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梅
【摘要】抓住“灰色學生”的特征,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灰色學生;特征;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較多的學生往往處于中游水平,他們不像尖子生那樣頗受語文老師喜歡,也不像后進生那樣引人側(cè)目。美國教育研究者把這部分學生稱為“灰色學生”。這些構(gòu)成學生主體的處在中間層的“灰色學生”,常常成了語文老師遺忘的“角落”。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有效地實現(xiàn)“升學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軌,必須重視研究“灰色學生”的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特征
(一)不穩(wěn)定性
筆者曾在學期初、學期末對四個初三班的“灰色學生”進行跟蹤調(diào)查。學期初,語文成績在60至70分之間的學生156人。由于主客觀情況的變化,到學期末時,有25人跨進語文學習先進行列,同時也有19人變?yōu)檎Z文后進生。這說明“灰色學生”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這種不穩(wěn)定性不僅體現(xiàn)在群體結(jié)構(gòu)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學習語文的情緒上?!盎疑珜W生”學好語文的進取心理與中游意識的不斷沖突,導致他們學習情緒的波動性,因而,他們學語文的情緒態(tài)度與行動經(jīng)常脫節(jié)。
(二)差異性
“灰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上存有很大差異。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1.近乎后進生層。在所調(diào)查的156名學生中,接近于班級語文后進生的約27人(占17%)。他們在語文學習上只能處于中下水平,自我約束能力差。
2.近乎尖子層。在156名“灰色學生”中,這類學生約44人(占29%)。他們具有班級語文尖子生的基本素質(zhì),但由于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致使其學習心理受到壓抑,再加上少數(shù)語文老師和同學的輕視,又使這一不健全的心理品質(zhì)得以強化。他們總覺得與語文無緣,學語文無法,從而把精力轉(zhuǎn)移到了其它方面。對這類“灰色學習”如果能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其學語文的積極性就會調(diào)動起來。
3.介于以上兩類學生之間。在156名學生中,約有85人(占54%)構(gòu)成了“灰色學習”中的中間層。他們的最大特點是有學好語文的愿望,但又有怕苦畏難心理。
(三)同步性
一般地說,語文學習上的“灰色學生”,其它各科的成績一般也是居中不上的。盡管也有少數(shù)學生數(shù)理化學得不錯,但由于語文功底一般,其數(shù)理化成績終究難以提高。
二、對策
(一)加強溝通,建立信任感
語文教師要想用自己的學識和思想去影響“灰色學生”,首先必須與他們建立信任感。要與“灰色學生”保持正常的聯(lián)系,不要“抓兩頭,忘中間”;要善于從“灰色學生”的角度,以他們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不要過分抱怨“灰色學生”,隨便“告狀”,或企圖通過家長來“鎮(zhèn)壓”學生。
(二)滿足自尊,點燃上進的火種
大多數(shù)“灰色學生”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對冷淡、批評和譏諷尤為敏感。心理一旦遭受挫折,很快便會自信缺乏,勇氣喪失,繼而自暴自棄。一個人沒有了自尊,就沒有了成功的基礎(chǔ),也沒有了成功的可能。相反,如果有了自尊,就會有明確的學語文目的,就會刻苦勤奮,自強不息,就會自我肯定,戰(zhàn)勝內(nèi)心自卑。
作為“灰色學生”要努力擺正自我形象。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形成于過去的成功和失敗,失意和滿足的經(jīng)歷;形成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我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當自己在某次語文考試面臨困難,陷入困境時,對自己要重新認識,擺正自我概念,這樣往往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舊的自我形象改變了,新的自我形象變得更為客觀,更為積極進取。
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點燃“灰色學生”上進的火種?;蛱暨x“灰色學生”擔任語文課代表,或把他們的長處作備忘錄,以便及時施展其才能。如字寫得好的,請他們抄寫黑板報;普通話說得好的,請他們朗讀課文;讀音準確的,請他們?yōu)樯肿⒁?;作文好的,則請他們編輯班級小報。這樣,“灰色學生”都有了參與意識,看到了自己的成績和優(yōu)點,時間長了,語文學習成績就會穩(wěn)步上升。
(三)采取措施,傳授學語文之法
1.在思維中獲取新知。皮亞杰說得好:“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在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可通過啟發(fā),讓學生自己去獲取新知。如講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文言知識時,可先板書兩個句子:“吾誰與歸”、“何陋之有”,啟發(fā)學生比較思維,并指名“灰色學生”回答,從而總結(jié)出疑問句賓語前置的規(guī)律。這樣講,對“灰色學生”來說,更便于記憶。
2.在教法上靈活多變。如果一味地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會使“灰色學生”感到乏味。在教學中應(yīng)針對文體和內(nèi)容的不同,對教學步驟進行取舍,在教法上靈活多變。如“灰色學生”特別愛學習散文,就在課堂上擠出時間讓他們多讀,直接接觸課文,等到他們熟悉課文后,再在重點和難點上設(shè)疑,組織討論。
3.在課外活動中鼓勵“亮相”。組織“灰色學生”參加自己所喜歡的課外活動,便于發(fā)揮他們的長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有所收獲,覺得自己重要,有作用,有才能。這樣,他們可以驕傲地說:“雖然我的語文學習成績不是最好,但在課外活動中我可是班級之最?!?/p>
4.在非正式團體中占有位置?!盎疑珜W生”由于其自身的中游性,不易接受正式團體(如班委會、團支部)的規(guī)范約束,因而不能像語文尖子生那樣自覺歸屬于正式團體;同時又不像后進生那樣由于行為常常不被團體認同而容易處于孤立。強烈的團體歸屬愿望和散漫不羈的中游心理,使得“灰色學生”容易形成非正式團體。語文老師要因勢利導,建立互幫互學的語文課外興趣小組、文學社等,將語文優(yōu)等生安插到這類非正式團體。這樣,“灰色學生”就有了被愛、被接受的機會,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總之,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切不可忘記“灰色學生”這個群體。只有讓“灰色學生”變得有“色彩”,語文教學的百花園才會更絢麗。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