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文
摘 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探索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
關鍵詞:探索方法; 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9-073-001
在信息社會里,信息和知識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無論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也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在學校學完。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做了一點嘗試,試圖找到比較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課前精心準備,指導認真預習
這是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學習的關鍵一環(huán)。接觸一個新知識或者學習一篇新課文,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的參與教學活動。老師在教學新課之前,要布置學生預習,并且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才會按老師的規(guī)定有序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給學生具體的自學方法,概括起來有三個字,即“讀、查、問”。一要求“三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默讀,也即最初讀課文,要手腦并用,圈點字詞,勾畫語句,粗知課文大意。第二遍朗讀,學生再讀課文要出聲、口腦并用,理清作者思路,篩選信息,熟悉課文內容。第三遍賞讀。這是更高層次的讀,要把握課文要點,推敲文章,概括主旨了解寫法。二要求“查”,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肯定有疑難,解決的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詞典和詞語手冊,解決字、詞的音義,這是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的,教師不宜代勞。“二查”即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對有關作者,寫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最后圍繞一個“問”字:就是要求學生將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注在書上,并寫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在自學中學生肯定有疑,先讓學生談看法,然后在課堂上聽講,疑點則豁然開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積極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二、課上由扶到放,鼓勵自主學習
通過課前的預習、自學,學生對一篇新課文的內容已熟知六七,剩下的任務是否就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呢?當然不是。在課堂內,依然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為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眾所周知,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學生在學習新知前所接收、積累、發(fā)現(xiàn)、習得的有關知識,不能讓其停留在記憶的倉庫里,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得知識進行學習遷移,從而轉化為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就不是“全盤授予”,而是通過遷移知識、運用知識,轉化為培養(yǎng)能力,訓練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綜合過程。我的嘗試是:經常針對預習的要求,開展隨機的提問或檢查,這樣既能及時反饋預習的效果,又能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討論解疑,在生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而集體討論,大膽發(fā)言,甚至是師生辯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欲,也把課堂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還是會缺少等待,應該避免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這對知識的傳授暫時看來也許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的空間和權利。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產生的“智慧”,智慧不會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由教育的細心呵護而得到開啟、豐富和發(fā)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應促進師生智慧的生成。所以說,我們應考慮向這樣的教育目標前進:學習質量的高低,關鍵應看教師怎樣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怎樣在師生的教學交往、情感交流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動機,培養(yǎng)學習能力。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概括、表達等語文能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課后認真復習,注重舉一反三
為了使方法真正轉化為技能,真正深化為習慣,必須要靠課內課外經常的訓練、反復的強化才能完成。課堂學習中畢竟只有40分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而課后的學習才是學生消化、吸收鞏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在指導課后自學時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文本內容向外延伸,可以是同類作品的賞析,也可以是同樣文體的比較……新穎和較有深度的話題和練習,可以將觸角伸向更深、更廣的天地,盡量讓課內聯(lián)系課外。舉一反三的能力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運用已獲得的認識和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去解決有關的和類似的問題甚至新問題,從而內化并拓展所學的東西,增強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個階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應當?shù)玫礁杂?、充分的發(fā)揮。當然,這個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還得在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比如我們的班級主頁就是個較好的平臺,對課堂的感悟,精彩的練筆,甚至是一些延伸的練習,都可以用跟帖的方式進行交流,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同學,老師實時互動。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加強大家的情感交流,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班級在學習中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班風正,學習氣氛濃。家長和同學們也反映相對來講學習負擔尚可,孩子們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
在我們學習的主陣地課堂上,師生和諧,融洽的關系得益于平時平等和獨立的交流;在我們班級主頁中,記錄著我們共同學習的點滴進步;而課外,又有我們對很多共同的問題你追我趕的探討和追問。課上,我們是師生,課外,我們是朋友。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自主權利還給學生,甚至允許學生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作文有困難的可以向老師要下水作,先給老師打分,再對自己提合理要求……慢慢地,學生的“膽子”大了起來,思路活了起來,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慢慢地,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慢慢地,可以獨立地和文本對話,慢慢地,學生知道,學習原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把它安排的井井有條——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