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成
面對考試的壓力,閱讀量少,作文時拿不出有效的素材。這似乎是同學們的共性問題。其實,同學們是捧著金飯碗在要飯。我所說的金飯碗就是同學們手中的課本,再擴大點范圍:我們平時所做的一些新聞、傳記也是作文素材的來源。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課本,通過事實來證明:各科課本就是我們寫作素材的“金庫”。從而培養(yǎng)同學們將課文與寫作素材整合的意識。
1.蘇東坡《赤壁賦》中所寫的“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人生風度表現(xiàn)了樂觀、豁達的精神。
2.《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堅守氣節(jié)和對真理、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3.《鴻門宴》中劉邦與項羽的成敗故事。表現(xiàn)了優(yōu)勢與劣勢,主動與被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道理。
4.《過秦論》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強調(diào)的是牢記歷史經(jīng)驗教訓。
5.《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師說》里“是故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強調(diào)的是虛心請教的學習態(tài)度。
6.《游褒禪山記》中“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笔菑娬{(diào)深入思考;論述知錯必改的可以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負荊請罪的故事;《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君臣二人是善于提意見和聽意見的典型代表。
通過以上的展示,學生不難看到每個人的手中的一個“金庫”。下面以《燭之武退秦師》《老人與?!贰赌脕碇髁x》三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挖掘作文素材。
從《老人與?!分型诰虻乃夭模?/p>
1.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在現(xiàn)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誰沒有經(jīng)歷過失敗呢?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
2.生命的意義。故事中老人曾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边@句話讓我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曾經(jīng)說過:“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p>
3.無論怎樣都要向前。老人敢于挑戰(zhàn)極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讓我們敬佩,他所帶給人類的是一種自信,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無論是今后的學習道路有多少荊棘,多少挫折,我們都要相信只要有老人那般不服輸?shù)钠焚|(zhì),我一定會是生活的強者。
4.堅持夢想。《老人與?!方o予我很多人生啟示。什么是失敗,失敗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氣爬起來,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遠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當我們考試失利時,可以哭泣,但哭泣之后一定要擦干眼淚繼續(xù)追夢。
從《燭之武退秦師》中挖掘的素材:
1.國家危難之際:
①佚之狐(伯樂)大力舉薦燭之武(千里馬)
②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地前去秦營。(愛國精神)
③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挽救了國家。(勇氣)
2.年邁未敢忘憂國。即使年紀老邁,但仍然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3.語言的力量。能言善辯,最終化解干戈。
4.把握機會,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雖然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沒有放棄自己,而是把握住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從《拿來主義》中挖掘的素材:
1.封閉保守會導致落后。
2.反對崇洋媚外。
3.從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聯(lián)系“與世界接軌”等話題。
4.從精華與糟粕的角度聯(lián)系“選擇”“美與丑”等話題。
5.批判繼承與借鑒。即運用腦髓,自己來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應該初步具備了整合的意識,但要注意:有了課文中的素材,僅僅為話題找到了支撐和依據(jù),為了更好讓素材為話題服務,我們就要扣住主題對素材進行主觀評價,評價中要融入主觀情感,這樣素材的闡釋功能才能得到發(fā)揮,最終實現(xiàn)素材的價值化。如:面對濃濃的秋色,毛澤東發(fā)出的不是詩人的嗟嘆,而是“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思考;面對動亂的時局,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滿腔少年意氣,一幅寬闊胸襟。青少年不能一心只讀圣賢書,要學會從書齋走出來,關注國事天下事,這樣才能拓寬視野,開闊胸懷。
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積極主動、有意識的強化自己的素材整合意識,相信同學在寫作時一定會有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