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婷婷
摘 要: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兼詩人。其十四行詩用情真摯,用語優(yōu)美、凝練,堪稱上乘。第十八首詩 《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作夏日》更是佳品中的佳品,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亞精湛的詩歌技藝。前景化是詩歌語言的一大重要特征,分為平行和偏離,在本詩中均大量存在。本文將從前景化的角度賞析詩人為摯誠的情義而高唱的贊歌。
關(guān)鍵詞:莎士比亞 前景化 平行 偏離
引言: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戲劇家兼詩人,他的十四行詩用情真摯,用語優(yōu)美、凝練,堪稱上乘。前景化語言就是他詩歌語言的一大重要特征;而第十八首詩中的前景化語言尤為突出。文體學家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曾說理解詩歌實際上就是把“語言中那些被‘前景化了的方方面面解釋清楚”(轉(zhuǎn)引自樓育萍 2009.10:99)。因此本文試圖從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通過探討平行、偏離(變異)等前景化語言在詩歌中的運用,一方面揭示詩人是如何運用前景化語言來突顯主題、表達情感,從而展現(xiàn)詩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希望在加深讀者對本詩理解的同時也為其它詩歌的欣賞提供一種方法,以茲探討。
1.原文及譯文如下[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
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
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eter/nal lines/to time/thou grow'st: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第18首十四行詩
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愛,更加溫婉;
狂風會吹落五月里盛開的花朵,
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暫:
有時候蒼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熱,
他那金彩的臉色也會被遮暗;
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
被時機或者自然的代謝所摧殘;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形像:
死神夸不著你在他影子里躑躅,
你將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同長;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屠岸譯)
全詩總體用詞簡潔、用語凝煉,句式雖多富于變化,但行文亦很流暢。它是詩人為摯誠的情義而奏響的贊美之歌,也是為能獲如此可貴的友情而高唱的凱歌,更是為了讓友人高風亮節(jié)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報之舉。詩歌充滿了人文主義感情,讀罷寧人感動萬分,莎士比亞真是可敬可佩。但可敬可佩的不僅在于詩人高尚的心靈,還在于詩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在詩中大量前景化語言的強大陣容下讀者會較輕易感受到詩人跳躍的思想脈搏和至真至純的感情。
2.前景化理論簡介
前景化是詩歌語言的一大重要特征,指特定的語言成分在其它部分或是背景的襯托下得到突出或強調(diào)。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學派的哈弗里奈克(Havranek)率先提出的,而詩歌語言前景化的論述則起始于該學派另一位代表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不過穆卡洛夫斯基關(guān)注的僅是前景化中偏離的一方面,即違反常規(guī)的現(xiàn)象。另一個方面,即平行,是由雅各布森系統(tǒng)而全面論述的。后來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總結(jié)了穆卡洛夫斯基關(guān)于偏離的理論和雅各布森關(guān)于平行的理論,將前景化分為組合前景化(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前景化(paradigmatic relation)(趙倫江2008:12)。前者即“平行”(parallelism),體現(xiàn)的是語音結(jié)構(gòu)和表層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征;后者又稱“變異或偏離”(deviation),體現(xiàn)的是語義和深層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征。平行和偏離即可作為前景化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又可作為前景化語言的分析手段。作為前者,詩人可以創(chuàng)設(shè)大量耐人尋味的詩句,也可以制造豐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作為后者,當讀者被前景化的語言所吸引就可能從經(jīng)過詩人藝術(shù)加工的語言中找到詩人真正的表達意圖并體會作品的藝術(shù)美感。下文就將對詩中偏離和平行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簡要的前景化分析。
2.1 偏離
偏離是詩歌語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認為偏離是對常規(guī)系統(tǒng)性的違反,它具有突出主題、強化語言功能的效果。因此,詩人往往會以此為契機引發(fā)思考,達到欲言又不言明的效果。本詩中偏離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語義、書寫方面。
