或訓來書寫的文字符號,也就是所謂的“萬葉假名”。并在此基礎之上,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使得漢字與日語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融為一體。因此,日本民族形成了一種大膽吸收外來文化(包括外來語)的心理。
第二、社會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際交流的增加。在與其他國家交流時,就會遇到一些不能翻譯的詞語,或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語,這個時候就常常直接借用外來語。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后,從西方各國吸收了大量的詞匯,幾乎都出于這種客觀需要。只是在不同時期采用標記外來語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明治維新期間,吸收外來語是通過漢字翻譯的,即為意譯詞。而大正以后,尤其是戰(zhàn)后,吸收外來語時已基本不采取意譯,而是采取直接用片假名標記的音譯方式。
第三、日語的結(jié)構特點有利于外來語的吸收。日語是粘著語,其詞分為自立詞和附屬詞兩大類。其中自立詞表示實質(zhì)性概念,附屬詞表示語法關系。日語的這一特點對吸收外來語十分有利。因為進入日語的外來語都是名詞,而且是無變化的名詞,在語法上不受性、數(shù)、格的限制。在有些外來語后面加上“する”就構成サ變動詞,加上“な”就轉(zhuǎn)換成形容詞連體形,加上“に”就可用作副詞。另外,從文字系統(tǒng)上看,日語也有利于外來語的吸收。日語的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外來語一般用片假名標記,這樣從視覺上便于區(qū)分。如果只有一套假名,日語中外來語的數(shù)量恐怕就不會如此之多。
第四、日本人“崇外”心理也助長了外來語的吸收。日本在經(jīng)歷了從1639年(寬永十六年)到1853年(嘉永六年)約215年的鎖國政策后,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并由此轉(zhuǎn)變?yōu)槌缤庑睦?。日本人對待西方外來語、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和其祖先對待漢語詞、漢文化是一樣的。隨著日本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國際交流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不斷流入日本,因此外來語也不斷增多。另外,從歷史上看,日本長期吸收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而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雖然得以延續(xù),卻不夠豐厚。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好奇心極強,面對新鮮事物的刺激,他們欣然接受;同時,在他們的心目中,把外來語與歐美化、現(xiàn)代化連在一起,視之為歐美化、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因而具有新穎、高雅之感。
綜上所述,以上四點原因使得日語外來語得以迅速發(fā)展,并使得外來語成為日語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各國的不斷交流,新事物、新科技將不斷涌現(xiàn),我們只有了解并掌握外來語,才能更好的駕馭日語這門語言。
作者簡介:劉劍(1987.7.18-),男,吉林省長春市,本科(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