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表象訓練對技能學習績效影響的元分析

        2013-05-23 09:03:20黃志劍王積福
        體育科學 2013年5期
        關鍵詞:表象異質(zhì)性學報

        黃志劍,王積福,向 偉

        1 引言

        作為運動心理學領域內(nèi)對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技能(mental skills)和心理訓練(mental training,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對運動技能學習與運動表現(xiàn)的影響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20]。表象訓練(Imagery)作為心理技能訓練的一種形式,目前已得到了眾多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者的認可,并在實踐中得到大量使用,如在祝捷(2006)對我國11名參與奧運會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的運動心理學家進行的訪談研究中,82%的受訪者將表象訓練等方法列為實施心理干預的主要方法[31]。

        在眾多心理訓練方法中,表象訓練(Imagery)長期以來受到應用運動心理學家的青睞,同時其內(nèi)涵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如在表象的分類方面,按傳導通道可分為視覺表象,動覺表象,視動綜合表象等;按內(nèi)容[46](Lutz,et al,1999)可分為過程表象(form-focus)和結果表象(outcome focus);按 視 角[39](Hinshaw,1991)可 分 為 第 一 人 視 角(first-person perspective,國內(nèi)也稱內(nèi)部表象)和第三人視角(third-person perspective,國內(nèi)也稱外部表象)。另一方面,表象訓練對技能學習過程以及操作績效(performance)影響的作用機制的解釋也已發(fā)展出了多種相互競爭的理論,對此Landers等人曾有詳細的論述[43]。

        目前一些學者認為,表象訓練主要具有兩方面的作用:1)情緒調(diào)節(jié)與適應:通過表象相應情境(如自然風光,獲勝,等等)對運動員進行放松、喚醒、自信等情緒心理的調(diào)節(jié);2)技能學習與成績改善:通過表象相應技能的視覺、動覺,或視動綜合表象等內(nèi)容,幫助運動員建立合理的動作認知,從而促進技能的形成與表現(xiàn)。

        關于表象訓練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實驗法或現(xiàn)場實驗法。將表象訓練作為自變量,技能學習績效作為因變量,實驗組進行表象訓練與實際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對照組只進行傳統(tǒng)的實際訓練,然后通過比較實驗前、后因變量的變化,進而得出表象訓練對運動績效是否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梢园l(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在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zhì)、運動能力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和平衡處理,但對于被試本身的表象能力的差異則較少被考慮[30]。因此,也就無法區(qū)別運動績效的變化是由表象訓練引起,還是由被試表象能力差異所引起的。同時,由于在實驗過程和實際運用中,對表象訓練的實際操作存在較多差異(如主試、腳本、任務等等),所以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仍然存在較多不一致的結論[18]。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學習與運動績效(performance)的影響,雖然國內(nèi)、外已有一些研究,但是,至今仍缺乏對這些研究結論的系統(tǒng)回顧與分析,也就是說,對于作為自變量的表象訓練和作為因變量的運動績效之間的關系,缺乏清晰明確的科學結論。這種對變量關系觀察與描述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使得表象訓練的效用和其他一些心理訓練方法一樣,在體育科學領域內(nèi)更像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傳說”(legend);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研究者對兩者關系的作用機制(解釋)以及劑量反應(dose-response)關系(干預/控制)等問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對近10年來國內(nèi)、外發(fā)表的有關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學習與操作績效影響的研究進行綜述分析,嘗試將已有的觀察結果加以量化綜合,得出表象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績效之間的數(shù)量變化關系,為后續(xù)研究和實踐提供可靠的基礎。

        2 研究方法

        2.1 元分析方法

        傳統(tǒng)敘述性綜述對已有研究的結果,如某一自變量(如體育鍛煉參與)對因變量(如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效果(關系假設)進行綜合分析時,只能就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的共同趨勢給出敘述性的總結和評價,或者對能否支持上述關系假設(即零假設檢驗是否達到顯著水平)的已有實證研究的個數(shù)進行簡單計數(shù)統(tǒng)計,但對于這些已有實證研究的質(zhì)量和代表性等問題缺乏必要的考慮,而且,對于每個實證研究所含信息也是很大的浪費。也就是說,敘述性綜述使用的計數(shù)統(tǒng)計只采用了每個研究的(顯著性檢驗)結果信息,而對研究中的其他信息,如樣本量(實驗組,對照組)、均值等無法有效加以利用。

