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夏
《秋天的懷念》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回憶已故母親的散文,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作者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這篇散文文質(zhì)兼美,給小學生講就要抓住“母愛”的字眼。今天看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的《秋天的懷念》的視頻,感覺到真的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帶給我的是無與倫比的震撼。從竇老師的“歌頌母愛,珍愛生命”的課堂,我們獲得的是藝術(shù)的享受,心靈的洗禮。
竇老師的課堂的確是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有效的學習相結(jié)合,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竇老師的課堂設計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又分為三個層次的教學: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在文本的解讀上,竇老師能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的深處。在她的引下,學生走進了教材,又走出了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從課內(nèi)走到了課外,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但我總感覺到竇老師課堂的提問做得還不到位,沒有做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師生交往、互動、理解、對話的主要手段。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情況下往往借助課堂提問來完成,這就應該追求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jié)果。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xiàn)個體的發(fā)展。從這個角度上我仔細地看了竇老師的《秋天的懷念》的視頻,還專門把視頻中竇老師的提問羅列出來分析。我發(fā)現(xiàn)竇老師的提問中有一部分能使學生獲得進步,訓練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了個體的發(fā)展,但又有一部分提問就有很明顯的答案,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就說出了答案。這樣的提問在整個教學中不在少數(shù)。比如,1.今天,一位新的老師來給你們上課,剛才聽主持人介紹,我從哪來?(北京)2.你對他的態(tài)度滿意嗎?(滿意)3.親愛的同學們,文章結(jié)尾的這句話,這個 “倆”應該變成——(我們)4.這里的“我們”,就是說,面對自己的母親,要——(好好兒活)5.面對自己的家人要——(好好兒活)6.面對自己的同學,老師要——(好好兒活)等這樣的問題學生都會順著老師的思路答出“正確”答案的。在一節(jié)課中如果教師的提問都是這樣無關(guān)痛癢的話,看似課堂氣氛很好,學生與教師的配合也很“到位”。可實際上學生上完課后沒有任何的收獲,更談不上學習的興趣和發(fā)散思維了。相反竇老師的課堂也有一些值得學生深思的提問,比如1.注意:懷念的“秋天”——你的眼前會是怎樣的情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回答)2.今天走出這語文課堂,“好好兒活”這句話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象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我認為竇老師提的好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引起學生的思考。
想到這里,我不禁問自己:語文課堂的提問怎樣做才能做到有效呢?經(jīng)過我深入的思考,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結(jié)構(gòu)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未知區(qū)”。 人的認知水平就在這三個層次之間來回往復,螺旋上升的。不同的學生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不同的,教師應該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課堂上提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
課堂的提問應該是有針對性的,“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這種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把課上成“滿堂問”?!皾M堂問”的課堂看似學生動起來了,可實際上學生深入思考的有關(guān)教學內(nèi)容的目的和效果并不佳,這就要教師在設置問題時緊緊抓住課堂的教學目標來提,問題的提出應該積累學生活動的經(jīng)驗,強化學生對事實的理解和建構(gòu)。
課堂上教師提問不能只是一種形式,應該合理的搭配各種問題——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型問題。這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
所以說竇老師的課在課堂的安排上是堂好課,但從課堂的提問上來說,竇老師的課就算不上是好課了。如果在課堂提問的設置上多加些思考,適量地向?qū)W生提些符合學生實際的難易程度適宜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做到有效地提問,我想那這節(jié)課將會更好的。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