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藻惠
一、教材簡析
《我的“小花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聾校教材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三課。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習作的能力。
本篇課文處于本單元的第三課,前兩篇課文重在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后兩篇課文注重寫作,課文正處于第三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掌握新字新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語言的基礎上,繼續(xù)鞏固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學習方法,為有順序地觀察事物寫作奠定基礎。重點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寫作方法。難點在于由閱讀方法向寫作方法的轉化。
三、學情分析
根據(jù)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又將目標具體細化為兩層:
A層學生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鞏固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學習方法。
(3)能夠按照有順序地觀察事物寫作方法描寫一個事物。
B層學生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用手語讀通課文內(nèi)容。
(3)按填表要求有順序地找出相應的句子填寫到表格中。
(4)能通過觀察用手語簡單敘述實物,寫出通順的句子。
四、課時安排
根據(jù)我們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一般安排五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學習生字新詞,初步讀通課文。
第二課時 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語言。
第三課時 閱讀方法向寫作方法過渡。
第四、五課時 鞏固提高(查漏補缺 作業(yè)講評)。
今天我說的是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方案。
五、教法
“以讀代講”
法新課改提倡: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小花鹿”外形部分,語言生動優(yōu)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直觀教學法”
通過多媒體課件配合使用,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
六、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采用“讀讀—畫畫—想想—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
七、教學流程
按照目標要求,我設計了如下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學:
第一環(huán)節(jié):檢測導入
教師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情況,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按照我們前面學習的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來看,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觀察描寫“小花鹿”的?(教師提出目標問題,設下懸念,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讀促解
以第二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向寫作方法過渡。
(1)分小組合作完成下表
(這一環(huán)節(jié)抓住聾生視覺優(yōu)先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填一填表格,有個初步印象。在小組分工上根據(jù)A、B層次學生學習特點分配不同任務,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2)班內(nèi)交流
師生一起邊讀課文邊學習描寫。(學生說老師板書)
腦袋:圓圓的
耳朵:粉紅色的 向上翹著
眼睛:眼珠圓溜溜的 神采
嘴:撅著
身體:橘黃色的 大紅色的梅花花紋
尾巴:又小又短 翹著
(從上到下,從頭到尾,頭部是先整體再局部的順序)
引導學生通過填表感悟各個部位的文字描述。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寫作指導
學生通過前面合作與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基本上掌握了按照觀察順序寫作的思路,但是學生還缺乏具體的語言能力,為此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遣詞用句的方法。
通過點讀、自由讀、選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等方式以讀促解,以讀感悟。比如,讓學生來說說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花鹿”寫活的。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通過說如何把“小花鹿”寫活的問題引導學生欣賞好詞好句,學習如何把靜止的東西寫形象、生動,寫活。通過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讀出對“小花鹿”的喜愛之情。
“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向習作過渡。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練筆
寫作思路掌握了,又學習了具體的描寫方法,這時候學生應該躍躍欲試了,接下來是我安排的課堂小練筆:
小花鹿儲蓄罐真是討人喜歡,你們有自己喜愛的玩具想要跟大家介紹嗎?那就寫出來一起分享吧。A層學生要求能寫出一段通順連貫的話。B層學生要求能用手語大致描述,寫出兩三句通順的句子則可。如果課堂完成不了,可留作課后作業(yè)。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