        元分析,這一概念是由Glass(1976)首次提出的,原意是指當時科學領域內(nèi)新興的積累研究證據(jù)的理念。這與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階段后,包括創(chuàng)新科學研究證據(jù)在內(nèi)的“信息大爆炸”有關:如何從大量豐富,同時也是紛繁復雜的信息中聚積、提取出明確的結論并形成有意義的人類知識積累,成為知識“過剩”帶來的新挑戰(zhàn)。因此,元分析概念的提出,很快受到了科學領域的接受與重視,并一方面發(fā)展成為一種對多個已有定量研究結果的再次量化綜合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演變成為一系列不斷完善的數(shù)理統(tǒng)計程序。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敘述性文獻綜述研究,這種方法能夠較為客觀地吸收同化,并量化多個相互獨立的實證性研究的效果量(effects size),同時可排除研究中的內(nèi)部偏差[37,50]。

        元分析統(tǒng)計方法中的核心度量標準是效果量(effects size)。這一統(tǒng)計學概念代表的是變量間假設關系的強度——如本研究中的關于表象訓練(自變量)對運動技能學習績效(因變量)有促進作用的假設,或者兩個變量不同水平之間差異的大小。這些效果量可用原始分(rawscore)形式或標準化的形式表達,而后者更為常見。最常使用的標準化效果量的形式是反映兩個變量之間相關強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r)和反映兩個變量平均數(shù)差異程度的 Cohen’s d[36]。其他效果量統(tǒng)計還包括組間相關(intraclass correlation)和可釋方差(explained variance)等。

        2.2 文獻收集及篩選

        為擴大本研究納入實證研究的數(shù)量以提升結果的代表性,同時幫助國內(nèi)同行對表象訓練研究與應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效果,本研究收集了以中、英文發(fā)表的相關文獻。對于中文文獻的收集,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以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以表象訓練為關鍵詞,搜索2000—2012年的相關文獻,共搜索到不重復文獻384篇。此外,對于外文文獻的收集,在EBSCO、SpecialSciDBS數(shù)據(jù)庫中以imagery、imagery training、visualization為關鍵詞,搜索2000—2012年的相關文獻,共搜索到不重復文獻174篇。

        選取標準為:1)自變量為表象訓練。2)因變量為通過表象訓練所要達到的效果,如運動技能學習和操作績效。3)實驗設計中有實驗組和對照組。4)論文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必須具備以下三種條件的一種:a、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樣本容量、均值、標準差;b、統(tǒng)計量r、t或是F值以及樣本容量;c、顯著性水平和樣本容量。通過對文獻題目、摘要以及全文閱讀之后,去除重復發(fā)表文獻、綜述文獻以及沒有明確數(shù)據(jù)文獻等研究后,符合此條件的中文文獻有46篇,外文有11篇。再通過閱讀期刊的質(zhì)量及引用文獻的數(shù)量,文章的格式等條件,對這57篇文獻做進一步篩選,最后進入元分析的中文文獻有21篇,外文文獻有11篇,共計32篇。

        2.3 變量的編碼

        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特征編碼,包括研究被試、性別、樣本量及文獻類型等標準進行了編碼。研究被試按照運動員、學生和其他三類進行分類,32篇文獻中有4篇是以運動員為被試的,20篇是以學生為被試的,另外8篇是以其他群體為被試的,如病人等。性別是按男、女、男女混合以及未提供此類信息四類進行分類編碼的,32篇文獻中有13篇文獻是混合類,單獨以男性為被試的研究有4篇,單獨以女性為被試的研究有5篇,未提被試性別的研究有10篇。被試總人數(shù)為1 724人,32項研究中有22篇報告了被試的性別,其中男生為543人,女生為685人。文獻類型按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和期刊文章進行分類,32篇文章中1篇為碩士論文,其余31篇為期刊論文。

        2.4 效果量的計算

        若要對前人的結果進行元分析,必須要先求出每個研究的效果量,因此效果量是元分析的重要概念,也是進行元分析的前提。Glass提出用實驗組平均數(shù)與對照組平均數(shù)之差除以對照組的標準差來估計效果量,計算公式:

