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娟
閱讀,是一項融合了語言、心理和文化的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去探究,理解,發(fā)現(xiàn)對這個世界某個方面的觀察、感悟與思考,并在自己的話語體系內建構起對文本乃至世界的認識與體驗。
探究性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必然。初中語文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上。語文學科知識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注定了探究的廣闊性和無限性。同時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又為探究性閱讀教學提供了研究的多維空間,留下了深入鉆研的余地。
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中存在誤區(qū)。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觀念上,教師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在課堂實踐上,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實施也成為熱點。但在具體的實施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1)盲目實施。新課程提倡探究性閱讀教學,有些教師過分追求探究性閱讀教學延伸價值的實現(xiàn),而異化了探究性教學的本源目標。因為教學內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觀點、篩選信息、理解難句、體會作者科學精神等語文教學目標旁落了,致使語文課程不像語文,語文教師也成了雜家,而語文教材則成了雜貨鋪。(2)流于形式。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把探究性學習嵌入某種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動都要按照預設的程序按部就班的進行,這就使原本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變得機械死板,限制了師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
有效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對策。初中語文新課程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選文也更加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那么,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如何有效開展?我認為應從學生、教師、文本三方面有針對性的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的個人見解,探究性閱讀教學認為文本的生成與存在離不開讀者的解讀創(chuàng)造,必須通過讀者的復雜活動來實現(xiàn),珍視學生的個人見解。許多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產生障礙,就是由于對文本缺乏足夠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閱讀時運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對文本加以閱讀、分析,并對相關信息再次加工,從而促進理解。
閱讀使我們豐富,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最終應當落實到做題的準確性,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等方面。我們除了教給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在做題的技巧,做題的方法上有獨到的建樹。下面就詩歌鑒賞、散文閱讀兩方面加以闡述。
(一)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題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題,古典詩歌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許多考生讀不懂就倉促作答,以致于失分較多。要答好這道題,需掌握一些小竅門。
首先,讀清楚詩歌題目、作者和詩后注釋。詩題和作者能幫助我們了解詩歌大致內容和作者生活時代背景。由此,就可以聯(lián)系時代背景并分析作者的作品風格。詩后的注釋告訴我們:作者當時的具體情況,自己的經(jīng)歷、重點詞語解釋、情感傾向等。例如,2012年中考鹽城卷對“潭面”和“鏡”的注釋,就能幫助考生很快答出第一題的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異的答案。
其次,讀準詩歌內容,把握寫景及抒情的關鍵詞。在理解詩歌內容的時候,看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的總體風格,其風格與抒情是否一致,使用的動詞和形容詞有無特征等都要一一區(qū)分,以便做題時準確運用。
第三,答題的語言表述要到位。許多考生讀懂詩歌之后,卻不能正確用文字表述出來,這樣的丟分很讓人遺憾。如手法與作用題應表述為: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xiàn)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動靜結合題應表述為:詩既寫出了某某靜態(tài),又寫出了某某動態(tài),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什么樣的圖。各種題型的表述一般有較為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在平時學習的時候認真總結。
(二)散文閱讀 散文閱讀題往往中考學生得分困難,僅就解釋文中劃線句子或詞語的含義、分析評價作者觀點兩類題做一方法探討。
解釋文中劃線句子或詞語的含義。以2012鹽城中考卷為例,我們探討一下這類題的解法。
把握語境。每一個詞語或句子都是在具體語境中出現(xiàn)的,要結合前后語境來答,不能忽視該語句的前因后果,是做好這一題型的關鍵。2012年考題“泥巴在父親的臉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這一語句如何理解,這一題在作答時要抓關鍵詞“徽章”。
找準情感。許多語句理解題需要答出作者情感,在作答時不僅抓關鍵詞結合語境,還要找準父親在文中對泥土的感情,我們現(xiàn)代文閱讀既然是踩點給分,多答不扣分,那么,作答每一題不妨考慮作者表現(xiàn)出的基本情感。
分析評價作者觀點。文章的中心、主旨對于散文來說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情感態(tài)度),我們在概括文章中心時,首先要有一個框架。那就是文章通過什么贊美什么或揭露什么。其次,通過后面要寫的就是各段的段意的整合。贊美后要寫的或人、或物,但不能只停留在這一層面,還要把其精神品質等相關內容寫出來,做到答題全面。如果文中表現(xiàn)的是否定、諷刺、批判等情感態(tài)度,作答時一定要答出作者呼吁、關注、希望的對象,這樣答題才比較全面。還有,我們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能夠瞻前顧后,這一點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四點:(1)關照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2)托物言志類文章,答題一定注意由物到人的轉換;(3)聯(lián)系時代背景;(4)注意寫作目的。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需要語文教師不斷開拓、不斷創(chuàng)新,期待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在廣大教師與學生的積極參與中結出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