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軍
自實行新課標以來,全國語文教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教學理論與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巴班斯基、波蘭尼、葉瀾、布魯姆……這些名字充斥于各種資料、論文和我們的視野中,令人眼花繚亂。于是,第一線的教師被組織起來,觀摩、學習、取經、研討,回來后,依樣畫葫蘆,語文課堂越發(fā)熱鬧,討論、辯論、唱歌、跳舞、演戲、畫畫……各種聲音不絕于耳,各種形式不一而足。在“繁榮”背后,我們尷尬地發(fā)現:語文課堂熱鬧了,語文教師的地位卻沒有了,語文教師淪為語文課堂上的旁觀者、局外人;語文課堂熱鬧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卻沒有實質性地提高。
現實帶給我們無數困擾,教師應該在語文課堂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語文課堂究竟應該是怎樣的課堂?
一、語文課堂是教師主導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似乎比較多地呈現出“一言堂”、“滿堂灌”的特點,因而廣為人們詬病;一段時間以來,大概害怕被扣上這樣的帽子,語文課堂上滿是學生的聲音,教師漸漸變成了語文課堂的“局外人”,似乎這樣才是給學生自主權。即便是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上,有些老師一上課就分組、合作,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而教師的作用僅僅是組織教學,在學生發(fā)言后或不置可否,或一概“很好”、“不錯”,完全失去了課堂上的話語權。殊不知,當一個語文教師墮落到這一步,已經不能稱其為教師;這種看似學生極其自主的信馬由韁式的語文課堂,已經不能稱之為課堂。
關于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筆者比較贊同布魯納的理論。布魯納提倡“發(fā)現學習”,他認為,兒童應該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按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借助于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發(fā)現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積極、活潑的教學情境,多給學生思考、提問和發(fā)言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應當注意到,發(fā)現學習一定要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發(fā)現、去探索,或把太過高深的東西教給與之不相應的年齡的學生,一定是不切實際、不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做法。探究性學習不能超越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我們不能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以為創(chuàng)新,就要全盤否定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一提探究性學習就完全拋棄接受性學習。這種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費精力,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即便把教師放到學生的地位,在課堂上,他也應該是有話語權的。教師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和對課文的理解、思考、判斷,作為一種意見,不是強制的,而是平等的,提出來供學生參考。教師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理應作出回應,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含糊不得,不能因為怕被冠以“一言堂”就含糊其辭,一帶而過。須知,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的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對世界的認識尚不全面,有些甚至是膚淺的、錯誤的。面對這樣的認知,教師不能一概叫好,否則,對教學而言,是一種失職;對學生而言,就是犯罪。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話語權,這是語文教師的悲哀,是中國教育的悲劇。
二、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語文課堂越來越花哨,2009年南通市語文優(yōu)課評比活動后,一位語文教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像多媒體課或是音樂課、美術課及其他什么課,就是不像語文課”。究其原因,在于沒有語文味。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其義不言而喻,但什么是語文味兒,語文味兒又從哪里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語文味兒來自閱讀,尤其是朗讀,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
許多語文教師都有一種誤解:似乎語文課一提讀書,就一定是讀得搖頭晃腦的那種,是過去私塾的那一套,又不敢“滿堂灌”,于是就表演,語文課變成了表演課。
誠然,傳統的書塾式的語文教學形式與現代教育理念有所抵觸,但閱讀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有效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基本形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谛抡n標背景下,各種形式的閱讀不僅不應該淡化,反而應該大行其道。
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一方面來自于語文教材。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教材中所收錄的名家名篇,其中的文言詩詞、文言散文都是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極具歷史與人文內涵的作品,需要細細品味、久久涵詠。《語文標準》在四個學段總共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并在附錄中開列了古詩文篇目120篇,其中7—9年級50篇;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新課標還加強了對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這些都要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學會閱讀,學會積累。
這種特殊性來自教學過程?,F代閱讀理念認為,閱讀是一個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是閱讀的主體,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而不應該是靜止的、消極的、被動性的。語文課不是教文本,而是讀文本。只有放手讓學生讀,學生才能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心理,與作者產生共鳴。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指向這個終極目標,而不是在無關緊要處搔首弄姿或隔靴搔癢。
以上是我對當前語文教學中一些現象的思考,不當之處,請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