        其中,Me為實驗組平均數(shù),Mc為對照組平均數(shù),Sc為對照組標準差,d為效果量。

        當組方差齊性時,以合并方差替代對照組標準差計算效果量,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M1為實驗組平均數(shù),M2為對照組平均數(shù),Sp2為合并方差,其計算公式如下:

        (Ne、與Nc、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樣本量與方差)

        合 并 效 果 量 判 斷 效 果 量 的 經(jīng) 驗 判 斷[13]:Cohen[33,26]把效果量分成“小”效應(ES<0.2),“中”效應(0.2<ES<0.8),“大”效應(ES>0.8)。合并效果量小,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恍Ч看?,表明二者差異大。

        其次,按統(tǒng)計學原理,只有同質(zhì)的資料才能進行合并或比較。因此要對各研究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以確定采用何種模型。若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否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所采用的異質(zhì)性公式為:

        Wi每個研究的權重,第i個研究的權重Wi按下式計算:

        該檢驗統(tǒng)計量Q服從自由度為K-1的卡方分布。因此,當計算得到Q值后,需由卡方分析獲取概率,故又將此檢驗叫做卡方檢驗(Chi square test)。

        此外,在Revman 4.2及以后的軟件中,出現(xiàn)了新的異質(zhì)性指標,即I2,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式中的Q為異質(zhì)性檢驗的卡方值,K為納入Meta分析的研究個數(shù)。當I2<25時,為低度異質(zhì)性;25<I2<50時,為中度異質(zhì)性;50<I2<75時為高度異質(zhì)性;I2>75時,不能直接合并。

        2.5 統(tǒng)計工具

        利用Excel 2003進行數(shù)據(jù)的錄入,包括各個研究的樣本量、均值、標準差、t值等。而元分析的計算具體是采用CM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 2.0)軟件進行的 (Borenstein,Hedges,Higgins,& Rothstein,2005)[32]。CMA是一套操作界面廣泛,可以滿足本研究所有需要的元分析軟件包。該軟件可以處理超過100種不同格式輸入效應大小(effect size)或處理效應(treatment effect)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主要利用兩種方法計算效應值,一種是依據(jù)兩個樣本的均值、標準差及樣本容量;另一種是依據(jù)獨立樣本t檢驗的t值、均值和樣本量。

        3 結果與討論

        3.1 元分析結果

        首先對32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類型進行分類錄入,并求出單個研究的整合效果量,為下一步求32項研究的總效果量做準備。采用Excel 2003和CMA 2.0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元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該表呈現(xiàn)了各研究的被試人數(shù)、Hedges’g及95%的置信區(qū)間、標準殘差、P值(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及Q值。另外,在32項研究中,效果量值(Hedges’g)在0.17~2.74范圍內(nèi)變化,P值的變化范圍為0.00~0.73;總效果量(ES)為1.00,P 值為0.00,置信區(qū)間為(0.79,1.22)。

        3.2 異質(zhì)性分析

        一般效果量計算完畢后,需要對效果量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目的是檢驗所有的效果量是否來自同一整體,在本研究中使用的異質(zhì)性檢驗方法是目前廣泛使用的Q檢驗法。通過對32項研究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發(fā)現(xiàn)有28篇的異質(zhì)性檢驗不顯著,故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其他4項異質(zhì)性檢驗差異顯著,因此用了隨機效應模型。另外,對該32項研究進行合并分析時,異質(zhì)性檢驗Q值為238.43,自由度為31,P=0.00,I2為87.00>75,差異顯著。

        當效應值出現(xiàn)異質(zhì)時,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刪除極端效應值,直至達到同質(zhì)再進行固定模型分析;第二是采用考慮了研究內(nèi)和研究間變異的隨機模型分析(Lipsey & Wilson,2008)[44]。因此,剔除極端效應值后(ES大于等于2.00,共5項研究),異質(zhì)性檢驗Q值為10.28<38.89,df=26,差異不顯著,可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最后得出 ES=0.70,置信區(qū)間為(0.62,0.78),屬于中等效應,說明表象訓練對技能學習績效具有比較大的影響作用,但由于剔除的這5篇研究的被試均為在校大學生,與其他研究之間差異并不是很大(32項研究中,有28項為在校大學生,4項為專業(yè)運動員),故本研究采用的既考慮研究內(nèi)又考慮研究間變異的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來對這32項研究進行合并,最后得出ES=1.00,置信區(qū)間為(0.79,1.22)。

