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紅
新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根據(jù)實施素質(zhì)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總結(jié)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教訓,在寫作教學方面也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適應時代,駛向未來,既講究規(guī)范,又鼓勵創(chuàng)新。但目前的作文教學恰恰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大薄弱環(huán)節(jié),許多語文老師費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見其效果,甚至有的學生對于寫作時談“文”色變。作文教學時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初中的作文教學是很必要的。然而目前作文教學的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畏懼寫作,缺乏飽滿 的寫作 激 情 ;思維不活,選材雷同,內(nèi)容空洞;過于追求寫作的技巧性操作,形式大于思想;語言貧乏,語言表達能力差等等問題 。針對學生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談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指導觀。
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寫作與做人、生活、讀書訓練等方面的密切關系,要讓學生的作文能夠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要在寫作的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技巧,提高學生自身感悟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的技能。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人格素養(yǎng)。教師要具備健康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平等的關系,一定要接納學生的想法、觀念和情感的體驗。教師本身也要多閱讀。在閱讀的時候,邊讀邊思考,用心去讀,去品。思,是對文章感悟不斷加深的過程,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習慣,是閱讀的基本要求。品,才能體會到作品寫法上的妙處。在閱讀時,還要讀出形象,因為以形象感人,是文學作品中的突出特征。借助想象的翅膀,讓作者所描繪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仿佛看的見,摸得著,嗅得到。而語言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閱讀只要持之以恒,就能逐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二、 構建有效的素材積累體系,提高中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1、多觀察,在觀察中積累素材。
豐富多彩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與千變?nèi)f化的社會生活實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jīng)歷了,才會表達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實地記錄下生活中發(fā)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獲取寫作的靈感,積累寫作的素材。 在觀察時,要學會在同一觀察點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事物的各個部位,比如觀察一個人,不單要觀察外貌,一般從頭到腳,身材長相,衣著打扮都要觀察,還應該觀察他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表現(xiàn),了解他的思想性格,經(jīng)歷,愛好,以及一貫表現(xiàn),這樣,從不同的觀察點,仔細觀察一個人,就會了解得充分、深入。
2、多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可以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各自收集的資料和筆記,或召開座談會,交流信息,擴大閱讀面,增加知識量,以彌補手頭資料的不足。要學以致用,閱讀的目的在于運用,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課外閱讀所積累的資料,就像工廠購進原料一樣,如果把原料堆放在倉庫里不進行加工生產(chǎn),就會老化爛掉,不能變成新產(chǎn)品,創(chuàng)造新價值,要學會融匯貫通,舉一反三,借他山之石攻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只有這樣,才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達到提高寫作的目的。
3、多參與,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出什么文字?!爆F(xiàn)在的中學語文中都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根據(jù)活動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自由作文提供絕妙的素材。盡管學生接觸的生活和可以觀察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但畢竟有很大的局限,大量的是需要依靠書本知識提供間接的生活素材,要重視這方面,—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有“讀書破萬卷”才會有“下筆如有神”。無數(shù)事實證明,離開學生的多讀多看,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可能的,這不僅是有寫作上的借鑒問題,更重要的是知識上豐富和生活上間接積累問題。
4、多練習寫作,再練習中積累素材。
