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情境教學方法很適合初中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學案例,談一下如何將情境教學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構建歷史高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高效課堂
情境教學能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把逝去的歷史事實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架起一座讓學生體驗歷史的橋梁,讓學生在情景交融的啟發(fā)下進行有效學習。筆者通過不斷總結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教學案例,發(fā)現(xiàn)以下三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一、運用語言魅力渲染歷史氣氛
扣人心弦的語言能渲染烘托歷史氣氛,動人心魄的語言能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因此,重視語言魅力的渲染,是一節(jié)歷史課成功的開始。
譬如,我在講授《中國軍民英勇抗日》這一課時,課前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悲愴的歌聲和歌詞的內(nèi)容,一下子把師生的思緒帶到了祖國家鄉(xiāng)慘遭日本法西斯的鐵騎蹂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愴情感世界中,從而為接下來新課的導入營造了濃厚的教學氣氛。
在歌聲中,我繼而用導言來渲染氣氛:“一曲《松花江上》,唱盡了東北人民的血和淚,九一八、九一八,日軍開始侵華,侵略者鐵蹄踏過之處,山河破碎,被燒毀的村莊,被炸毀的城市,被搶走的資源,被殺害的無辜百姓、被俘軍人,南京大屠殺中的血腥一頁……構成了當年中國大地上一幕幕慘烈的畫面,但中華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戰(zhàn)勝的。你看,東北抗聯(lián)站起來了,二十九軍站起來了,佟麟閣、趙登禹雖然倒下去了,但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卻站起來了,用他們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長城,奏響了民族抗爭、奪取勝利的新篇章?!边@樣的語言使課堂一開始就籠罩了濃重的歷史氣氛,使學生的思維與課本內(nèi)容的氛圍相融合,對下面的教學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運用圖片、視頻再現(xiàn)歷史情境
合理恰當?shù)剡\用圖片視頻資料能夠給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對師生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能夠較好地完成新課標中的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譬如,在即將結束《全民族抗戰(zhàn)》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組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圖片。中國人被日軍殘忍殺害的圖片,讓學生凝重悲憤;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圖片的出現(xiàn)讓學生滿腔悲憤;趙薇穿日本軍旗的圖片讓學生扼腕嘆息。
通過這組圖片的對比,學生不僅銘記住這一段中華民族的血淚史,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思考:日本人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這慘絕人寰的滔天罪行?對于日本企圖抹殺這一歷史的行徑作何感想?為使歷史悲劇不再重演,青年學生應怎么辦?層層深化,從而激發(fā)學生不忘國恥,誓興中華的強烈愛國之情。這樣,學生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提高。
三、問題聯(lián)系情境,提高學生能力
在學生表演情景劇之前,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看情景劇的過程中思考教師設下的連環(huán)問題,在連續(xù)問答中揭示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譬如,《爭取光明前途的斗爭》一課,講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共兩黨的政治較量極其復雜和激烈,初中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結合三段歷史劇,設計了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問題一:蔣介石三次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從電報的字面上看,蔣介石“誠心誠意”“以國家利益為重”,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一)
旁白:1945年8月,陜北延安。
周恩來:主席,這里有兩份急電。
毛澤東:看來蔣委員長再也坐不住了。
旁白:
毛澤東先生勛鑒: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實現(xiàn),舉凡國際國內(nèi)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未寒
1945年8月14日
此時,學生低頭沉思,翻閱課本,以尋求答案。緊接著,我拋出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蔣介石三次電邀毛赴渝談判,其用意何在?
(二)
地點:國民黨陪都重慶。
時間:1945年8月。
人物:《中央日報》總編陶希圣、陳立夫。
陶希圣: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chǎn)黨吃掉談何容易!可是,國內(nèi)有厭戰(zhàn)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nèi)戰(zhàn),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利用談判拖一拖也好,共產(chǎn)黨拒絕談判,我們更有文章好做。
看完這段情景劇,不少學生豁然開朗,大聲地喊出來:國民黨把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責任推到共產(chǎn)黨身上!拖延準備內(nèi)戰(zhàn)的時間!
趁著學生興趣濃厚、求知欲高漲之機,我馬上拋出第三個問題。
問題三:毛澤東明明就清楚這是蔣介石設的鴻門宴,為什么仍要赴渝談判?
(三)
旁白:1945年8月20日、23日,中共中央再次收到蔣介石電邀毛澤東的電報。
朱德:這分明是一個“鴻門宴”。
周恩來:不去,這正中老蔣的下懷。國民黨就會把蓄意制造內(nèi)戰(zhàn)、不愿和談的罪名強加在我們共產(chǎn)黨頭上。
劉少奇:去!我們必須做好去的準備。
毛澤東:抗戰(zhàn)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民主、和平,這是大勢所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nèi)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為了更好地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為了喚醒廣大人民,我毛澤東愿冒這個險。
在我的示意下,學生已迫不及待地進行小組討論,暢談自己的想法。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使學生在愉悅中感知了新知識,并且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xiàn)欲的驅(qū)使下,使大腦保持興奮狀態(tài),學習效果顯著提高。這就有利于我們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顯傳.一堂優(yōu)秀歷史課的標準是什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3).
[4]張應進.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新啟示[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3).
(作者單位 廣東省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