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楊海明
【摘要】近年來新聞標題使用模糊詞語增多,表面上看這有違新聞追求時效性、真實性和可讀性的整體要求,但這有意模糊的背后卻隱含了搶占先機、主觀評述推測、進行暗示和方便后續(xù)跟蹤等多種作用。新聞標題模糊詞語使用增多的原因主要有:新聞真實性底線;媒體生存與發(fā)展的競爭與妥協(xié);信息爆炸、網(wǎng)絡發(fā)達背景下,讀者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和閱讀習慣改變后的選擇影響等。
【關(guān)鍵詞】新聞標題;模糊詞語;作用;動因
引 言
理想的新聞標題,應當是既概括簡明又生動準確,既新穎又富有吸引力。但近年來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的使用有增多的傾向。例如:(1)鐵路官員:現(xiàn)在通過內(nèi)部關(guān)系基本上搞不到車票(《揚子晚報》,2013.1.20);(2)《云圖》導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樣的套路(《重慶晚報》,2013.1.22);(3)昆明大概有2萬名單親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臨心理問題(《春城晚報》,2012.3.13)。
其中都出現(xiàn)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等模糊詞語?!澳:笔侵浮安环置?、不清楚”(《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12,913頁,下同)。模糊詞語表述的這種“不分明、不清楚”現(xiàn)象與新聞標題的概括、簡明、準確等特點似乎相違背,而實際上卻起著特殊的作用,本文擬在真實文本統(tǒng)計的基礎上來討論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的作用和這一現(xiàn)象使用增多的原因。
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的類型
基于客觀事實類的模糊詞語?;诳陀^事實類的模糊詞語主要有“基本上”(大體上)、“差不多”(表示接近;幾乎)等,既要指明“就是如此”但又留有余地,目的是使表達顯得客觀,接近事實。例如:
(1)鐵路官員:現(xiàn)在通過內(nèi)部關(guān)系基本上搞不到車票(《揚子晚報》,2013.1.20)
……吳向東坦言:“說實話,以前通過內(nèi)部關(guān)系搞票的情況很多,現(xiàn)在基本上不可能了……”
(2)《云圖》導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樣的套路(《重慶晚報》,2013.1.22)
……導演拉娜·沃卓斯基就暗批前一天剛在國內(nèi)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劇情、動作甚至場景都是老套的。
例(1)標題的“基本上”是直接引用當事人的話,說話者是出于表達策略考慮故意不把話說絕,用作標題則是強調(diào)來源的客觀性和強調(diào)與事實接近。例(2)在原本很肯定“都是老套的”前面加上“差不多”作為標題,既有意不把話說得太絕對,又顯示自己分析判斷的客觀公正。
基于客觀的新聞標題常用的“直接引用、概括評述”,其目的都是為了顯示表達的客觀公正。
基于主觀估計類模糊詞語?;谥饔^估計類模糊詞語主要有“也許”(表示不很肯定)、“大約”(不很準確的估計)、“大概”(不很準確的估計)等。這類標題是基于不確定的估計,強調(diào)預期或預測,有較強的主觀性。例如:
(3)快來挑戰(zhàn) 新棋王也許就是你(《合肥日報》,2013.4.3)
合肥市第二屆象棋棋王賽將于4月29日開賽。最終勝出者將獲得“合肥棋王”稱號。想來試試自己的功力嗎?那就快來報名參賽吧!目前,比賽正在接受選手報名。
(4)昆明大概有2萬名單親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臨心理問題(《春城晚報》,2012.3.13)
……冠亞教育培訓學校調(diào)查顯示,目前昆明大概有2萬名單親孩子……
(5)液化氣昨日起漲價,??诹闶蹆r大約66-69元(《海南日報》,2002.11.23)
海南一級氣站液化石油氣每噸批發(fā)指導價達3700元/噸-3900元/噸?!?/p>
例(3)“快來挑戰(zhàn) 新棋王也許就是你”既是公布報名日期,又是鼓勵人們來參賽,用“也許”作為標題富有吸引力。例(4)以“有2萬名”作為標題發(fā)布“冠亞教育培訓學校調(diào)查”結(jié)果,為了凸顯整數(shù)方便記憶,用了表估計的“大概”,從而使標題簡潔醒目。例(5)以“66-69元”作為標題公布價格,為了凸顯吸引力,用“大約”表估計,以呼應價格存在著浮動的可能性,確保主觀估計與客觀存在相互一致。
