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武 武志鵬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咨詢法、問卷調(diào)查法等研究方法,從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標準、教師隊伍建設諸方面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我省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8-119-001
“健康第一”口號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工作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也標志著學校體育理論上的又一個進步。為了適應時下“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文擬從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標準、教師隊伍建設諸方面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改革思路,以期為高校體育今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指明方向,同時為盡快構建河北高校“健康教育”教學體系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石家莊鐵道學院三所學校大一年級大學生500人,其中男子300人,女子20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大量與高校體育教學相關的書籍、報刊和雜志,獲取有力的論據(jù)資料。
2.2專家咨詢法。向體育界部分知名專家、教授咨詢與高校體育相關的理論知識,探究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2.3問卷調(diào)查法。對全體受試對象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86份,有效問卷為4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97.2%和96%。
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diào)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獲取相關的圖表資料。
二、結果與討論
1.河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是為適應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培養(yǎng)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高校體育應根據(jù)學校體育發(fā)展的趨勢和歷史使命來指導和規(guī)范高校體育各要素和各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使之順利地與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接軌,并納入終身體育、生活體育的軌道。同時還應突出高校體育的特性,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即學習注重理性、文化性、娛樂性、生活性、實用性的特點,并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們的技能的提高為其娛樂交往服務,使體育基本知識的掌握為學生追求體育文化的要求服務,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為學生自主設計、自主鍛煉、自主評價服務,使身體的形成為學生健康、學習、生活服務,使大學體育教育與學生實際需要貼近,使體育教育的目標具有個性,使學生不僅懂體育而且也喜歡體育。
2.健身性與技能性項目將成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課程的主流,在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對課程問題的研究一直是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提出來的,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學校體育目標的貫徹,還直接影響學校課程的設置與改革。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應根據(jù)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而定,高校學生運動基礎水平普遍較低,再者體育課時少,因此應多選擇同學們喜歡的、難度較低的、能夠滿足他們健身、娛樂需求的集體性項目作為活動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對“活動課程設置”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要提高學生對體能性項目的興趣,則需要對其進行改造,既保持這些項目激烈競爭、團結協(xié)作的特點,使其成為一種增強學生“集體主義感”的有效手段,又要具有健身、娛樂的功能,例如,低網(wǎng)排球、軟式排球、低欄籃球、三人籃球、小場足球、球類游戲、健身走等項目都是從教學實踐中改造而來。因此,活動課程的設置應從學生的興趣與實際需要出發(fā),從而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達到生理、心理、社會三維的健康。
3.適當增加選修課比重與成立單項體育俱樂部是我省高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方向。所謂體育教學組織,是指為了有效的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教學活動的諸要素如何組合和表現(xiàn)。面向21世紀,我國高校體育應確立終身體育為指導,多種教學模式并存的走向,以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主。未來隨著我國高校真正實現(xiàn)完全學分制,將引起體育課程的重大變化,一是必修課減少,選修課加大,活動課增多;二是逐漸俱樂部化,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體育興趣與特長。
4.本研究通過對“教學評價標準”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57.6%的同學認為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不合理”,因為以往在教學中我們過分強調(diào)“顯性指標”(高度、遠度、時間等),而很少關注“隱性指標”(意識、興趣、態(tài)度等),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僅僅達到了“增強體質(zhì)”的目的,而未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健身”效果。在未來,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顯性指標與隱性指標兩部分?,F(xiàn)有評價體系之所以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顯性指標”容易定量化,而“隱性指標”定性的成分較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未來我們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實現(xiàn)對“隱性指標”的評價。此外,在具體實施評價過程中,必須擺脫傳統(tǒng)的絕對標準評價模式,應重視學生努力的程度、進步的幅度、提高的難度等因素。
5.師資流動是河北省優(yōu)化教師隊伍人員結構的可行性途徑。體育師資是保證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師資本身素質(zhì)的好壞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質(zhì)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師在高校體育教師隊伍中所占比重較低,僅為19.5%,同時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人員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長期計劃體制形成的封閉、僵化的師資管理體制和教師隊伍建設造成的。
三、結論
1.當前高校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標準及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已經(jīng)不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建議進行相應改革。課程設置上應以健身性項目和技能性項目為主;教學組織形式上加大選修課所占比重,同時籌劃成立單項體育俱樂部;在評價教學效果時,兼顧“顯性指標”和“隱性指標”兩個方面;此外,促進師資流動是優(yōu)化教師隊伍人員結構的可行性途徑。
2.在以“健康第一”為口號的素質(zhì)教育下,高校體育教學任務正面臨著由“體質(zhì)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轉(zhuǎn)變,要順利地盡快完成這個轉(zhuǎn)變,體育教師首先應轉(zhuǎn)變觀念,為大學生提供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他們掌握盡可能多的自己喜歡的健身方法,使其建立“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曲宗湖,劉紹增,邢文華.新中國學校體育50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9
[2]林志超,季克異.面向21世紀高校體育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馮巖,陳鳳英,金連坤等.21世紀大學生體育與素質(zhì)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