        表1 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的元分析結果一覽表(共32篇)Table 1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ry Training and Its’Effects(32Studies)

        3.3 發(fā)表偏倚分析

        眾所周知,發(fā)表偏倚是學術期刊論文發(fā)表中很常見的現(xiàn)象。人們傾向于偏好陽性的結果(也就是具有顯著性的統(tǒng)計結果),而出現(xiàn)的發(fā)表論文多報告肯定性研究成果,陰性的、無結論的研究則大多被拒絕。因此,在元分析中就容易出現(xiàn)相應有偏差的結論。夏凌翔[19]曾經(jīng)指出在元分析的各個步驟中均有可能產(chǎn)生偏倚,而偏倚的存在對元分析的結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甚至會使元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結論。因此,可以通過漏斗圖、失安全系數(shù)及敏感性分析來看結果是否存在偏倚。

        漏斗圖是以每個研究的效應值為橫坐標,以每個研究的樣本量或效應值方差的倒數(shù)為縱坐標做成的散點圖,可以根據(jù)圖形的不對稱程度來判斷元分析偏倚程度的有無。對32項研究做相應的漏斗圖情況來看,漏斗圖上的點基本上圍繞研究效應點估計真實值對稱散開,表明沒有發(fā)表偏倚。

        另一種檢驗方法是失安全系數(shù),用P表示。它是指在元分析中計算需多少陰性研究結果的報告才能使結論逆轉(zhuǎn),用來估計發(fā)表偏倚的程度。失安全系數(shù)越大,說明元分析的結果越穩(wěn)定,結論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其計算公式如下:

        通過計算,本研究中∑Zi=133.47,Nfs0.05=6 591.04,也就是說,需要6 000多篇陰性研究結果的報告才能使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的大效應發(fā)生逆轉(zhuǎn),說明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元分析結果很穩(wěn)定,不存在偏倚現(xiàn)象。

        3.4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可以反映元分析結果的穩(wěn)定性。它包括相同資料分別選用不同模型時,效應合并值點估計和區(qū)間估計的差異;排除異常結果的研究后重新進行元分析考察結論有無變化,比如排除過大或過小的樣本;若敏感性分析前后結果沒有本質(zhì)上差別,那么,就說明該元分析所得出的結果的穩(wěn)定性較好。按照這個要求對本研究中涉及的32項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排除過大樣本、過小樣本前后所得的總效應值差異很小,證明本研究結果的穩(wěn)定性較好。

        3.5 效果量分析

        通過對該32項研究的合并分析,再根據(jù)Cohen提出的效果量參照標準,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的元分析結果顯示,效果量為1.00,屬于“大”效應。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操作績效的提升效果與未進行表象訓練組相比,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也就是說,通過表象訓練,所取得的在相應因變量(運動技能操作績效)變化方面的效果增加了一個標準差。那么,排除樣本容量對統(tǒng)計顯著性的影響,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學習和訓練效果的變化具有較高強度的影響。即通過表象訓練,可以顯著提高目標人群(受試者)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和訓練效果,促進其技戰(zhàn)術水平的穩(wěn)定發(fā)揮。

        3.6 高效果量與低效果量研究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收入的各項研究的效果量存在較大差異,以效果量指標的比較為依據(jù),分析在研究設計與研究控制等方面影響效果量的主要因素,可以為提高今后同類研究的質(zhì)量提供參考。從表1以看出,趙銳[24]等人研究的效果量最大,ES為2.74,而 Chiara Incorpora[41]等人研究的效果量最小,ES為0.169。對二者的相關指標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高ES與低ES研究的相關指標比較結果一覽表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 between High Effect Size and Low Effect Size Studies