基于主觀估計的新聞標題常常實現(xiàn)了“富有吸引力、追求簡潔方便閱讀、確保主客觀的一致性”的特點,其目的也是為了凸顯標題的客觀公正與新穎別致。
基于主客觀的兼容類模糊詞語?;谥骺陀^的兼容類模糊詞語主要有“可能”(1.可以實現(xiàn)的;能成為事實的。2.可能性。3.表示估計,不很確定)等。這類標題既包含了主觀估計,也暗示了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例如:
(6)菲律賓可能冷處理中國漁船擱淺事件(《中國青年報》,2013.4.15)
……因此,菲方這次有意選擇“柔性”方式處理中國漁民被扣事件。
(7)懶惰或許源于基因(《工人日報》,2013.4.19)
對懶惰的人而言,這或許是個可以松口氣的消息。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在實驗鼠身上發(fā)現(xiàn)了懶惰基因。這表明,懶惰可能也有基因原因。
例(6)用“冷處理”作為標題,既是對“菲方這次有意選擇‘柔性方式處理”的預測,用“可能”表主客觀都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事態(tài)發(fā)展存在的一種可能性。例(7)用“懶惰源于基因”作為標題,既是公布研究成果,也是對結(jié)果的一種肯定,用“或許”作為標題,使得表達更加客觀。
基于主客觀兼容的新聞標題常常實現(xiàn)了“預測與客觀發(fā)展可能一致”的目的,也是為了凸顯其客觀性的特點。
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的統(tǒng)計
真實文本統(tǒng)計。我們選擇正式媒體文本人民網(wǎng)進行搜索,統(tǒng)計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大約;可能、也許”在新聞標題中的出現(xiàn)頻率,見表1。統(tǒng)計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它們在標題中的使用都有增多的趨勢。從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中,增長最低的是“可能”,占24%;增長最高的是“也許”,占98.6%。這表明,模糊詞語在新聞標題中的使用逐年上升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
波動幅度統(tǒng)計。從表1可以看出:“可能”的使用變化最小,比較穩(wěn)定,2000年有311例,2012年有531例,增長幅度為24%〔增長幅度的計算公式是:N=(X1÷(X1+X2)-X2÷(X1+X2)。其中,X1為最高值、X2為最低值、N為增長幅度。根據(jù)公式進行計算為:最高值53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最低值31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63%-37%=26%波動幅度〕?!耙苍S”的使用頻率增長最快,由2001年的1例增長到2012年的145例,增長幅度為98.6%。“大概”77.3%、“差不多”88.3%、“基本上”83.8%、“大約”94.5%。
增長幅度的變化反映了三個方面的情況:一是基于主客觀兼容類的標題最為客觀真實,因此出現(xiàn)頻率高,穩(wěn)定性強,變化不大。二是基于客觀類的標題變化幅度較大,這是新聞的真實性在起作用。三是基于主觀類的標題變化幅度最大,這是因為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不可能一一落實,新聞報道既不能違反真實性原則,又不能違反時效性原則,因此主觀性增強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模糊詞語用于標題語的作用
一般來說,國外報紙更加傾向于標題用具體的敘述形式,而國內(nèi)報紙的新聞標題則比較籠統(tǒng)概括。模糊詞語用于標題也正是實現(xiàn)了其籠統(tǒng)概括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四個方面:
搶占先機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新聞標題很少出現(xiàn)“大概”類詞語的。如:
(8)秘書稱周恩來對數(shù)字認真:不允許說“大概”這類詞(《現(xiàn)代快報》,2012年12月24日)
例(8)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需要嚴謹、準確,不允許模糊,因而要少用模糊詞語。
