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 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其在進行中外文學的翻譯上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翻譯者都會受到譯語語言的民族風格的限制。文學翻譯主要受本土文化傳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和思想方式的影響,本文針對中西文化的不同及在中外文學翻譯中所體現(xiàn)的語言風格,對如何采用適合的翻譯策略等問題作探討。
關(guān)鍵詞: 中外文學 翻譯 語言風格 差異比較
我們一般將翻譯定義為一種高級的人類語言系統(tǒng),它是對語言的藝術(shù)性創(chuàng)造。翻譯的基礎(chǔ)是兩種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語言的表達上存在著區(qū)別,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翻譯人員應該減少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
作為一個成功的翻譯人員,應該對中外的文化有著很深的了解,這樣,詞語才在文化內(nèi)體現(xiàn)其真正的內(nèi)涵。如果不了解中西的文化,就會在翻譯中出現(xiàn)誤譯,影響其原有的文學意蘊。
1.中外文化理念不同。即使是對同一事件的描述,由于中西文化的理念不同,會引發(fā)不同的感想。這也是由于生活條件及對文化內(nèi)涵的了解程度不一樣所致。例如:在對待龍這種動物的時候,中國人就把它作為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文學中常使用龍。但是外國人翻譯的時候,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就會出現(xiàn)誤譯,只是賦予龍一個普通的意思,只是看成一只動物。
2.價值觀的不同。中西的價值觀念是不相同的,中國人比較注重集體主義,強調(diào)的是集體文化,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克制個人欲望,個人應該為祖國及集體服務,能夠自覺地擔當社會責任。然而西方的文化更為注重的是個人主義,強調(diào)的是個人為中心,重視個人自由,提倡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并且自我意識比較嚴重。所以在文學的翻譯中會出現(xiàn)這方面的傾向。例如:英國著名作家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永遠的尹卓燕》時,“Lyceum”在外國中的本意是希臘人觀看歌舞及開展藝術(shù)交流的地方,為了迎合中國的價值觀,將其翻譯成:蘭心劇院。這主要是因為蘭花在中國的思想中是高潔的代表、君子的象征,但是在外國只是一種花。
3.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比較注重邏輯思維的能力,在文學作品中一般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涵。外國人比較注重形象思維,所以在翻譯中國文學時,一般的詞用得比較淺顯,把原著中的意思改變了。
4.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國人的宗教是道教、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到今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主要對哲學方面的涉及相對較多,儒家主要是傳授人人平等,注重學術(shù)的研究,佛家對我國文學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大,已經(jīng)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人比較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圣經(jīng)》是經(jīng)典著作,西方的主要修辭手法就來源于《圣經(jīng)》里面,對外國文學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大為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紅樓夢》的時候,中間也一句話是說“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天”具有明顯的佛教色彩,而在翻譯的時候就成了“神”,也就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這就是宗教的信仰不同。
二、中外文學翻譯中所體現(xiàn)的語言風格
對于文學來說,漢語崇尚唯美,英語崇尚的是平淡、質(zhì)樸,其在文學的翻譯體現(xiàn)得很明顯。
1.漢語善用藝術(shù)化的語言,英文較質(zhì)樸。對于中國文學來說,在文學中應用較多的修辭手法,正因為漢語的修辭豐富多彩,所以中國文學比較含蓄。西方人崇尚形式主義及唯美主義,為了藝術(shù)而藝術(shù)。對于中國的詩歌來說,是比較有節(jié)奏的,給人以美感,但是如果說翻譯成英語的話,就成了一杯白開水,沒有韻味。但是外國的詩歌翻譯成漢語,就相對來說增加了韻味,這都是跟中西文化有關(guān)聯(lián)的。
2.直譯與意譯。外國文學讓中國人翻譯,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基礎(chǔ)上,就會加入一些中國的元素,就會意譯,根據(jù)理解的意思通過中國的文學表達方式翻譯出來,較多是意譯,但是這樣就有很多改變了原來文學作品的意思。然而,對于中國文學,外國翻譯人員通常用直白的英語翻譯,在英語語法的基礎(chǔ)上進行直譯,好比詩歌,也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味。
三、在中外文學翻譯中選取合適的翻譯策略
1.歸化。所謂的歸化就是將作品翻譯成目的語的風格,讓更多的人了解基本內(nèi)容。為了保證翻譯后的文章與目的語的價值觀,以及文化意識相一致,一般根據(jù)目的語的文化規(guī)范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淖兏@纾簼h語中的龍生龍,鳳生鳳,可以直譯成Dragon born dragon,chicken born chicken。因為龍在我國是虛構(gòu)的形象,并不影響它在原句中的意思。
2.異化。所謂的異化就是將原來的語言文化作為目標,能夠?qū)⑽恼碌脑冻尸F(xiàn)在讀者的面前。這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難,但是它對于兩種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對于翻譯來說,異化是首選的翻譯策略。例如:紙老虎就可以翻譯成paper tiger,這就達到了原汁原味的目的。
針對以后的文學翻譯中,不管是歸化還是異化,或者是將兩種結(jié)合起來,要求的都是盡量保持原文學作品思想不變的前提下,不能夠脫離原文的語境,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具體的材料,選取具體的翻譯策略。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著不同,給文學的翻譯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只有深刻地了解各國的文化,才能在翻譯上突破常規(guī),做到有所創(chuàng)新。在保持原文意思不變的情況下,還能夠使語言更加華麗,使原文與譯文產(chǎn)生一致性。
參考文獻:
[1]王春燕.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方法[J].科技信息,2009(01).
[2]孫雪娥,何樹勛,廉潔.英美文學作品中雙關(guān)語的修辭效果及其翻譯[J].商洛學院學報,2009(05).
[3]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喻鋒平.談目的論中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C].王東風,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393.
[5]王東風.變異還是差異——文學翻譯中文體轉(zhuǎn)換失誤分析[J].外國語,2004(3):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