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
摘 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把數學實驗引進課堂,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實踐、應用的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辟了廣闊的新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實驗;整合
一、運用信息技術做認知實驗
通常數學概念教學是教師給出概念,學生加以記憶,而不太考慮學生直接的感性經驗和直覺思維,致使學生對概念的本質屬性理解不夠,一知半解,更別提運用了。列夫·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教師在概念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生成,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出發(fā),提供大量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與反思等過程,進而在增加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案例1:教學圓的概念時,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動點繞著定點運動一周,并留下軌跡圓。在動點運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度量、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動、定點之間的距離始終不變,從而自主構建一個清晰的圓的概念。
案例2:在講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時,傳統(tǒng)教學往往借助黑板畫一個頂角在“上面”、底邊在“下面”的正規(guī)的三角形,而借助幾何畫板畫等腰三角形,拖動鼠標可以使它運動在不同的位置,得到許許多多的變式圖形,這就便于學生抓住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的數學定義的實質,很好地解決了數學的概念教學。
二、運用信息技術做驗證實驗
信息技術可以將研究過程中碰到的抽象問題形象化、一般問題具體化,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xiàn)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和表象,進一步驗證數學問題結論或假設的正確性。
案例3: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中垂線(或三條角平分線)相交于一點時,學生通過作圖、觀察、猜想得出結論,但很多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xiàn)種種誤差,導致三條線沒有相交于一點,即使交于一點了,也會心存疑惑,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在幾何畫板或“Z+Z”智能教學平臺里,學生任意拖動三角形的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fā)現(xiàn)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總是不會改變的。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數學實驗,在充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認識,驗證了數學結論的正確性。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實驗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數學課堂成了一間功能齊全的“數學實驗室”,為學生實現(xiàn)由具體的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了橋梁,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研究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實驗是主線”的原則。
案例4:在《一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教學中,一改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記,最后練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利用多媒體軟件,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對一次函數圖象(直線)的拖動,觀察著隨著鼠標的滑動而不斷變化的數據,思考著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最終自己發(fā)現(xiàn)和歸納出圖象與系數的關系。
信息技術與數學實驗的整合決不是簡單的納入或功能的疊加,也不僅僅是工具或技術手段層面的應用,而是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教學系統(tǒng)的最優(yōu)化。整合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歷從直觀想象到發(fā)現(xiàn)猜想,然后給出驗證及理論證明的數學構建過程,讓學生“看到了數學建構過程的腳手架,而不是簡單的現(xiàn)成品”,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陳至立.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中國教育報,2000-11-07.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8.
[3]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