新聞追求準確性和時效性,但準確性與時效性在理論上有時是矛盾的。因為準確性往往要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要有真實的來龍去脈等事實真相;而時效性追求的往往是及時、快速等。“也許、大概、可能”等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用于新聞標題就能避免報道不實的情況發(fā)生。因為等到數(shù)據(jù)精確、事實清楚、真相大白之后再報道,往往就延誤了新聞報道的時間,從而不能實現(xiàn)新聞的時效性特點。因此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標題中運用一些模糊詞語就可以使新聞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從而搶占了先機,強化了時效性。例如:
(9)長假天氣大致晴好(《廣州日報》,2012年9月28日)
例(9)是《廣州日報》在2012年國慶長假到來之前的一則報道,內(nèi)容是人們最為關(guān)心的長假期間的天氣情況,用“大致晴好”報道是因為預報長期的天氣情況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不能把話說死。這樣報道會更加穩(wěn)妥和準確,在搶占先機的同時又不失其報道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進行主觀評述或推測的作用。媒體起著通達社情民意、傳遞人文關(guān)懷、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及時報道新聞能通上聯(lián)下惠及百姓。面對突發(fā)事件,在第一時間要么無法獲取,要么不方便透露具體數(shù)據(jù)或事件細節(jié),卻又必須及時報道時,最佳選擇就是先用模糊詞語進行報道,并且盡可能地進行客觀的評述或推測。如:
(10)A股反彈基本上接近尾聲?QE3影響偏中性(《中國證券報》,2012.9.19)
(11)央行前行長談人民幣國際化:大概需要15到20年時間(中國新聞網(wǎng),新華社,2011.6.27)
(12)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您的“私人醫(yī)生”:書友、理發(fā)師、寵物(《老人報》,2013.4.19)
例(10)是對這一輪反彈行情的預測,因為股市行情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在比較有把握的基礎上用“基本上”進行限制,從而不說過頭話,也使得表述更加客觀。例(11)是用客觀引述,為什么要引述“大概”與“15到20年”的雙重模糊表達,因為既要報道國家的長期戰(zhàn)略,又要不違背真實性,這是最佳選擇。例(12)因為“書友可能讓你遠離老年癡呆、理發(fā)師可能發(fā)現(xiàn)你的皮膚問題、寵物可能是你的私家健身教練”。如不用“可能”則顯得主觀武斷,而用了“可能”就可以進行大膽的推測與評述,反而使整個表述更為謹慎客觀。
進行暗示的作用。新聞標題使用模糊詞語,有時是因為無法精確,有時則是因為某種原因不愿或不能說出真相而故意模糊,其目的就是進行暗示。例如:
(13)被曝有倆二代身份證?任志強回應:也許同名同姓(《北京晨報》,2013.3.23)
任志強……開口,“每個人都有兩個身份證。我也有兩個。一個是一代十五位數(shù)的。一個是十八位數(shù)的。其他十八位數(shù)的身份證也許是同名同姓,但不是我。謠言并不能改變事實”。
(14)古越龍山否認召回致癌酒:EC偏高大概因為用的料多(《國際金融報》,2012.6.20)
古越龍山董事長秘書、副總經(jīng)理周娟英告訴記者“……也不能說明黃酒有問題。大概是我們用的料多,加的水少吧”。
例(13)用當事人原話“也許同名同姓”作為新聞標題。例(14)用發(fā)言人原話“EC(可能致癌的物質(zhì):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偏高大概是因為用的料多”。
選擇含有模糊詞語“也許、大概”的原話作為新聞標題頗有深意:他們在說真話還是在撒謊?僅從新聞標題是看不出來的,要讓讀者去進行判斷。但這類新聞標題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他們也許大概在撒謊。新聞報道選擇這樣的模糊詞語來充當標題,既顯得客觀公正,又有提醒暗示作用,一舉兩得。
起到為后續(xù)追蹤報道進行鋪墊的作用。很多重大事件發(fā)生了往往要涉及起因、責任、處理、社會反響等諸多因素,在進行了先期的綜合報道后,往往也需要很多后續(xù)情況的報道。有時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或者不便進行后期報道。而是否對此進行深度報道,取決于很多因素,主要有:一是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二是社會影響;三是政策界限等。面對重大社會事件,如果媒體知無不言,難免會降低新聞的價值;如果知而不言又有違媒體的職責。因此采用模糊詞語進行先行報道以取得話語權(quán),占領先機就顯得很重要。至于是否進行追蹤報道則視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從而也不至于失去其時效性。例如:
