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燕
摘 要:作文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也是人們應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語文能力也就提高了,自然語文成績就上來了。
關鍵詞:習慣;興趣;寫作
一、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多加練習的習慣
要想寫好作文,就要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要有素材,素材從哪兒來,就從我們的生活中來,從我們身邊來,只有來源于生活的素材才有真實性,才會生動。所以,我們要都會學生觀察身邊的事和物,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要教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成了作文素材,到了寫作文的時候就有內容可寫了。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但小學老師需不斷重復。以結構模式簡單規(guī)范(一般為倒金字塔式)且易于掌握的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快速闖入作文王國,牢固把握作文內容的真情實感、語言簡明精煉等特點,并成為習慣。語言是學生在潛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積累起來的,包括老師在內,其他人都幫不上忙,所以重視想象與思維能力的訓練成為最有效的作文教學內容,待學生有了一定語言積累再訓練語言優(yōu)化。郭沫若曾說:“于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寫作興趣,就談不上寫出好的作文,如果學生不喜歡寫作文,而老師非要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一周寫一個周記,那學生也只會東拼西湊,草草了事而已。相反,如果學生喜歡寫作,有寫作興趣,根本不需要老師布置。他也會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些不就是一篇篇很好的作文嗎?既真實又生動,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呢?我覺得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鼓勵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習慣,不要求寫多好,只要他們愿意寫就好,不要怕寫錯,哪怕寫錯了,我們做老師的也要進行鼓勵,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養(yǎng)成了把想說的話寫下來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的增加,他們就會逐漸地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了。有的人說,小學一年級學生太小,認識的字太少,等到小學三四年級再來開始培養(yǎng),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妥當。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到了三年級才開始寫作文,一寫就能寫出好作文吧。所以我覺得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習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從內心深處喜歡上寫作文。
三、批改作文時要區(qū)別對待,多加鼓勵
老師在批改作文時,不要全班“一刀切”,在批閱作文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語文素質等進行區(qū)別對待,要在批改作文時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只是作文中的某一句。在評講作文時,不要每次都固定地抽取某幾個同學的作文來作為范文評講,我們要讓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成為范文的機會,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話,這樣學生才有興趣。才會認真地去寫好每一次作文。由于不可能制定絕對無誤差的量表,在進行量化評價時還有必要采用互評、師評、自評。學生互評可糾正作文教學目標成人化傾向;師評通過了解學生心目中的評價標準對學生互評情況作“宏觀調控”并對錯誤的批改進行糾正;自評則使學生對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引起重視,反思互評和師評中提出的問題并對癥下藥解決。
四、學會修改作文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當你寫完一篇文章時,只意味著完成了寫作任務。中心是否明確,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等都還需要反復修改。修改可能采取多種方式,可以自己進行修改,也可以同學之間互相修改,還可以一個小組進行修改等。養(yǎng)成修改的習慣是寫好作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當然,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不足之處,請多多包涵。我相信,只要時時留心觀察,處處注意培養(yǎng),教會學生方法,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資中縣公民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