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tài)。簡言之,公共藝術是由藝術家為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的產(chǎn)生必然涉及到公共藝術作品的空間問題。在探路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必須考慮作品的時間和空間定位。公共藝術藝術作品,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以空間和作品的文化定位,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qū)、城市或者公共空間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空間;公共環(huán)境 ;空間轉化;公共關系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公共藝術作品必須滿足的兩個前提條件是:首先必須是一件藝術作品,其次它具有公共性。目前我們區(qū)分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通常是把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公眾參與的程度是藝術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設計、雕塑、壁畫等是具有大眾性的藝術,他們直接向公眾展開,不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它們都與公眾構成一個共同的公共空間。在公共領域的藝術作品,做為公共設計藝術應該面對公眾的反應,它是大眾的、通俗的,正因為如此,在我們設計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就必須全面的考慮周邊所要涉及的盡可能多的因素。
由于社會的需求,現(xiàn)代公共藝術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門新興而富于生命力的學科。以目前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發(fā)展,無論是從物質層面來講,還是從我們的精神層面去分析,公共藝術的發(fā)展十分的迅速并且發(fā)展相對活躍,在全國乃至是世界各地都是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考證,各地方上公共建筑的修建,文化廣場的大面積出現(xiàn)就是非常顯著的表現(xiàn)形式,但很多公共藝術實踐形式都是以一種孤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且便顯出一種無序的毫無章法的狀態(tài),看不到我們想要得精神意境,文化特征。在我們的周邊所處的生活空間、生活環(huán)境、生活建筑、公共作品,如何使他們表現(xiàn)的有意義,更有價值體現(xiàn),是我們的藝術應該且必須要扮演好的角色和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藝術應對環(huán)境服務,公共作品所面對的是對人的服務,人即相對于公共作品的環(huán)境。并通過此,使自我能為別人服務。
在進行本國的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中,我們正在呼喚著公共藝術時代的到來,這首先需要大眾的自身意識和行動。應該說,在當今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不能僅停留在某種宏大的紀念性、歌頌和宣傳的模式中,而應該使公共藝術與景觀的設計,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區(qū)生活空間中去,并以親和、自然、愉悅的伴侶的姿態(tài)公眾對話,引發(fā)互動的審美效應。
中國的繪畫觀念中有“留白”或者是“計白當黑”之說,公共藝術則正是探討如何來設計這一“白”的空間,使之與周邊的環(huán)境因素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著藝術文化氣息的環(huán)境整體。
任何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絕對不能脫離公眾存在,我們作品所要面對的主體對象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公眾。“魚無水不活”公共藝術作品同樣是如此,脫離的大眾的,脫離的公共空間的作品永遠也稱不上是一件公共藝術作品。
我們常說的公共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公共藝術,是因其固有的藝術屬性所決定。首先作為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他必須存在于公共空間中,公共環(huán)境之中,有周圍環(huán)境的烘托和陪襯,才稱得上是一間公共作品,但這僅僅是作為一件公共作品在公共空間的體現(xiàn)方式,即是以一種公共的面貌來面對大家,這也是一種必須的存在方式。即便一件被公共藝術家用于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如果它在創(chuàng)作完成之前或者是成品之后只是被放置在一個私密的個人轉專屬的空間當中,那么它也僅僅被認作為一件私人藝術品,而不能稱其為成為公共藝術。當然我們要認識的一個很關鍵問題就是,當這個私密的專屬空間變?yōu)橐粋€開場的公共空間的情況下,哪怕是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中這件藝術作品就可以被稱作為公共藝術。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共的概念從空間上來講,也具有可變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同樣一件藝術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和公共空間當中,它們的藝術專屬的屬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我們便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
如果按照這種解釋來定義的話,那么只要是放置在一個公共環(huán)境或者是公共空間當中的一切藝術作品都可以稱作為公共藝術了。顯然,我們前面所探討的所有藝術以及藝術樣式都可以歸入此類藝術當中。當這一定義形成的時候我們又會面對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關于空間轉變的情況。我們常說的公共一詞的涵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因為歷史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公共空間多面臨的對象也會不斷變化。如中國的故宮為例,從專屬于皇室的擁有,到今天全民擁有觀看和游覽權,他不再僅僅是為一個皇族或者是個人家族服務,故宮也從一件私人藝術品轉變?yōu)橐患菜囆g作品,且極具觀賞性,由此可證,公共空間是可以改變的。
同樣我們在研究和涉及公共空間的問題時,空間是一個相對辯證的專業(yè)化術語,與時間相對。我們在探討涉及作品的時候是以這件作品產(chǎn)的是時間來衡量呢,還是以這件作品的所處同一時間范圍內的不同空間來判定一件作品是否是公共藝術作品呢?