(15)中科院稱新型H7N9病毒可能為中韓“混血”(《京華時報》,2013.4.13)
(16)北京首例患者病毒可能來自市場(《京華時報》,2013.4.19)
《京華時報》報道H7N9病毒來源,例(15)斷定為“中韓‘混血”。例(16)斷定為“來自市場”。兩次報道相隔一周,內(nèi)容則有差異,但都用“可能”作新聞標題,顯得謹慎客觀、進退自如,非常靈活。
模糊詞語用于新聞標題增多的原因
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近年來增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新聞真實性底線的制約。新聞報道既要追求時效性,更要堅守真實性這一原則。實話實說,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模糊詞語的使用在某些時候是必要的,這不僅可以避免報道不實的情況發(fā)生,又能保障新聞的客觀準確性。
媒體生存與發(fā)展的競爭與妥協(xié)。新聞的社會職責高于對標題的具體要求,新聞標題模糊性增多這一傾向預示著新聞標題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目標:概括簡明、生動準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從而也使新聞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在紙質(zhì)媒體、語音媒體、視覺媒體與網(wǎng)絡媒體的競爭中,生存是第一位的,發(fā)展是第二位的,為了搶得先機更好地發(fā)展,在競爭激烈的跨時代媒體大戰(zhàn)中,選擇時效、真實比遵循傳統(tǒng)模式更好。
另外,新聞的時效性追求快捷,準確性追求具體細致。前者要求時間越短越好,后者則需要時間進行核實。兩者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但媒體既要生存又要發(fā)展,既要在競爭中求發(fā)展,又要在妥協(xié)中求共存。因此各大媒體紛紛在2004年左右出了網(wǎng)絡版,這與我們觀察到的2004年進入正式媒體平臺新聞標題中模糊語大大增加基本一致。這表明網(wǎng)絡與紙質(zhì)媒體的語言互動是生存與發(fā)展競爭的結(jié)果。
信息獲取的多樣性制約。在信息爆炸、網(wǎng)絡發(fā)達的背景下,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現(xiàn)象。人們每天面對大量的信息,只能采用最方便、最快捷的形式來獲取對自己最有價值的焦點信息。于是通過讀圖、閱讀各類媒體的網(wǎng)絡版、依賴搜索引擎獲取信息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主要選擇。媒體由于制作成本上升、競爭激烈等也都在力爭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人們也希望在短時間內(nèi)找出重要的焦點信息,有時往往也會忽略其詳細信息。于是模糊詞語的使用正好滿足了新聞報道在這方面的需求,其高頻出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
結(jié) 語
由此可見,近年來模糊詞語用于新聞標題出現(xiàn)了增多的趨勢,這也是新聞在追求時效性、真實性和可讀性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這類模糊性的詞語作標題起到了搶占先機、大膽推測、進行暗示和靈活選擇后續(xù)報道等作用。這實際上是社會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所致,也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體傳遞信息更為理智和客觀準確的體現(xiàn)。
[基金項目: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語虛詞詞典編撰的方法論探討及其實踐”(批準號:12BYY101)]
參考文獻:
[1]陳力丹.關(guān)于新聞標題設計的幾個問題[J].新聞實踐,2011(6).
[2]李方海.試論新聞語言的模糊處理[J].閱讀與寫作,2005(6).
[3]周杰.中外報紙新聞標題語言及文化特點分析——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8(10).
[4]周靜,張筱.標題語“今天你×了嗎?”的句式義和動因[J].新聞愛好者,2011(18).
(周靜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楊海明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漢語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