勤學勤練是作文成功的有效途徑。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于練筆,將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記錄下來,將促使自己更加有意識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多去體驗一些平時自己沒有想過的想法,然后記下來。去身臨其境的感悟一些事情,寫出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讓自己的內(nèi)心豐富起來?,F(xiàn)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觀察和動腦筋思考,并隨時作好記錄,就可以搜集和積累許多材料。
三、 構建開放的寫作課堂,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tǒng)、陳舊的作文題和單一的訓練方法使學生感到厭倦,缺乏寫作的動力和表達的熱情。這樣勢必影響作文教學,久而久之就束縛了學生寫作文時的思維,給人雷同感,沒有生氣。為此,我在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力求形式多樣?!岸鄻有浴奔矗河柧殐?nèi)容的多樣、訓練時機的多樣、訓練途徑的多樣。用開放式自由表達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自信心。讓學生想說什么說什么,告訴學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可以成為作文的內(nèi)容,我們需要的是大膽的去寫。樹立寫作的信心,鍛煉寫作的膽量,讓學生認為我能作文,我筆下文思泉涌。這種開放式自由表達訓練是作文教學的初始訓練,可放在開學,體現(xiàn)在作文的命題上,命題是作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習慣了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但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我們不必命題,可讓學生自由寫作,在內(nèi)容上稍加限制,可以寫老師,寫給新學期,寫給自己,寫自己最想寫的,要求簡單些,語句通順,感情真摯即可,這叫起步,一定要低起點。
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寫作技巧很重要?!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寫作也是如此。作為學生要多研究學習一些寫作基本知識,懂得信息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1、審題——必須要仔細閱讀提示語的要求,這點尤為重要。若是純命題作文:題目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若遇到一個字的題目,你最好在這個字的前后加字,比如:題目為——“新”,你可以寫“創(chuàng)新”“革新”“刷新”“立新”;或“新潮”“新穎”“新鮮”“新奇”等。這樣就比單純的“新”要更容易入手。2、立意——必須要準、具體,觀點要正確、要新穎,比如:寫題目為“和諧”的作文方法有三:(1)拆字法——把和字拆開,左邊“禾”——意為莊稼,是物質(zhì)糧食。右邊的“口”字,意思是人,所以“和”字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物質(zhì)財富;“諧”字左邊是言,就是說話。右邊是“皆”,意思是都,那么“諧”字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應有說話的權利,是屬于精神生活的。故“和諧”二字說明物質(zhì)、精神生活都好了,才構成和諧。這樣的解釋就比較新穎。(2)逆向思維法——比如:“逆境出人才”,你也可以逆向?qū)懗伞澳婢巢灰欢ǔ鋈瞬拧?。?)改變條件法——比如:“發(fā)展是硬道理”可以寫成“發(fā)展但不科學,就不是硬道理”,這樣的立意 就會顯得特別、新穎。3、取材——不要總是拿古人說事,拿父母說事,那名人說事,而應更多聯(lián)系現(xiàn)實。比如:弱勢群體;多歌頌特殊工作,比如抗震救災的英雄、城市美容師等等;還可以關注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四、 評改寫作多元化,提高作文評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魯迅先生認為:文章該怎么做,他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課標》強調(diào)“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鼻‘?shù)淖魑闹v評,好似一盞明燈,可以為學生指點迷津,使學生茅塞頓開;又猶如一把鑰匙,為學生開啟遨游作文浩翰大海之門。
1、教師評改方式要靈活多變。作為學生習作的指導者,教師評改顯得尤為重要!關于老師的評改,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可以本其經(jīng)驗而創(chuàng)造他途?!?教師評改應采用多元、互動的方法,首先教師講與學生談相結(jié)合,講評作文時,共同存在的問題由教師講,其它方面以學生談為主。其次書面批改與當面批改相結(jié)合,對程度差的,宜以書面批改為主,在指出主要缺的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肯定,以調(diào)動其積極性,不致自暴自棄。最后老師小結(jié)出此次作文同學們的一般思路和寫法,找出明顯的優(yōu)點和缺點,指出修改的具體方法,課后讓學生進一步修改。
2、學生自改互改要形成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 對于學生自評自改,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評自改的意義,教給他們評改習作的方法,使學生樂于、善于評改自己的習作??梢宰寣W生通過誦讀法、推敲法等方法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并做出評價,寫上評語。
總之,寫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語言活動,這種活動將長期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平等、互動、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堅持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讓學生開放心態(tài),張揚個性,放飛心靈,自由創(chuàng)作,這樣他們就會下筆如有神了,寫出創(chuàng)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