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代文言文文體薈萃,各領(lǐng)風騷,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本文作者緊緊圍繞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現(xiàn)狀,從情趣導入、注重朗讀和歸納比較三方面闡述了文言文課堂有效教學的良策。
【關(guān)鍵詞】激活思維;培養(yǎng)語感;觸類旁通
擁有兩千多年發(fā)展歷史的中國古代文學,文體薈萃,各領(lǐng)風騷,凸顯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而初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遴選了其中的一部分精華。初中語文新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教學作了如下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中的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由于古今時代的差異,學生對學習文言文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根據(jù)我市歷年來中考語文試卷分析顯示,文言文教學效率令人擔憂。為此,搞好文言文教學的任務非常艱巨,筆者在借鑒別人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一、情趣導入,激活思維
“良好的開端是事業(yè)成功的一半,”教師在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采用情趣導入,為有效課堂吹響前奏曲。我在踐行情趣導入的過程中堅持采取如下辦法:
其一,音樂導入。教師所選擇的音樂一定要貼近文本,因為當學生在領(lǐng)略了歌曲美的同時,也將這種美恰當?shù)剡\用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譬如,我在執(zhí)教《三峽》一文時,先播放《長江之歌》,許多學生在美妙的歌聲中初步感知長江的浩淼與洶涌澎湃的力量,而學習《三峽》時長江那奔騰不息的氣勢自然就于“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其二,圖片導入。初中生一般的直覺感官比較強,因此教師適當用與文本相關(guān)的圖片作為引子導入新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譬如,我在講授《岳陽樓記》時,就先展示了一組有關(guān)岳陽樓的彩色圖片,促使學生初步感知岳陽樓的雄偉與洞庭湖的浩瀚無垠基礎(chǔ)上,再讀文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便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也確信了“岳陽樓之大觀”確有其事。這樣不僅美化了學生的視覺,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其三,故事導入。學生一般對感到好奇,教師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講訴一些名人軼事符合學生求知探密的欲望。譬如,我在講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就口述如下故事:代表唐詩最高成就的“李白杜”三位詩人是家喻戶曉的,但是杜甫的命運最為不幸。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人為避戰(zhàn)禍,離開關(guān)中,過秦州、經(jīng)同谷到達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之下,在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茅屋,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了快樂與自足,然而命運再一次戲弄了他。學生在故事的熏陶下,都饒有興致的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的人生不幸,如此的導入不僅解決了時代背景的問題,而且也牽著學生的思緒去追隨杜甫的足跡,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可謂“一箭雙雕”。
二、注重朗讀,培養(yǎng)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使眾所周知的,誦讀或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篇目,不但使學生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而且也培養(yǎng)了豐富的語感。但是,由于初中生學習文言文處在啟蒙階段,因此教師理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按照“范讀、跟讀、自讀”三個步驟,由教者逐字逐詞地細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語氣,逐步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后,教師就應逐步放手,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讓學生按照“讀順、讀準、讀懂”的要求,進行誦讀。讀是誦的基礎(chǔ),誦是讀的升華,又是理解和背的前奏。
所謂“讀順”,就是要求遵循古漢語的結(jié)構(gòu)特點,清楚地表情達意。正如韓愈所說的“句讀之不明,惑之不解?!笨梢姡盐蘸镁鋬?nèi)停頓,對順暢朗讀至關(guān)重要。
文言文的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句讀正確,而初中文言文最常見的是多音多義字和通假字。譬如,《出師表》中的“深追先帝遺詔”和“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中的“遺”,意思不同,讀音也不同。當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少量的古音字、生僻字。
讀懂文言文主要指通過朗讀能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容、思想及語言風格。朗讀的時候,讓學生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口發(fā)其聲,心通其情,意念其理,達到“讀”與“思”有機結(jié)合的美妙境界。
三、歸納比較,觸類旁通
初中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等實詞,往往使學生感到難以掌握。因此,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要注意積累、綜合、比較、歸類,才能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譬如,《馬說》中 “策之不以其道”的“道”,意思是“方法”;《桃花源記》一文中有“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道”是“說,講”的意思;《陳涉世家》中有“會天大雨,道不通”“伐無道,誅暴秦”這兩個“道”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道路”,后者是“道義”的意思。如此的歸類,使學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針對古今異義詞,我們可以把古今義加以對照、比較,識記、加深印象;至于通假字,則把本字和假借字對照,理解字義,結(jié)合課文句子加以識記,我在每學期的期末復習時引導學生進行一次通假字大盤點,從而加深學生記憶。
在學習文言文虛詞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就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幫助他們找出規(guī)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我們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坦言:“讓學生變得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蹦壳靶陆滩乃x的文言文經(jīng)典之作讓人回味無窮,為豐富學生的歷史積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好文本的精華,努力為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