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設施迅速進步的今天,很多教師走進了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淡漠了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使用多媒體教學是一柄“雙刃劍”。在有效時間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動態(tài)模擬,突破知識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規(guī)律。但有時制作的課件不能完全符合實際教學需要。在使用的過程中將出現(xiàn)系列問題,如整節(jié)課站在講臺上的電腦前,對著電腦操作繁雜的課件,忽視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梢姸嗝襟w教學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我們除了語言傳授之外,還要注重體態(tài)語言的運用。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的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做便是干。
【關鍵詞】地理;體態(tài)語言;有效教學
地理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都不自覺的使用了體態(tài)語言,即手勢、表情、眼神、步態(tài)等非語言行動。恰當?shù)捏w態(tài)語言和言辭表達構成了相輔相成關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和準確性,有利于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有利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一、用好手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手勢是課堂體態(tài)語言的重要形式,可以說是教師的第二張嘴,它既可以進行直觀教學,突出教學重點,又可以渲染課堂氛圍,喚起學生的注意,沒有手勢的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的手勢可配合語言形象直觀地描述事物的形成和分布,指導學生準確的讀圖、填圖?!吧扉_右手,在北半球掌心向上(南半球左手),四指指向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風向”。這是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右手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判別風向的妙法,又叫“右手定則”。教師傳授此法時只有用手勢進行指導性的演示,學生通過模仿,反復演練才能成為自己的一種技能。在此手勢和語言表達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
在使用掛圖進行講授時,手勢在掛圖上的指導可讓學生迅速找出并正確識別山脈、河流、交通線和城市等許多地理事物的位置,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和分布規(guī)律,并形成一個直觀的記憶表象,這種強調手勢本身并不表示任何知識點的內容,旨在提醒學生注意。
晴朗的夜晚,教師帶領學生仰望天空識別行星和星座時,手勢的強調作用是其他手段難以代替的。因為茫茫夜空中有無數(shù)顆星星,僅用語言描述學生是不可能在天空中找到所要識別的星星,只有語言表述和手勢指導相結合,學生順著教師的手勢方向在無邊無際的夜空中才可尋覓到要識別的星星。
二、用好表達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面部是心靈的鏡子,能表達非常豐富的感情。課堂上教師的面部表情往往要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并對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活動的流暢性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課師生都會形成一定的“情感場”,即以教師的情感為核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形成師生間的情感體驗。成功的情感投資將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信心和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目前,地理在中學被當做副科對待,如果教師僅注意知識的傳播和信息交流,不注意教學中師生間情感交流,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今年我曾參加青年地理教師基本功大賽,發(fā)現(xiàn)很多課上的出眾的教師,課上非常重視情感的投入,他們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的神情常隨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變化,如用熱情、自豪的神情講祖國家鄉(xiāng)的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用嚴肅、憂郁的神情講當前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用充滿信心的神情講未來的前景。
一些教師,平時課上的很出色,教學效果也很好,但公開課、評優(yōu)課的教學效果差,甚至遠不如平時的上課,究其原因,心理負擔過重,過于緊張,總是“板著臉”,課堂氣氛緊張;學生情緒不安,思維遲鈍,學而不進,記而不牢,師生配合不協(xié)調。
三、用好眼神可集中學生注意力
允州一中杜校長說:“校園飛來一只鳥,幾乎全校學生都能知道。稍有風吹草動,學生的目光刷一下就飄走了,精力流失太高了?!毖凵袷敲娌總鬟f信息最大的器官,課堂上教師的眼神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親切的目光會使整個課堂充滿和諧氣氛,教師對全班學生的掃視可以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利于注意的集中。因為教師親切的目光和愉悅的心情一樣會縮短師生間的“心距”,使整個課堂充滿和諧氣氛,學生無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頭腦清醒,思維活躍,記憶迅速,效率高,效果好。
其次,教師對某個思維“開小差”學生的注意會使其馬上產(chǎn)生“糾錯意識”,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內容中來。應該說,每個人平時學習,也有低效日高效日之分,這如同大海的波瀾,有波峰也有波谷。
四、用好步態(tài)可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
教師的步態(tài)影響著學生的大腦皮層的興奮點,巴甫洛夫說過,人腦接受刺激引發(fā)起的興奮點如果經(jīng)常轉移,主體就不易感到疲勞,而靜止的形象往往容易產(chǎn)生抑制。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適當變動位置,移動步伐有助于學生不斷興奮。
講授新課時,教師站立的位置一般以講臺和黑板為中心,步伐移動的區(qū)域以不超過教師前面講臺兩側為宜。練習課和輔導課上,教師可站到學生中間位置,以便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有時教師站到“開小差”學生旁邊還能起到提醒作用。
教師站立的姿勢應該落落大方,腰直肩平,兩腳自然分開,兩手不宜插腰或插入口袋中,指圖時,若圖掛在黑板左側,教師宜站在圖的左邊,左手指圖,并側身面對學生,以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到圖。教師有意識地將步伐移動和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可起到直觀教學的作用。
總之,課堂上的體態(tài)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它與口語表達、教學手段密切配合,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方力《陶行知教育名篇》《江蘇教育研究》2005年141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2009 119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2005 218
(作者單位: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