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賽男
摘 要:懲戒權是教師一項重要的權益,它是維持教育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法律法規(guī)的滯后、人們認識的偏差和管理的不規(guī)范,致使教育懲戒在實施過程中問題不斷。筆者在分析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的基礎上,呼吁學校、家長及社會應理解與支持教師合理、合法地開展懲戒教育。
關鍵詞:教育懲戒;懲戒權;教育立法
所謂懲戒,即通過對不合范行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發(fā)生,以促進合范行為的產生和鞏固。懲戒中的“懲”即懲處、懲罰,是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目的??梢?,懲戒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懲罰或體罰。
懲戒權是教師因其職業(yè)特性所固有的一種權益。盡管社會各界對這一權利還存在許多質疑,但筆者認為,合理的教育懲戒是必要的。因此以此為基點,來分析教育懲戒實施困境的成因及其改善對策。
一、 我國教育懲戒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成因
1、兩種極端:一是體罰現(xiàn)象頻發(fā),侵權案件不斷;二是對違規(guī)學生不作為。
體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在我國淵源久遠,《學記》中記載:“夏楚(即懲罰工具)二物,收其威也。”。由新聞報道可知,教師體罰學生的方式可謂層出不窮、絞盡腦汁,比如吞大便、吞蒼蠅、脫衣服等,這些敗壞教師職業(yè)道德底線以致觸犯法律的行為,令人震驚!另一個極端則是教師怕招惹是非,而對學生違紀行為的不作為,比如“楊不管”。
筆者認為,濫用或放棄教育懲戒權,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違法的。
2、教師因懲戒學生而遭報復。
2007年5月的一天,無錫市一小學發(fā)生慘?。阂幻處熒砩媳煌睌?shù)刀后又遭割喉,慘死在學校門口。據(jù)警方透露,行兇者是一名學生的爺爺,由于孩子經常受到校方“懲戒”,于是老者對老師心懷不滿,犯下了這樁令人發(fā)指的血案。
盡管這一案件較為極端,但教師因懲戒學生而遭遇報復絕非個案。個中原因復雜多樣,有的是因為教師懲戒不當,有的是學生不服氣??傊?,教育懲戒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有禮有節(jié),而不是“一懲了事”,令學生和家長不滿。
3、重“懲”輕“戒”,漠視教育的目的。
懲戒只是教育的手段,它最終目的是教育。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要冷靜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分析孩子錯誤行為的心理動機。是“好心辦壞事”、好奇心驅使,還是心存惡意?根據(jù)孩子的行為及心理動機,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有利的方面發(fā)展。因此,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的是“戒”的最終效果。
4、社會輿論及家長對教師實施懲戒教育的態(tài)度不夠公正客觀。
近年來,一些媒體為了追求新聞效果,對教育懲戒的反應過激,扭曲了教育懲戒的實質,將學校中合理的懲戒與“體罰”聯(lián)系在一起,混淆了教育懲戒和體罰的概念,加上社會輿論對懲戒的反應過激而完全否定了懲戒教育的意義,使家長及學生滋生了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偏見。殊不知合理恰當?shù)慕逃龖徒湟彩且环N愛和責任的表現(xiàn)。因此,由于媒體的不良報道,極大地損害了教師的整體形象和聲譽,使公眾對教育者產生了不信任和排斥的心理。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1、傳統(tǒng)教育觀念殘存,缺乏教育智慧。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支撐下,有些教師認為,體罰學生、打自己的孩子并沒什么。可見,我們對教育智慧的缺乏是顯而易見的。田慧生教授對教育智慧有著較為精辟的論述 ,即教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把握、創(chuàng)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
2、教師的缺少威信,“壓力山大”。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的理論一出,使得人們過分的譴責教師。不可否認,確實有的教師沒掌握好懲罰的尺寸,導致出現(xiàn)了不良后果。但不能由此把教育懲罰一棍子打死,把責任全推在教師身上。
3、不想“惹事生非”,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
在當今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淡漠,在馬路上見到有人摔倒都不敢上前幫扶,生怕被宰,有理說不清。因此,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一旦出現(xiàn)教育懲戒不當?shù)氖录?,社會輿論絕大多數(shù)是一邊倒的指責教師,而教師因為承受不住社會各界的壓力與指責,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實施懲戒的具體操作標準缺失。
一部良法能告知人們的越具體就越能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然而,我國與教師懲戒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存在實施懲戒的具體操作標準缺失的問題。比如,我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隱含者授予教師懲戒權的意思,卻沒有具體規(guī)定教師實施懲戒的條件、程序及程度等,至使教師在懲戒學生方面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而自由裁量權的使用不當極易造成教師侵權案件的發(fā)生。
三、改善教育懲戒實施的建議
1、合理行使懲戒的自由裁量權,提高教育智慧
不可否認,無論是學校規(guī)范,亦或是社會規(guī)范,都不可能窮盡任何行為并作出明確標準。因此,在判斷學生是否違規(guī)、如何使用懲戒、懲戒對學生會有何影響、應該如何注意等,都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性格、平時表現(xiàn)及行為性質等作出判斷,恰當?shù)男惺箲徒錂?。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權,需要提高教育智慧——教師要以愛護、尊重和信任為前提,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歷練自己,經歷挫折才能更好的提升教育智慧和品質,在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把握教育發(fā)展的動態(tài)和趨勢,從而提高教育的智慧。
2、完善教育懲戒相關的法律制度
一部良法應明確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法律的作用,更好地調整社會關系,為社會生活服務。
現(xiàn)行的教育法只肯定了教師對學生有管理指導權,對教育懲戒權的法律概念、適用條件、實施程序等并未作明確規(guī)定,對教師懲戒權力的監(jiān)督和救濟機制也存在明顯不足。導致教師在懲戒學生時,一旦把握不好自由裁量權的尺度就容易出現(xiàn)懲戒失范,侵犯學生權益的事件。因此,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使教育懲戒有法可依具有重要意義。
3、權利救濟渠道的完善
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衡量一個國家立法技術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志,救濟規(guī)則的可操作性還是確保當事人救濟權利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保障。倘若懲戒的方式、方法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標準,不當懲戒、過度懲戒的現(xiàn)象便會時常發(fā)生,這就要求必須創(chuàng)設學生權利救濟機制,為學生權利的正常實現(xiàn)提供保障。
我國教育法,雖然賦予了教師和學生申訴權、調解權和起訴權等救濟權利,但是關于申訴的內容、范圍和程序等缺乏具體細致的申訴體制。因此,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校園環(huán)境的復雜化,在設計懲戒制度時必須考慮周全,避免救濟途徑單一而不具備操作性。
4、社會大眾及其家長要客觀公正
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輿論空間,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加強新聞媒體的客觀公正性,正確發(fā)揮其引導社會輿論導向和監(jiān)督作用,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要科學公正的認識教育懲戒,為合理實施教育懲戒營造良好的氛圍。
綜上所述,不論是賞識教育、激勵教育還是“虎媽狼爸”式的教育,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說,教師是帶著光明走進黑暗的救贖者,首先要有一種坦蕩赤誠的愛心,有愛的懲戒才不會變成懲罰。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堅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愛的初衷找出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懲戒方式,最終達到教育目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p>
參考文獻
1、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75-376.
2、曹輝,趙明星. 關于我國“教師懲戒權”立法問題的思考.教育科學研究.2012.6
3、周冬梅.論教育懲罰[D].東北師范大學.2006
4、蔣連香.關于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10
5、鐘勇為,欒海瀅.我國教師懲戒權的法律困境及其成因.《教學與管理》.201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