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文 泉
(湖州市社科院 文化研究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
菰城置縣考*
沈 文 泉
(湖州市社科院 文化研究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文章以《史記》、嘉泰《吳興志》、乾隆《湖州府志》和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等原始和權(quán)威史著為依據(jù),重新考證菰城縣置縣的時間和主體,提出了與當下多數(shù)學者所持觀點不同的觀點。
菰城縣; 置縣時間; 主體
筆者在參與湖州歷史文化名人園和經(jīng)典湖州展覽館建設的工作中,在具體為黃歇塑像撰寫銘文,為展覽館撰寫前言,為菰城遺址的照片撰寫說明文字的時候,都說春申君黃歇由淮北改封江東,筑菰城,置菰城縣是在楚國考烈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48年。
筆者之所以這樣做,這樣寫,是因為筆者對這一時間概念深信不疑。筆者之所以這樣深信不疑,是因為湖州所有的地方文獻資料上都是這么說的。如:
1999年3月的《湖州市志》在《概述》中說:“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于吳,在此筑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1](P3)2001年8月的《湖州市城鄉(xiāng)建設志》的《概述》中也說:“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黃歇徙封于吳后,在城南金蓋山麓下菰城置菰城縣,為湖州建城之始?!盵2](P17)時任湖州市市長唐永富和湖州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主任陸坤軒為該《志》作序時用的也是這個時間。沈慧的《湖州古代史稿》,在第一章《史前及先秦時期的湖州》的第三節(jié)《先秦時期的湖州》中,專門有一個小節(jié)叫“楚國春申君置縣菰城”。說:“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要求改封江東(即太湖周圍的蘇南、浙北、上海、皖西南),楚考烈王允其所求,改封于吳。黃歇選擇了吳都舊墟作為都邑,重新修筑城郭和宮室,并在太湖南岸置了菰城縣?!盵3](P16)湖州市博物館的《吳興賦----湖州歷史文化陳列》在介紹這一段歷史時也說:“楚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徙封于吳,置菰城縣。春申君是湖州的開縣鼻祖?!憋l(fā)根在《湖州史話》一書中說得更加具體:“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黃歇便以原來吳國的都城‘吳墟’(今蘇州)為都邑,并在他的封地江東置縣管理,其中在‘吳墟’的西南方設置了菰城縣,仍以‘澤多菰草’而名,治于菰城。”[4](P6)
不僅如此,連江蘇、上海等地出版的書籍上也是這么說的。江蘇區(qū)域文化叢書《吳文化概觀》上說:“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請求改封江東,考烈王答應了他的請求?!盵5](P21)《中國太湖史》也說:“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黃歇對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愿獻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6](P59)主編《中國太湖史》的宗菊如、周解清先生在該書的第59頁上引用了上述這段資料以后,于頁底注釋上說明,該段內(nèi)容引自《史記·春申君列傳》。
筆者近日看司馬遷的《史記》,卻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春申君黃歇由淮北改封江東,不是在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而是在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在介紹黃歇由淮北改封吳時是這樣說的:“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眾,西伐秦,而楚王為眾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客有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疆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其許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谑侨リ愥銐鄞?;而秦徙衛(wèi)野王,作置東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吳,行相事?!盵7](P2395-2396)
黃歇是楚國太子完從秦國逃回國繼位成為考烈王后,于考烈王元年被任命為尹(即“相”)的。因此,引文中所說的“春申君相二十二年”也就是考烈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41年。這一年,黃歇因指揮諸侯聯(lián)軍西伐秦國失敗而遭考烈王疏遠。他為了自身的安全,接受門人朱英的建議,上疏將自己的封地由離都城較近的淮北改到了相對偏僻的吳,以遠離京師避禍。這個時間與《十二諸侯列表》中記載的時間相一致,說明司馬遷沒有搞錯。根據(jù)《史記》這樣的記載,如果說菰城縣是由黃歇改封于吳后所置的話,那么,他設置的年代就不是考烈王十五年,而是考烈王二十二年。也就是說,不是公元前248年,而是公元前241年。