        從分析結果來看,高、低ES研究的主要差異來自于被試的選擇及實驗的控制方面,也就是說,我們選擇那些具有較強表象能力的被試,且對實驗的額外變量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表象訓練對技能學習與行為表現(xiàn)提升的效果更為明顯一些。在表象訓練類型方面,32項研究中,24項采用視覺內(nèi)部表象,5項采用動覺表象,2項采用外部表象,1項未說明使用何種表象類型。宋修娟[15]等人就指出,考慮不同任務要比考慮對提高成績最有效的表象形式重要得多,也就是說,在表象訓練過程中,我們要根據(jù)實際任務的情況采取相應的表象形式,故在表象訓練中沒有哪一種表象類型會具有較高的外部效度。因此,我們只有對要選擇的被試和實驗中的無關變量進行嚴格控制,才能取得較好的表象效果。

        4 結論

        通過對32項有關表象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和操作績效之間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結果表明,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的平均效果量為1.00,置信區(qū)間為(0.79,1.22),屬于大效應,即人們可以通過表象訓練提高運動技能學習效果和成績表現(xiàn)。敏感性分析和發(fā)表偏倚分析顯示,本研究所納入的32項研究結果的穩(wěn)定性較好,不存在偏倚誤差,國內(nèi)、外在有關表象訓練與其效果之間的研究所得的結果較為一致。同時,通過對高低ES研究的對比分析中發(fā)現(xiàn),要取得好的表象訓練效果,應考慮被試的選擇以及對實驗中無關變量進行嚴格的控制。

        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結果,今后有關表象訓練效果的研究應著重以下兩個方面:1)運用更為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研究,采用包括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在內(nèi)的多種研究手段方法對表象訓練效果的作用機制和劑量效應(dose-response)進行深入研究[7];2)將已在體育運動領域取得良好效果驗證的心理技能訓練推廣應用到更多工作與生活領域,以幫助更多人群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表現(xiàn)[8]。

        [1]畢霍龍.表象訓練法在跨欄跑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8,(3):102-104.

        [2]陳根福.表象訓練法運用于武術套路教學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5(6):57-58.

        [3]房杰.表象訓練法在乒乓球教學中的運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3):82-83.

        [4]關濤.表象訓練在籃球戰(zhàn)術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77-79.

        [5]黃偉業(yè).表象訓練在籃球罰球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1):74-75.

        [6]黃武平.表象訓練在普通高校瑜伽教學中的應用[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16-319.

        [7]黃志劍,劉潔,楊勇濤.視覺表象與自我談話技術對情緒調(diào)節(jié)效果的比較[J].體育科學,2009,29(6),52-56.

        [8]黃志劍.第十二屆中國科學年會系列訪談:追求運動與生活卓越[EB/OL].http://210.14.113.38:9080/asop/login.asop?titleId=240.

        [9]金麗娜.表象訓練法在女生健美操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增刊):137-138.

        [10]李林峰,楊文盛.表象訓練法在競技陀螺運動進攻技術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3-125.

        [11]劉洪新.表象訓練對大學生掌握排球技術作用的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75-76.

        [12]劉文波,李亮,張慧聰.表象訓練對提高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足球比賽能力作用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143-145.

        [13]羅鳴春,黃希庭,嚴進洪,等.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2010,33(4):779-784.

        [14]任洪波.運用表象訓練法提高足球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5):143-144.

        [15]宋修娟,何菊花.內(nèi)部、外部視覺表象和動覺表象對運動成績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04,24(7):325-326.

        [16]唐志,楊峰.表象訓練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2011,(3):34-35.

        [17]王永紅.表象訓練在健美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5(1):87-88.

        [18]武任恒,楊國柱.表象訓練的理論、應用及啟示[J].教學學術月刊,2009,(11):15-19.

        [19]夏凌翔.元分析方法的幾個基本問題[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32(5):34-38.

        [20]姚家新,黃志劍.中國運動心理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展望[J].體育科研,2010,31(6),6-10.

        [21]楊敏.表象訓練方法對太極拳教學效果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9(5):68-69.

        [22]楊世木.表象訓練在撐桿跳高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2):53-55.

        [23]袁斌.表象訓練教學對中學跳遠教學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09,31(3):358-359.

        [24]趙銳,王鋒斌,張雅杰.淺析表象訓練對提高網(wǎng)球正拍擊球準確性的影響[J].內(nèi)蒙古體育科技,2009,(22):57-60.

        [25]趙曉勤,邱習勤,趙栩博,等.應用表象訓練法進行體育舞蹈教學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20(4):62-65.

        [26]張力為,任為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5.

