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芬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情感讓語文充滿生機和活力。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深入理解課文,挖掘浸潤的情感,撥動孩子的心弦,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的。
語文是語言情感的一種外在的載體。這個載體的表面是文字,實質是思想和情感,特別是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多彩的生活畫卷、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還有文章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詩情畫意,都是學生情感產生的源泉,成為語文學習中最美的誘惑。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將情感教育縱貫語文的教學過程之中呢?
一、營造氛圍,叩開情感的大門
文章當中帶著濃郁的情感,但是有的學生就是讀不出來,或者意識不到,這不是學生缺乏情感,而是教師缺乏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積極營造情感的氛圍,挖掘情感流淌的渠道,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展示自己,感染自己。學生也喜歡這種有觸動的語文課,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堂就形成了一種期待,一種情感的期待,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引導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情感為紐帶”,學生對教材內容入情之際,也正是教學動機的形成之時。只有此刻,學生的情感才和教材蘊含的思想和情感發(fā)生共鳴,才能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二、感受形象,激發(fā)情感的共鳴
叩開情感的心扉還只是“情”的萌發(fā)。那么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教師要趁熱打鐵,將這種初步的情感傾向導入到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與把握中,進而去鉆研體驗作者寓于形象中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小說《故鄉(xiāng)》中,有一段話寫到20年后的閏土,“他只是搖頭,臉上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煙管默默地吸煙?!焙芏嗬蠋熤皇呛唵蔚淖寣W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那么學生只是對閏土有一個外在的印象,而沒有走進作品的靈魂深處,沒有浸潤情感。在這里我們老師可以把人物形象的理解導向深層次:少年閏土原是怎樣的?產生這么大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探討,體會到了閏土此時無限哀愁的心情,進而聯(lián)想到20年代中國農民的悲劇。這樣通過真實的感受,深刻的討論,學生對閏土的情感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而不是單純的看客,他們帶著感情對這個苦難人物和苦難社會的人們充滿了深切的同情,由此也對那個黑暗的社會充滿了無限的悲憤。感情共鳴形成了,對文本的理解就透徹了,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整個課堂都沉浸在一個完整的充滿著情感交流的氛圍中。
三、抓住語言,領悟情感的魅力
學生對課文中的思想和內容的把握通過閱讀語言文字實現的,而對文章內容的深層解讀則是通過情感的參與達成的。我們發(fā)現就在那一段段看似平凡實則跌宕的文字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元素,在這個時候,才能算是真正領悟了作者和文章情感的神韻。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去精讀、品讀。
例如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在暴雨下掙命拉車時“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想跑,水裹住了他的腿”,他只能“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皾病薄肮薄白А边@些詞語能不能用其他詞語代替?那么它們好在哪里?我們可以說祥子很苦,這些詞語恰好描繪了祥子在水在雨中的工作——“掙命”。文章寫到大雨剛來之時,幾點“極硬的白亮亮的”雨點砸下來,可見其威烈氣勢;同一個“裹”字,前面用來表示祥子在烈日下的煎熬,后面用來表示祥子在暴雨下受折磨,深刻描繪出他這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苦難生活。這些獨到的詞語,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恰倒好處,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祥子就呼之欲出了。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琢磨、體會,學生的情感會不知不覺地移到課文描寫的對象上,形象地寫出了祥子當時的狀態(tài),也暗示了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命運像風雨中的樹葉一樣無法自控。
四、注重朗讀,讀出情感的韻味
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這種情感的逐步加深,使得學生不吐不快,除了學生對人物的情感分析之外,我們在這時候,更要通過有感情的讀,及時地引導學生抒發(fā)內心的情感。同時使學生的情感更加明確,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
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聲情并茂,能把課文中最美的地方表現出來,學生自己用心靈去感受。不同的語調、語速和語氣的輕重傳達出了他們對作品中人物和景物的熱愛或憎恨、喜悅或悲傷的諸種不同的情感,可以說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立體的人物形象,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心領神會,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學生的情感抒發(fā)也達到了高潮。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感情的朗讀也是一種“言為心聲”。
所以,語文教學中應以情感教育為教學紐帶,聯(lián)結溝通教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讓老師帶著學生愉快地走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