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彩娟
寓言故事,顧名思義,小故事中有大道理。閱讀寓言,就要剝開層層包裹著“理”的外衣,將深藏其中的“理”凸顯出來,從而明白其精神內核。而寓言故事教學最難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引導學生掘“理”了。很多老師習慣用成人理解寓言的方式要求學生,經常用“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這樣的問題來揭示寓意,往往讓學生一頭霧水,無從說起,教師只能在一片沉默中選擇簡單告訴答案,草草收場了事。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形象直觀地走進寓言,走進生活,就能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收到不著痕跡明寓意的效果。下面例舉筆者在寓言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和大家共勉。
一、朗讀表演——以《自相矛盾》為例
師:有的寓言故事,我們在讀的時候,就忍不住想演一演故事中的人物。比如讀《自相矛盾》時,我就很想演那個楚國賣矛、盾的人,你有這樣的想法嗎?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要演好這個角色,關鍵是要注意兩處話語一個造型,你發(fā)現了嗎?
生:就是這個人兩次“夸口”說的話和最后“張口結舌”的樣子。
師:是啊,想一想,什么是“夸口”?
生1:就是說大話。
生2:就是吹牛。
生3:就是夸???。
師:這牛吹得夠大,像海那樣不著邊際。想一想,你印象中吹牛的人是怎樣的?
生1:眼睛朝天看的。
生2:脖子拉長,向著天的。
生3:說話時唾沫橫飛的。
生4:甚至還手舞足蹈的。
師:那就照著這些樣子演演看。
生自由練習后指名表演。
師:與“夸口”截然相反的是“張口結舌”。你怎么演好呢?
生1:就是目瞪口呆的樣子。
生2:就是說不出話來急得面紅耳赤的樣子。
生3:就是想說又說不出來,急得不知所措的樣子。
師: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
生1:因為他發(fā)現自己說的話前后不一致了。
生2: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了。
師:說話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往往會讓自己啞口無言。現在,就請你讀一讀、演一演,感受這個說話自相矛盾的楚國人的尷尬吧。
生自由朗讀表演。
思考:對“夸口”“張口結舌”的表演,孩子們可謂興致盎然,特別是表演“張口結舌”時,學生努力尋找舌頭被打了結的感覺,欲言又止,面紅耳赤,惟妙惟肖。在那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尷尬中,“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然就從故事中脫離,進入了孩子的語言世界。
二、角色體驗——以《濫竽充數》為例
師:有時我們讀著寓言故事,會忍不住邊讀邊想,想當時的情境,想人物的心情,想故事的結局等。比如讀《濫竽充數》這個故事時,我就忍不住邊讀邊想。咱們也來試試吧!
出示: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優(yōu)俸祿。
師:讀到這里,你想到南郭先生的得意勁兒了嗎?
生:他在宮門外得意得手舞足蹈:哈哈,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p>
生:南郭先生吹著口哨,大搖大擺地走在大街上,美滋滋地想著:呵呵,我不費吹灰之力,居然也發(fā)財了。
生:沒想到我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居然也能蒙混過關,了不起啊!
師:嗯,想得還真美啊!繼續(xù)讀,這時候的南郭先生又有什么表現呢?
出示: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墒撬灰S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生:這下要露餡了,還是趕緊逃吧。
生:南郭先生嚇得魂不守舍,忍不住想:要是被齊湣王知道了,我這濫竽充數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要再不逃的話,怕是項上人頭不保了。
生: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渾身抖得像篩糠似的。他想: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是趁早逃吧!
師:呵呵,南郭先生還挺有自知之明。繼續(xù)讀,這時候的南郭先生又會怎樣呢?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生:南郭先生垂頭喪氣地走在出逃的路上,不由得唉聲嘆氣起來:哎,看來,沒有真才實學是混不長久的。
生:要想發(fā)財,還需要腳踏實地地學點兒真本領??!
生:南郭先生悔恨交加,對兒子說: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學本領,可不能學父親濫竽充數??!
師:沒想到,一邊讀故事,一邊想象,還真挺有意思。
思考:故事是形象的,學習故事的過程更應注重體驗。上述教學,在師生充滿情趣的對話中,孩子們儼然走進了南郭先生的世界,在經歷了主人公戲劇式的生活后,用獨白式的“自言自語”,將“濫竽充數”蘊含的道理與文本自然脫離,這個學習過程富有挑戰(zhàn)性,令人精神愉悅。
三、聯系生活——以《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為例
師:現在,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看到那個賣矛、盾的楚國人才能想到“自相矛盾”,看到南郭先生才會想到“濫竽充數”?
生:不會,在音樂課上,老師讓我們合唱,小康不會唱,只跟著大家擺擺口形,這就是“濫竽充數”。
生:上次我寫作文時,有一句話記得是這樣的:“今天是中秋節(jié),皓月當空,繁星滿天,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崩蠋熢谂赃吪⒌木褪恰白韵嗝堋薄?/p>
生:我上次用“萬籟俱寂”造句,“展現在我面前的草原萬籟俱寂,只有一群群駿馬在飛快地馳騁”,也是“自相矛盾”的。
師:是啊,其實這些出自寓言的成語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你聽了會想到哪個成語呢?
一個年輕人對大發(fā)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fā)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睈鄣仙犃T,驚奇地問:“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來裝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
生:這就是“自相矛盾”。
師:哦,我們都能想象那個年輕人被愛迪生問后張口結舌的窘樣了。
師:這是老師在網上看到的幾則新聞的標題,你理解其中的“濫竽充數”嗎?
出示:醫(yī)院專家“泛濫”,患者擔心濫竽充數
假幣殘幣游戲幣,濫竽充數當車費
“綠色蔬菜”,謹防貼個標簽濫竽充數
生1:“患者擔心濫竽充數”,是說生怕沒有真本事的醫(yī)生冒充專家給人看病。
生2:“濫竽充數當車費”,是說用假的東西當真的。
生3:“貼個標簽濫竽充數”,是說用不好的東西充當好的東西。
師:我想,大家一定已經讀懂這些寓言故事了。
思考:寓言雖是古老的文本形式,但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卻相當廣泛,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所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文本與生活鏈接,引導孩子聯系實際讀懂寓言,使呆板的文字因為有了生活的甘泉變得靈動而豐富。
畢加索有一句名言:“我在十幾歲時就能畫得像達·芬奇一樣好,而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畫得像孩子一樣?!遍喿x寓言,揭示寓意,如果能找到適合孩子的便捷通道,用孩子的方式鏈接寓言教學,寓意也就不會如霧里看花可望而不可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