        [27]張浩波.表象訓練法對背越式跳高教學效果的影響[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22(2):101-102.

        [28]張陵芝,張秀真.運用表象訓練法進行蛙泳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1(2):68-70.

        [29]周慶瑛.運動表象訓練法在格斗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5):118-119.

        [30]朱瀅.心理實驗研究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1]祝捷.我國運動心理學家奧運心理服務模式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

        [32]BORENSTEIN M HEDGES L,HIGGINS J ROTHSTEIN H.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M].Version 2.englewood NJ:Biostat,2005.

        [33]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Hillsdale,NJ: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1988.

        [34]DEBARNOT U,E CLERGET,E OLIVIER.Role of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in the early boost in performance following mental imagery training[J].PLoS One,2011,6(10):e26717.

        [35]DIJKERMAN H C,et al.Does motor imagery training improve hand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A pilot study[J].Clin Rehabil,2004,18(5):538-549.

        [36]FIELD A P.The problems using fixed-effects models of metaanalysis on real-world data[J].Understanding Statistics,2003,2:77-96.

        [37]HAGGER M S.Meta-analysis in sport and exercise research:Review,recent developments,and recommendations[J].Eur J Sport Sci,2006,6(2):103-115.

        [38]HENRIQUE SALMAZO DA SILVA.Memory 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with low education:mental images versus categorization[J].Edu Gerontol,2009,35:890-905.

        [39]HINSHAW K E.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motor skill performance:Critical evaluation and meta-analysis[J].Imagination,Cognition Personality,1991,II:3-35.

        [40]HWANG S,et al.Locomotor imagery training improves gait performance in people with chronic hemiparetic stroke: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Clin Rehabil,2010,24(6):514-522.

        [41]INCORPORA C,et al.Visual and Verbal Styles in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Deficits:A Preliminary Study[J].Int J Neurosci,2010,120:557-564.

        [42]JAYMI EDWARDS.The effects of mental imagery workshop on coaches’encouragement of imagery use[D].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 and Health Studie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2010.

        [43]LANDERS D M.Mental practice/imagery and performance:Research findings guiding application[Z].Proceedings 3rd ASPASP Congress Sport Exercise Psychol.Wuhan Institute Phy Edu,China,1999.

        [44]LIPSEY M W,WILSON D B.Practical meta-analysis[M](J.Liu,C.Y.Wu,Trans).Thousand Oaks,CA:Sage 2008.

        [45]LOHAUS A,et al.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relaxation training in children[J].Br J Health Psychol,2001,6(Pt2):197-206.

        [46]LUTZ R,LANDERS D M,LINDER D E.Procedural variables and skill level influences on preperformance mental practice efficacy[Z].Paper presented a meeting Am Psychol Soc,Denver,CO,1999.

        [47]MARC V JONES,ROGER D MACE,et al.The impact of motivational imagery on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self efficacy levels of novice climbers[J].J Sport Behavior,2001,(5):57-73.

        [48]OLSSON C J,B JONSSON,L NYBERG.Internal imagery training in active high jumpers[J].Scand J Psychol,2008,49(2):133-140.

        [49]VERGEER I,J ROBERTS.Movement and stretching imagery during flexibility training[J].J Sports Sci,2006,24(2):197-208.

        [50]WEED M.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synthesis in the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The meta-interpretation approach[J].Eur J Sport Sci,2006,6(2):127-139.

        [51]WRIGHT C,et al.Effect of PETTLEP imagery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of nursing skills:pilot study[J].J Adv Nurs,2008,63(3):259-265.

        猜你喜歡
        表象異質(zhì)性學報
        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異質(zhì)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致敬學報40年
        繪畫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過表象看公式
        教你識破非法集資及傳銷的“十三種表象”
        現(xiàn)代社區(qū)異質(zhì)性的變遷與啟示
        談表象積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1949年前譯本的民族性和異質(zhì)性追考
        国产极品少妇一区二区|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无码视频| 日本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性色av一区二区|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 射精专区一区二区朝鲜|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粉嫩高清| 青青草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 三年的高清电影免费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四虎影院在线观看| gv天堂gv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一区二区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丰满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免费|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出| 国产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人成综合视频在线播放| 女人被弄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一区二区精品国产亚洲|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无遮挡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xxxxx在线观看免费 |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