首先,句法偏離方面:即詩人為了表達上或韻律方面的考慮,經(jīng)常調(diào)整句子順序,省略某些成分造成對語法規(guī)則的違反。詩文首句便用一個設(shè)問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設(shè)問句的特點是自問自答,即答案在不言之中。詩文首句,答案是肯非肯。說肯定是在于夏季在英國文化里,具有美好的意義。因此,若一個人被比喻成夏季,那么那人定是很受敬仰和尊重的。但問題是詩人在把“友人”比作“夏日”的時候自覺有些不妥,從他的話語中分明看得出那絲商量的語氣。也只有讀完了全詩,讀者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覺得“友人”比“夏日”還要美好,還要長久,故而特在此做個伏筆,以便為后文做好鋪墊。詩文首句的設(shè)問句作為詩人前景化的句子,即達到了駐足緊鎖讀者思維,引起了讀者深思的效果;又達到了真實地刻畫了詩人內(nèi)心世界,充分顯示詩人欲求表達的對朋友無比崇敬的良好意愿。詩文第六句“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和第七句 “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分別用了倒裝的句型結(jié)構(gòu)。倒裝句型在詩文中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即它擁有增強詩句語勢的效力,又具有使詩句上下更加貫通一氣的銜接功效。在此出現(xiàn)顯得非常突出,明顯相異于前后詩句,其效果無異于置身平原而突見一座大山拔地而起。這種前景化的語言是詩人有意而為之,通過“你(thee)”指“友人”與“夏日有租令、其色有衰退”相比較而獲得表達效果:即“夏日”終不長久,我怎忍把“你”比作夏日呢。詩文到此,詩人欲說而未說的話似乎揭開了第一層面紗。因為詩人接下來馬上就會說,“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因為“我”欲用詩文把你的美德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說出這話之前,又用了第十句和第十一句兩個倒裝的句子,來盡展他為友人準備的“夏日”是如何的好。這與前面第六句和第七句倒裝正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卻又達到了殊途同歸的一致效果。可以看出,倒裝句作為詩人前景化的語言在詩文中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因為有了倒裝句的表達效果,才使得詩文即能充分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一片赤誠之情,又能完美展示詩人對自己詩文無比自信的心態(tài)。
其次,語義偏離方面:其主要依靠轉(zhuǎn)義(trope)的手段來實現(xiàn)。轉(zhuǎn)義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成語義偏離的一些修辭格。修辭做為語言前景化的一種方式,在本詩中有大量的展示。詩文首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除是設(shè)問句外還是一個明喻,詩人在此欲把“友人”比作“夏日”,語氣很委婉、禮貌,能顯示出詩人對“友人”無比的崇敬。詩文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則是一個暗喻,它表達了詩人無比的信心,因為從后面的的詩文可以看出,詩人認為他的詩行能讓他的“友人”萬古流芳。詩文第五句“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這是一個提喻,把太陽比喻成人的眼睛。試想人的眼睛若像太陽,那將是多么駭人的事,炙熱的氣溫定能將大地燒焦。詩人如此比喻意在暗示“夏日”亦有它的缺陷,不足以作為“友人”美德的載體。詩文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中“fair from fair”是一個雙關(guān)語,前一個“fair”指的是美人,后一個“fair”指的是美本身。同一個“fair”不同的兩個意思一起出現(xiàn)必然引起讀者視覺上的沖擊和語義上的區(qū)分,也就是說,“fair from fair”作為詩人前景化的語言定能夠引起讀者足夠的重視,而讀者如能意識到這點,那就離理解詩人的真實意圖不遠了。
再次,書寫偏離方面:它主要研究書寫、排版、印刷、標點、拼寫、句子長短、段落的安排、語篇的形狀等等。這些字位或語相特征往往與語篇的主題或表達相連,而并非是隨意安排的。本詩書寫偏離主要表現(xiàn)在標點和單詞的使用上。第一,標點上:詩人分別在第二、四、十二行末尾使用冒號,旨在引起讀者足夠的注意。前兩個冒號主要是為了短暫停頓,意在突出“夏日”的劣處,為后文蓄勢做好鋪墊;后一個冒號主要是為了總結(jié)前文、點明主旨、揭曉謎底,即詩人的詩文將賦予“友人”美德永恒的生命。第二,單詞拼寫上:第五句“sometime”和“sometimes”均按“有時”理解,為何第一個少一個“s”,是詩人拼寫錯誤,還是在詩人的時代兩個單詞就完全一樣?若詩人未拼寫錯誤,那詩人把“sometime”前景化是何用意,筆者不得其解,在此提出,以饗同仁及愛好者共同探究。
2.2 平行
平行也稱為過度規(guī)則(overregularity), 指某一語言結(jié)構(gòu)或成分反復的出現(xiàn),反映出一種統(tǒng)計上超高頻率,與人們所期待的情況不一致,往往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利奇(Leech)認為“平行作為詩歌語言特征的重要性幾乎等于偏離”。偏離和平行是構(gòu)成前景化的兩個互補的手段,從另外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統(tǒng)計頻率上異于常規(guī)。本詩的平行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句法方面。
首先,語音方面:語音是語言的物質(zhì)外殼,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說過語音應該成為意義的回響(The sound must seeman echo to the sense)(陳嘉 2005:169)。平行在語音層面上主要是以頭韻(alliteration)、元韻(assonance)、假韻(consonance)、尾韻(end-rhyme)和擬聲(onomatopoeia)等幾種特殊的語音模式來實現(xiàn)的。本詩語音平行主要體現(xiàn)在頭韻,尾韻上。第一,頭韻是指一組詞、一句話、一行詩中反復出現(xiàn)開頭音相同的單詞,作用在于把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音韻美。詩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出現(xiàn)的兩個以“m”開頭的“more”,第三句“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出現(xiàn)的兩個以“d”開頭的“do”、“darling”以及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出現(xiàn)的三個以“f”開頭的“fair from fair”都增強了句子的語勢加強了詩人比較的效果。第二,尾韻是指用在詩行末尾的結(jié)尾輔音相同,元音相同而元音前的輔音不同的一組變化有規(guī)律的詞。它是獲得音響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詩人前景化的制勝法寶。盡管本詩采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既定的“ababcdcdefefgg”格律模式,似乎并不突出,但其實不然??v觀所有的結(jié)尾詞,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尾韻的特征外,這些詞開頭的輔音或是相同或是一類,如一到四句中的“day”、“temperate”、“date”,五到八句中的“dimmed”、“declines”,十三、十四句中的“see”、“thee”等,這些音無疑加強了詩歌的音樂性,使詩歌的韻味更加的濃重,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從而也使詩文感情更加豐沛。由此可見,前景化的用詞在增強詩歌音韻和情感方面扮演著相當?shù)慕巧?/p>
