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詩歌鑒賞是高考考查中的難點,它是對考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考察,而詩歌鑒賞的“畫面概括”,從1995年到2012年,在全國各地的高考題中竟然出現(xiàn)將近二十次,出現(xiàn)頻率如此頻繁,證明這是一類十分具有考查意義的試題,而“畫面概括”更是詩歌鑒賞試題中的難點。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實例分析來探究詩歌鑒賞“畫面概括”的答題技巧,以利考生在高考答題中有矩可循。“畫面概括”技法大致分為如下三類。
一、摘抄重組類
這種類型的“畫面概括”,所用詞語基本來自原詩,將原詩歌的關(guān)鍵詞語(陳述對象,陳述的動詞,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即賓語)摘抄出來按照陳述式重新組合,組合的時候根據(jù)具體情況做適當?shù)脑鰟h。
例一、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渭川田家
王 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注】①雉雊:野雞鳴叫。
本詩除了“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兩幅畫面外,還有三幅寫農(nóng)家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話對畫面加以概括。
參考答案:牛羊歸墟落;野老候牧童;田夫見相語。
技法探究:從首聯(lián)的后句“窮巷牛羊歸”中找到陳述的對象,應(yīng)該是“牛羊”,然后找到動詞“歸”,再從首聯(lián)的前一句“斜光照墟落”中找到賓語“墟落”,按照陳述式組合成“牛羊歸墟落”。第二聯(lián)“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我們很快能夠找到陳述對象,自然是“野老”了,可是后面的動詞有兩個,“念”和“候”。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呢?在做題的時候需要做出理性分析,“念”只是“候”的思想行為,“候”才是“野老”的目的,所以這個陳述式的動詞當然就選“候”了,至于動作行為的對象,很容易確定是“牧童”。至于第四聯(lián)“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一聯(lián),陳述的對象是“田夫”很容易確定,“相見”需要重新組合,為了和上面兩幅畫面的動詞協(xié)調(diào),概括為“見相語”,因為題干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為什么不簡單地摘抄“田夫荷鋤至”做一個畫面呢?因為“田夫荷鋤至”不過是后一個動作的方式,肯定不選擇它作為概括的畫面,可見“畫面概括”確實需要你有一雙慧眼。
“畫面概括”需要“刪繁就簡三秋樹”般的大刀闊斧,需要去掉枝葉抓住主干,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翻譯解釋類
這類畫面概括難度和上面的類型難度相近,是將原詩含有畫面的句子逐句翻譯,翻譯之后按照陳述式重新組合,或增加個別詞語,或刪除某些不必要的詞語,或顛倒一下先后順序。這類“畫面概括”提問的方式一般是這樣:“詞的某句(或某闋,或全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我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一問是需要高度概括的,后一問“請簡要敘述”是需要翻譯擴展的。至于前一問,留在下面做詳細分析,暫不贅述。
例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問題。
題李世南畫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fēng)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鐘覺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甕:這里指水甕。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yīng)有的景物。
參考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
技法探究:“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是對“野水潺潺平落澗”的翻譯,注意將“野水”翻譯成“小溪”,為什么不翻譯成河流?因為后面的句子中有“潺潺”。據(jù)此描述推斷所寫對象大概為“小溪”而非“河流”,可見在翻譯過程中會常常動用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實際上詩歌鑒賞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這點需要特別注意?!皹淞掷飿淙~飄落”是對“秋風(fēng)瑟瑟細吹林”的翻譯,可是為什么不翻譯成“風(fēng)吹樹林瑟瑟響”?或者“風(fēng)吹樹林”?而翻譯成“樹林里樹葉飄落”?原來這種翻譯是從風(fēng)吹樹林的結(jié)果來考慮的,因為“瑟瑟”是“風(fēng)吹樹林樹葉飄落的聲音”自然如此翻譯了?!耙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是對“逢人抱甕知村近”的翻譯,沒有多大難度,而“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雖然是對“隔塢聞鐘覺寺深”一句的翻譯,但是絕對不是簡單的直譯,而是一種推理。這樣的翻譯,學(xué)生如果缺乏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是很難做出正確答案的。
三、高度概括類(合理想象推理)
此類畫面概括是詩歌鑒賞“畫面概括”中最難的一類,需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智慧,還需要動用自己積淀的所有知識,需要有一定量的古詩背誦和閱讀的數(shù)量,需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專門術(shù)語,然后根據(jù)文本進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方可回答正確。
例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
姜 夔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參考答案: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清幽恬靜的畫面。
技法探究:這首詩的“畫面概括”需要閱讀者具備一定地理文化知識。怎么能知道這首詩寫的是江南水鄉(xiāng)呢?江南水鄉(xiāng)湖泊縱橫,湖水和溪水相連,村落就坐落在這湖水和溪水交錯之處,而“橋西一曲水通村”正是描寫這樣的江南水鄉(xiāng)。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橋的西頭有一條彎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那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據(jù)此可以概括出陳述對象“江南水鄉(xiāng)”。江南水鄉(xiāng)具有什么特點呢?謂詞應(yīng)該是什么?從“家住石湖人不到”可以推理出“清幽恬靜”,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來到這里,難道不是一個清幽恬靜的所在?通過寫景暗示范成大別墅的遠絕煩囂。主人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更突出了此地的清幽恬靜。如果缺乏推理想象能力,缺乏一定文史地理常識,這樣的概括真的是無從下手。可見詩歌鑒賞考查的綜合性之強。
當然,詩歌鑒賞的技巧遠不止這些。在“畫面概括”中,我們應(yīng)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畫面概括”的短語以“陳述式”為主,這類似于壓縮語段的基本思路,壓縮語段就是以陳述式為主,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事件(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組合短語的。當然,也有按照名詞偏正短語的格式組合畫面的,例如“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即是典型的名詞偏正短語。答題的時候要靈活機動不可死板教條。一般而言,問“怎么”“怎么樣”的是就動態(tài)景物提問的,回答的時候大多用陳述式,而問“什么情景”則是就靜態(tài)景物提問的,回答的時候多用名詞偏正短語的形式。概括畫面,一般多用四字句,這大概是受了成語定型結(jié)構(gòu)的影響。另外應(yīng)該注意的是,回答問題的時候需要留意命題人是就詩歌中的一句提問的,還是就兩句提問的,是就上闋或下闋提問的,還是就整首詩歌提問的,是要求只高度概括回答一句的,還是在高度概括之后,需要做具體分析的,比如先分說(具體)后總說(概括),或者相反。
不管用何種形式提問,切記詩歌鑒賞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翻譯、概括、推理、想象、擴展等等技能的訓(xùn)練??傊姼梃b賞是一項語文綜合能力很強的考查,需要深厚的積累和靈活的綜合分析,才能做好“畫面概括”這類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