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西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的教學中,學生接觸到寫作不久,因此作文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提到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訓練,很多老師都會形成一種誤區(qū):要么包辦完成,精批細改;要么大筆一揮,批上日期就行了。同時作文本一發(fā)下來,學生也不會怎么看重老師的批改,久而久之,寫作就形成了一種形式。其實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寫作效果的檢驗,也是寫作指導的繼續(xù)與深化,作文批改不是作文教學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文的批改的質量好壞影響著學生的寫作興趣的高低,怎樣通過個性化的批改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傳統的作文教學一般是老師布置題目,學生寫作,而批改方式是學生完成習作后,老師通過寫批語來完成學生寫作的檢驗,即卷面批改。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的批語便失去了興趣,簡單地看看老師的三言兩語,更甚者會對老師的批語置之不理,這樣就收不到批改的效果。況且,現在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工作量大,大部分教師重“批”不重“改”,只是簡單地對文章做一個總體的評價,甚至只是打一個等級,而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往往不會仔細地改正過來,這樣的批改,時間長了會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那么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批”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途徑。
什么是“面批”呢?顧名思義就是師生坐在一起就學生的作文做一次面對面的語言上的交流,指出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缺點,從而達到作文批改的目的。采用這種批改方式有什么優(yōu)點呢?
笫一、面批實現了師生間的互動性,對學生的修改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任何教學過程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作文教學也不例外。要想充分體現這一原則,就必須在作文的批改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傳統的批改方式是教師看完學生的習作后,就學生作品的情況用書面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交流方式,這種批改方式的長期使用,學生對老師的評語便失去了興趣,很少有學生會認真地去閱讀老師的評語,即使老師在批語中提出建議或寫作存在的問題,學生往往會因急于關心自己分數,而沖淡了這些問題,達不到批改的目的?!皼]有改正就沒有進步”,批改沒有對作文教學起到促進的作用。在作文的批改過程中采用面批這一形式,老師與學生之間邊讀邊談,在談話的過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師有講有析,學生有聽有問,隨時解決作文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師生之間共同合作,學生的充分參與,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激情。
第二、從時間和內容上看,面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一是批改的時間靈活。傳統的批改時間是在學生寫完作文以后,老師集中某段時間去評閱,老師往往苦于時間緊迫,三言兩語地寫上幾句話,便完成了一篇作文的批改?!皼]有時間也便沒有了質量”,學生厭倦了這樣千篇一律的評語。而面批,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或是課間,或是學生的自習課,或是飯前飯后。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零星的時間,就學生的作文做批閱與交流,大大縮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學生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寫作的結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是批改的內容靈活。老師在寫批語時,有時會感到詞不達意,把學生叫到面前,與學生面對面地交談,能夠詳細地指出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缺點,從而更好地就學生的作文做充分的指導。
第三、面批具有很強的直接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面對一篇學生作文,如果思想內容有重大錯誤或有明顯片面性時,可以向學生當面指出錯誤或問題所在,了解產生的原因,提醒其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情況。如果面對文風不正、態(tài)度馬虎或作文明顯退步的學生,可以當面教育,使其改正。
面批能夠剔除傳統作文批改方式的弊端,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那么,在進行面批地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呢?
第一、教師應該在面批學生的作文前,對學生的作文做一次認真的閱讀,對學生作文的優(yōu)點以及存在的問題能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備課”。
第二、面批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自己的作文批改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提出此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在小學寫作訓練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其他傳統的批改方式外,更應該積極地采用面批這一批改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