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莉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然而,長久以來,文言文卻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社會上所普遍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以及“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讓中學文言文教學不知何去何從,文言文教學“苦、累、差、慢”的現(xiàn)狀也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深入剖析當前的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改變:
我們都知道,端正學習態(tài)度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文言教學之所以艱難,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的學生和教師對文言文的性質認識不足。很多學生都認為文言文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若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文言文沒有任何用處。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應改變這種觀念。新課程標準對于文言文閱讀教學要求:除了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對文言文教學價值定位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讓他們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重視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教學目標就是在了解和欣賞中增進有關中國古代社會的各方面的知識,借以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因此,新課程標準下的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不僅僅只是語言文字。
誠然,由于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古漢語與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漢語口語、書面語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中學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文言文與中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閱歷也都有很大距離,不經(jīng)必要的語言訓練,文章已經(jīng)很難讀懂、看懂和理解,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等等,在學生眼中都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因此學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種對于文言文的排斥感。造成了大部分中學生除了閱讀課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一般不讀其他的文言文作品。而從教師方面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調動起來,他們教得也沒熱情。更重要的是,書本上節(jié)選的文言文在高考中并不是直接出現(xiàn),因此,只要針對考試所要考的重點內(nèi)容來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會更加省時省力又高效。這樣勢必影響文言文的教學效果。所以只有讓廣大師生充分認識到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與其價值所在,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才能得到落實。
且不談文言文在考試中所占分值的多少,就文言文自身而言,它保留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其中有許多精美的文章是必須繼承和發(fā)揚的,有的還可以為現(xiàn)代文化提供借鑒。
中學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歷代各種文體名篇佳作的薈萃,最能代表中國語言與文化的輝煌歷史。文言文內(nèi)容反映的是歷朝歷代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取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學習文言文,學生可以通過作者的觀察、認識和文字表達,了解古代的社會狀況、文化藝術、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狀態(tài)、思考感受方式,通過文言文我們可以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古人高尚的靈魂進行精神的交流,獲得意外的精神提升。藉此,我們就可以將文言文學習的目的歸納為:借古漢語的學習,來傳承古代的文化。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的核心之所在,所以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文言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精煉工整,簡潔高雅,富有韻味,結構精當巧妙。學生學習它的遣詞造句和文章構成法,既可以學到漢語運用的知識,也可以受到寫作的啟示,學習到寫作方法和優(yōu)美的語言?,F(xiàn)今中學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語言貧乏粗俗也是讓語文老師們相當頭疼的問題。文言作為代代相傳的書面語言,文雅、純凈,是提高白話品位的極好途徑。我國美學大師朱光潛著作豐富,他的表述明白易懂,當他論及文言文之于白話的意義時,也明確指出“較點好的白化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詞”,我國文學巨匠魯迅的作品語言是典型的文白夾雜,但卻簡潔而又精準,通俗而又震撼人心,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例證。
當然,一味好古、復古的方式并不可取,但是這種尊古、敬古的精神對于文言文教學卻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擺正對文言文學習的態(tài)度,摒棄那些只為應付考試的功利目的,才能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持久動力,真正學有所得。
僅僅端正態(tài)度還不夠,還需要一個適當?shù)慕逃龑Х椒?,不然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今文言文的教學,大多數(shù)還是以教師的串講為主。它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注入式的典型,是一個最保守、封閉的領域。教學模式單一,課堂程序呆板。把文言文教學當成了單純的“古文今譯”,一字不漏,表面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學,可以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最不徹底的。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究竟怎樣做才是恰當合理的呢?個人在教學方法方面有以下幾點想法:
古人有很多教學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蓖ㄟ^誦讀、熟讀,不僅能夠形成語感,而且有助于記憶和理解,能夠積累知識,提高認識,培養(yǎng)情操。且讀和思的關系很密切。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文本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不得處,然后將注腳看,始有益?!奔此^“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也提出過“熟讀精思”之法——“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乎于吾之心,然后有得”。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這種方法讓學生在誦讀、體會的同時加以思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當然,教師的范讀也必不可少。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jié)的停頓,更讀得朗朗上口。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币虼?,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即所謂的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1.文言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句子的翻譯
在這一基礎上文章的串講是必要的,因為只有讀懂文章才能理解文章。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大都采用“滿堂灌”。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樣做不僅讓字詞句的落實抹殺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也使得文言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師講得很吃力,學生卻收效甚微。再說考試考的文言文多數(shù)都是課外內(nèi)容,不管老師把課文翻譯得多詳細,學生記得多熟,一旦面對陌生的文言篇章,學生仍然一片茫然,失分率依舊居高不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布置預習。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文下的注釋充分的預習課文,大致了解一些文言常識和課文內(nèi)容。因為高中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課文中一些基礎的簡單的文言常識完全可以在課外掌握,這樣就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然而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很少放心這一環(huán)節(jié),什么都要親歷親為,這樣反而滋長學生的惰性。其次,課堂上注意歸納文言字詞的含義,尋找規(guī)律,提供方法。字詞是句子翻譯的基本單位,包括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教師在教這一知識點的同時,一定要強調學生注重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古今異義詞,從字面上看,“古今異義詞”即詞的古義和今義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數(shù)“古今異義詞”外,其它的絕大多數(shù)是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說,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今異義詞,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譯的一把金鑰匙。還可補充一些古今意義繼承不變的詞,如時間、地點、人名、官職等。最后是重視句子的翻譯。在直譯的原則下,有些句子必然出現(xiàn)不通順或者不合語法現(xiàn)象的問題出現(xiàn),這樣很自然的就涉及到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總結歸納,這樣的過程既形象,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能讓他們?nèi)ビ|類旁通。當然,這一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放手給學生,教師只須從旁點撥即可。還要注意的是文章沒有必要逐句講解,選取典型即可。當學生鞏固了基礎,掌握了一定的語法知識,相信即使面對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也可以從容不迫。
2.文言教學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文意的講解
我們現(xiàn)在的做法是逐節(jié)講解,這樣的肢解分析不僅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感,而且費時低效,很少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們不妨轉換思維,大膽地進行取舍,拋開冗贅,抓取重點段落或重點句子甚至重點詞語,以點帶面,展開對課文的分析,進而把握全文。比如在《史記》教學的時候,篇幅都比較長,我們完全沒有時間和精力逐節(jié)分析,思維的轉換就顯得很重要。在教授《滑稽列傳》時,就可以圍繞四句話展開分析: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天道恢恢,豈不大哉!以前三句話帶動對相關故事的熟悉,從而認識相關人物的特征及他們的勸諫藝術,從最后一句總結中了解作者的態(tài)度及“滑稽”的含義。這樣依然完成了教學目標。變換思維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教師的一言堂,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其中,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教師再適當?shù)剡M行啟發(fā),從而“開其意”,“達其辭”,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當然,在課文學習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補充一些和文章相關的文史知識,如天文地理、歲時節(jié)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婆e、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等等,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避免課堂的沉悶枯燥,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