我曾經(jīng)一直持有的一個觀點就是這件作品,只要是藝術品,放在了一個公共空間中,那這件作品就是公共作品。想必有很多的人和我曾經(jīng)的觀點非常的相似,但是我們細致去考慮一件公共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是否會考慮到作品的展覽時間,展覽空間的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在做一件公共藝術作品,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具體因素。
對于現(xiàn)在目前的許多早前建造的公共藝術作品,經(jīng)歷了許多年代的沉淀,而今拿到了公眾的環(huán)境中來,可以拿給所有大眾去觀賞。我們有時候在探討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往往會被整個空間的圈子所圍繞和困惑。比如說是一位藝術家制作了一件非常精美的雕塑作品,設計的初衷是給自己欣賞,或者是給自己的一種精神依托,不希望也不愿意拿到公眾當中去。若干年以后該藝術家不在世間,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存在,我們把他的作品拿到公眾的環(huán)境中來,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且看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認識,在后面作品的展出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嗎?針對此類問題的探討,我們必須要了解此件作品的設計初衷,是否是作為公眾性來做設計依據(jù)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周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即便是所處環(huán)境空間是變化的,那所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應該是考慮到多變的因素。如果在設計作品的初衷上沒有設計公眾性,那該作品已經(jīng)缺少了公共性的精神內涵。充其量也就是把一件藝術作品拿到展廳來展覽,我們不能把它當做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它無法反應任何的公共特性,公共的精神及意義內涵。
“偉大的藝術家從來不是迎合觀眾,而是征服觀眾。”這句話可以用來評價美術史上的歷代大師,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所談論的公共藝術作品所處的公共空間、公共環(huán)境并不是主動挑選藝術的觀眾,而是任何可以進入到這個特定點公共場所的普通人民,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觀賞者,他們的意見對于藝術作品的存在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甚至是可以毀掉任何和他們的趣味相違背的東西。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藝術家的個人審美意識與廣大公眾的審美情趣相沖突;藝術家們在他們的工作室中想像的作品、思考的東西,個性的獨特追求追求、自我藝術表現(xiàn)力的體現(xiàn)、作品材料的選取、作品的藝術形式的表達,都遠遠超出了或者是不同于公眾對公共藝術的傳統(tǒng)知識的認識。事實上,在藝術家的一些傳統(tǒng)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他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思路很多是自己個人意志的一種體現(xiàn),雖然這些藝術作品的產(chǎn)生都會考慮到對于公共人群的吸引程度。有可能是在公共環(huán)境中大受歡迎,也有可能走向沉淪。那么說如果要使意見藝術作品能夠真正的進入到公共藝術的范疇,那就必須要作者和觀賞者之間產(chǎn)生一個默契的結合點,一個雙方都可以認識且可以接受的表現(xiàn)和藝術傳達形式。公共藝術作品理應給大眾服務,給社會公眾人群服務。
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產(chǎn)生必須處理好與公眾關系的切合點,不能獨立反應藝術家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而更應該是走向民眾,走入公眾,無論是它的產(chǎn)生還是消亡。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和更好的藝術作品的出現(xiàn),為我們的公共環(huán)境增加生活和藝術的情趣。
參考文獻:
[1]龔力等.淺析當今公共景觀之藝術設計[J].廣西輕工業(yè),2007.
(作者簡介:鹿金龍(1984.07-),男 ,江蘇徐州人,漢族,碩士,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