其次,詞匯和句法方面:該平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反復出現(xiàn)。由于平行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時,讀者總會對這種平行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的依據(jù)或理由進行思考,因此詩人往往會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把平行作為前景化的語言濃墨重彩地處理。平行包括反復和平行兩類,在本詩中均表現(xiàn)得非常的突出。第一,反復主要表現(xiàn)為單詞的間隔反復。如詩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中兩個“more”的反復,作為比較級的標志詞,在此加強了比較的程度,突出了“友人”比“夏日”更加“可愛”“溫婉”的品質(zhì)。詩文第十三句“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中兩個“can”的重復,用在此增強了對條件“只要”滿足時的信心,也就是第十四句“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其含義所表達的“我的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此行詩中也有兩個“this(指詩文)”的反復,強調(diào)了作者的詩作,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詩文的無比自信,更體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情誼的摯真摯誠。第二,在嚴格意義上講,平行要求在形成平行的結(jié)構(gòu)當中既有相同成分也有相反的成分。以此觀之,詩文中符合這個要求的平行詩句有十、十一句: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形像: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著你在他影子里躑躅,
和十三、十四句: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這兩組平行句中,前組為一個倒裝句,由否定詞Nor引導,其結(jié)構(gòu)是Nor+V+O+S,其意承接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之否定意義。意在強調(diào)不僅友人的夏天不會失去,友人的美麗也不會失去,甚至連死亡也無法施展它的陰影。可見,否定的平行句式形成非常強勢的語氣,再加上反復帶來的回環(huán)音效和抑揚格固有的交錯感,置身此境的人,必能體驗到那種蓄勢已久而頃刻間爆發(fā)帶來的快感。而詩人激越的神情,堅定的面容,嶄釘截特的話語必能給“友人”帶來強大的精神信仰。他會完全相信詩人的話,因為他相信詩人有顆赤誠的心。
后組平行句是由“So long”引導的。前一句中“so long as”為一整體,譯為“只要”,引導了一個條件從句,條件從句中又包含另一選擇并列句。從邏輯上說,“or”前后的條件項,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假設(shè)成立。詩人為何如此煞費苦心的安排這個條件句?其意無外乎:一方面有要降低實現(xiàn)某種難事程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一定有要促進某種難事實現(xiàn)的想法。當分析第二句時,可以看到“so long”是一個表示時間概念的副詞詞組,譯為“多久”,其后為兩個由“and”連接的并列句。從邏輯上說,若作為條件,“and”前后條件成立,整個句子條件才成立。但在此作為結(jié)果,即說明只要條件成立,“and”前后的結(jié)果就同時成立。故而,綜合此二句之意觀之,由于前句已得出,條件成立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因此便可以推出后句兩個結(jié)果同時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在選擇平行引導詞“so long”和上下句連詞“or”和“and”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這些前景化的詞都是作為能獨當一面的詞而出現(xiàn)的。在詩句中它們或為先導或為樞紐, 無疑都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在彼此的交融合力中實現(xiàn)著詩人欲求表達的思想:為“友人”摯誠的情義高唱贊歌,為擁有摯誠的“友人”高唱凱歌,為保留“友人” 的美德而做詩歌。
3. 結(jié)語
歌德曾說:“莎士比亞作為詩人,他的語言功夫極高,比舞臺通過的感官所見所聞,更能打動人心”(轉(zhuǎn)引自蘇天球 2001.9:73)。第十八首更是這樣的經(jīng)典杰作,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大量前景化的語言。這些語言作為詩人精心安排和設(shè)計的語符在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詩歌主題,使詩人摯真摯誠的靈魂在巧妙的語言文字中得以徹底地表露,即本詩是詩人為摯誠的情義而奏響的贊美之歌,也是為能獲如此可貴的友情而高唱的凱歌,更是為了讓友人高風亮節(jié)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報之舉。
注釋:
[1]所引內(nèi)容來自:李正栓,吳曉梅編著.英美詩歌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譚曉文.小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2.
[2]樓育萍.矛盾與升華——喬治·赫伯特《正義》一詩的文體學賞析[J].安徽文學,2009(10):99.
[3]趙倫江.詩歌語言的前景化現(xiàn)象分析[Z].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8
[4]李正栓著.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5]陳嘉編著.英語文學作品選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出版,2005.
[6]蘇天球.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研究綜述[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