菰城縣真的是由黃歇設置的嗎?深入考察那時的歷史及其記載,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戰(zhàn)國時期,縣是國家下面最大的行政單位,是由各國中央政府設置的,而不是由受封的封建主設置的。各國中央政府將全國劃分為若干縣后,才將這些縣分封給各諸侯。再說,楚國也是不可能將吳地征服后閑置幾十年再建立地方政權(quán)的。因此,菰城縣應該是楚國中央政府設置的,而不是黃歇設置的。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就這樣說:“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內(nèi)亂,在江東設郡,越亡?!盵8](P1036)民國年間劉承干嘉業(yè)堂藏書樓刊刻的嘉泰《吳興志》上是這樣寫的:“(烏程縣----今湖州)戰(zhàn)國屬楚時已為縣,曰菰城縣,即春申君黃歇封邑也。” 乾隆《湖州府志》也說:“戰(zhàn)國時楚滅越屬楚,楚以其地立菰城縣?!惫?06年的楚國國君是懷王槐。由此可見:菰城縣是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后所置,其設置年代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要早58年;菰城縣的設置者不是春申君黃歇,而是楚懷王槐。
那么,江浙兩省這么多的地方文獻為什么都會搞錯呢?又是怎么搞錯的呢?
筆者對于江蘇方面的差錯尚難以考證,因此重點考證了湖州方面。在查閱了大量的地方文獻,請教了湖州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原主任、研究員余方德和嵇發(fā)根等專家后,發(fā)現(xiàn)這一差錯最早出現(xiàn)于清朝后期。同治《湖州府志》說:“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屬楚國,楚春申君黃歇始于此置菰城縣。”
筆者搞不清楚:宗源瀚、周學浚、陸心源等人同治年間修《湖州府志》時,為什么不承襲乾隆版《湖州府志》的說法,會出現(xiàn)兩個如此明顯的差錯:一是楚滅越的時間,二是置菰城縣的主體。周顯王三十五年是公元前334年,那時候楚國是楚威王六年,湖州地區(qū)還處在越國的統(tǒng)治之下。同治版《湖州府志》對菰城縣設置時間和設置者的錯誤表述,影響了此后湖州地方文獻對這一問題的表述,是導致此后一系列錯誤的濫觴。光緒年間編修的《烏程縣志》隨即采用了同治版《湖州府志》的觀點(只是在楚滅越的時間上相差了2年),說:“顯王三十三年楚滅越屬楚國,春申君黃歇封于吳,始于此置菰城縣?!笨赡苁菂⒖剂送伟妗逗莞尽返木壒?。近年來出版的《湖州市志》及其他地方文獻都出現(xiàn)了同樣的錯誤。
經(jīng)過上述考證,筆者以為,對于菰城縣的設置和黃歇與湖州的關系,應該作如下新的表述: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在五湖(今太湖)南岸置縣,以“澤多菰草”而名菰城縣。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春申君黃歇由淮北徙封于吳,菰城為其封地之一。黃歇在吳地修井天,興水利,固城池,促進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開啟了吳地的文明史。
[1] 湖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州市志[Z].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
[2] 湖州市城鄉(xiāng)建設志編纂委員會.湖州市城鄉(xiāng)建設志[Z].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01.
[3] 沈 慧.湖州古代史稿[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4] 嵇發(fā)根.湖州史話[M].合肥:黃山書社,2007.
[5] 許伯明.吳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 宗菊如,周解清.中國太湖史(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7.
[8]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3卷·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OnHistoryofEstablishmentofGuchengCounty
SHEN Wen-quan
(Office of Culture Research, Hu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uzhou 313000, China)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some original works and standard book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History of Wuxing” by Jia Tai, “History of Huzhou”by the emperor, Qianlong, and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edited mainly by Bai Shouyi, figured out again the time and principal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ucheng county, and put forward some view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at present.
Gucheng county; the time to establish the county; principals
2012-04-17
沈文泉(1964-),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市社科院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和新聞傳播學研究。
G127
:A
:1672-2388(2013)0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