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 加強職中政治課程的德育滲透,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當今社會中,職中學生會不可避免地受物質至上、金錢至上等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產生信仰危機、價值觀念危機,對于傳統(tǒng)美德反而棄之如履。因此,強化對學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應采用多種對策,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
關鍵詞: 職中思想政治教學 傳統(tǒng)美德教育 現狀分析 對策研究
加強職中政治課程的德育滲透,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當今社會中,職中學生會不可避免地受物質至上、金錢至上等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產生信仰危機、價值觀念危機,對于傳統(tǒng)美德反而棄之如履。因此,強化對學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淀形成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優(yōu)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等諸方面的總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民族傳統(tǒng)美德起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人民物質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但是在新舊體制交替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矛盾,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最值得注意和憂慮的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對人民特別是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毒害。自私自利、金錢至上、貪圖享受的思想,不斷扭曲一部分人的靈魂。因此,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創(chuàng)造出跟上時代發(fā)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保證物質文明按照正確的價值導向健康發(fā)展。傳統(tǒng)美德在當今社會中,更要大力弘揚,它是歷史賦予當今教師的重任,對教育青少年自覺抵制自私自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激勵民族樹立自信心、自豪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真正德才兼?zhèn)涞娜瞬?,有巨大的影響力?/p>
二、全方位挖掘教育資源,多角度開展美德教育工作
促進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德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應根據新時期的特點,原則上歷史存在、側重于現實需要,依據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的原則,對傳統(tǒng)道德德目進行篩選凝練和重釋,根據職中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接觸的社會關系順序,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遠地分層次教育,使教育過程方法具有系統(tǒng)性、結構性、簡約性①。
(一)完善思想政治課教學,將傳統(tǒng)美德教育納入課程計劃。
學校課堂是開展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可以自主開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課,并納入教學計劃;整合利用各學科教學滲透,即要求語文、歷史、地理、數理化、體音美各科針對本學科特點,結合傳統(tǒng)美德因素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突出學科知識與美德教育的融合,兼顧學科內部知識和美德教育的綜合;利用各種活動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以講演比賽、知識競賽、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結合歷史相關名人、事件紀念日向學生進行相關美德教育。
(二)關心家庭教育,注重與學生家庭的良好溝通。
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家庭中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大致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打下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的思想基礎;進行歸屬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子孫,長大為振興中華作貢獻;培養(yǎng)勤勞節(jié)儉、自強自立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禮貌待人、誠實守信、和睦鄰里、友愛兄弟的道德品質,做合格的中國人②。因此,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不間斷地溝通,尤其是在某個學生出現了明顯性格反差和做出道德敗壞的事情時,更要與學生家長多聯(lián)系溝通,共同想辦法解決。注意引導家長注重全面性、針對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學性,積極地配合學校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良好的品質。否則往往學校里教得再好,回到家里因為家長的言行和素質可能直接將學校教育工作成果全部抹殺。
(三)突出時代特色,將社會實踐教育與美德教育相結合。
社會是一個具有廣闊教育空間的舞臺,為傳統(tǒng)美德教育提供了演練陣地,不僅能檢驗學校、家庭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學生固化美德教育成果。職中學生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工作者應以社會為依托,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我們應爭取校外各單位的參與,營造良好的區(qū)域風氣,發(fā)揮社會教育作用,并構建社會教育體系,最終增強德育教育合力。
德育課尤其是傳統(tǒng)美德教育需在美好與丑惡、文明與愚昧、傳統(tǒng)與開放的矛盾中,緊貼社會實際,同時選擇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運用教材的原理引導學生改變錯誤認識。在教學中,將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引入課堂,從傳統(tǒng)美德的角度去論述、去評價,就能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社會責任信念。將社會實例作為教材事例的重要補充,使教學內容更加新鮮生動,貼近社會現實,符合學生實際,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論知識。在引入社會實例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各類事件的時效性、內容性,避免撲朔迷離。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做好各類材料的搜集、篩選和整理工作,同時不斷學習,充實和完善自己。
三、創(chuàng)新完善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評價體系
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是內隱的個人品質,很難直接評價。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了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后,為了給學生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更強的學習動力,要創(chuàng)新完善傳統(tǒng)美德教學評價體系,使評價能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突出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針對性,為切實增強職中學生美德教育實效提供依據。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德育課程教學評價主體往往是教師和家長,而學生僅僅是評價的對象,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一個學生在潛意識里總會覺得,不管我現在品德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人好事,只要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好評,就是無用功,這是很危險的信號,會直接導致學生思想動力消極懈怠。
事實上,我們只要適當指導和引導,學生本身就具有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且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變教師一元評價為師生多元評價③,多方面地反映學生的情況。突出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評價的認可度,發(fā)揮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極大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傳統(tǒng)美德教育工作“多邊”進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
作為依托思想政治課程而額外開展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課程,以考試為目的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課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傳統(tǒng)的單一考試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全面發(fā)展,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評價中,我們應不斷摸索完善評價機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建立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1.完善考試評價。建立筆試與口試、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盡可能地放輕松,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考試評價。我們要實現命題的科學化和多樣化,重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美德學習的能力。
2.突出日常評價。這一部分一直以來對各類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難題,在教育教學之外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變化發(fā)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應長期探索應用談話觀察、展示表演、行為考察和個人成長記錄等能夠表示學生真實水平的評價方式,并加大在總體評價中的比重。這樣才能夠最真實地對傳統(tǒng)美德教育教學作出評價。
四、結語
古語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敝腥A傳統(tǒng)美德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著極大的作用和教育意義,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和職責,傳統(tǒng)美德教育研究與實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每一個德育工作者都應該為弘揚、繼承、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而不斷努力奮斗。
注釋:
①張建文.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論:人民出版社,2008:56.
②檀傳寶.德育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3.
③張楠.論思想政治課學習方式的轉變: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黃潔鋒,鄧云洲.試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范式.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
[2]何靜,李化樹.大眾文化對初中生道德判斷的負面影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0.
[3]謝樹平,李洪亮,胡文瑞.新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