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精神。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學習并主動進入教學活動中,才能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轉化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品質是實現學習方式變革,建構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的關鍵。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品質呢?語文課要還其本色,還兒童的生命以自由的精神,還個性以解放,充分展示生命的“原生態(tài)”,在語文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活力,張揚學生的個性。
關鍵詞:原生態(tài);自主合作;活力;靈性;生活語文
海捏曾經說過:“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課題,解決了它,就把人類再向前推進一步?!闭Z文教學創(chuàng)新也好,語文教學人文性也好,其核心,其實就是語文課該如何體現它的特質。談創(chuàng)新就是針對守舊,談人文就是針對“物化”。那么,什么是語文課的特質呢?在此,借用葉瀾教授的話來概括,就是“語文課堂教學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展現創(chuàng)造的靈性?!边@里的“活力”應指活躍之力,即課堂教學中由于師生互動而呈現的富有變化的蓬勃生機。而“靈性”應為心靈之性,即課堂內師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而產生智慧之光,進而使其靈性飛揚,充滿活力。這不正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為此,我們必須做鍥而不舍的追求。
一、修心養(yǎng)氣,錘煉心志,用自身的活力和靈性浸潤課堂
語文課的活力和靈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語文教師的活力和靈性使然。語文教材是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哲理美于一身的倉庫。從教學內容看,宇宙人生包羅萬象,詩文詞賦姹紫嫣紅,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審美價值。然而,這種美蘊含在字里行間。在小學階段,學生受年齡、學識、閱歷等限制,不易感受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審美體驗,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可聞、可視、可感。蘇霍姆林基也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蔽恼虏皇菬o情物,但是要達到師生之間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認同,產生心靈之弦的共鳴,教師必須先感動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只知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傳達”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反而使學生產生厭煩之感。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特定的情境,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將作品的藝術情思、藝術形象再現給學生時,師生之間就會實現認知與情感的自然融合。這時,無聲的鉛字就成了有聲有形,令人可聞可見的動情符號,這就需要教師修心志,養(yǎng)精氣,蓄靈性。
語文大家于漪的語文課之所以充滿活力和靈氣,洋溢著不凡的個性魅力,正是因為她心中始終裝著學生。“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把自己作為一塊煤,投入爐火,燃燒得通紅,率先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她的課才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持久的興趣。一位教師在教學《翠鳥》一課時,穿插了如下的句式訓練。
1.小魚是機靈的,但翠鳥比它( );
2.小魚雖然機靈,可是( );
3.小魚再機靈,也沒有( );
4.小魚盡管機靈,還是比不上( );
5.小魚雖然機靈,還是難以逃脫( );
一個相同的基本意思:“小魚機靈,但翠鳥更機靈?!眳s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體現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語言韻味。讓學生在這種靈氣與活力的不斷浸潤下去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去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我也曾聽過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一堂課,記不清當時上課的具體過程,只記得于老師在課桌間隨意地走動,與學生隨意地交流著的情景。他沒有對課文作繁瑣的分析,沒有一連串的緊張?zhí)釂枺踔翛]有什么精心設計的板書,但是孩子們都學得十分投入:想著、說著、畫著、寫著,甚至走動著,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試想:如果沒有教師的靈性和活力,哪有這種課堂教學的魅力與魔力!盡管我們的文化、學識、才能與于漪、于永正、周一貫……這樣的大家還相去甚遠,但自覺地以他們所營造的那種課堂教學氛圍為追求,不斷地提高思想文化素養(yǎng),不斷磨礪自己的教學藝術,我們的課堂也會逐步積淀出靈性,釋放出活力。
二、正視版本,更新觀念,給學生以思想展示的空間,張揚靈性的機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由地想,好奇地問,批判地讀。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遍喿x教學既要引導學生認真地讀書,多方面地吸收營養(yǎng),又要使其批判地讀書,敢于給教材“挑刺”,善于獨立思考,敢于發(fā)表獨立見解,不唯書是從,才算得上是活讀書。特級教師董建奮在執(zhí)教《布衣元帥》一課時,一位學生針對課文中的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上的徐向前頭戴銅盆帽,拿著手杖,身穿夾克,腳著皮鞋,很像個資本家,與課文中寫的怎么不一樣?”把黨和國家領導人說成像個資本家,使聽課的老師都愣住了。董老師卻沒有指責這位小朋友,而是正面加以引導:“你說得很有道理,我們是不是可以寫封信給編課本的叔叔阿姨,請他們換一幅和課文內容更一致的照片?”另一方面又讓大家思考:這照片上肯定是徐向前元帥,可我們不能只從某個時候的“一身穿著”去判別領導人是不是樸實無華?于是,大家在熱烈的討論中統(tǒng)一了思想: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參加會議或出訪,都應當穿著整齊,儀容文明,有時代性。從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元帥在出訪游覽時拍的。照片沒有錯,但選用在這里不一定妥當。案例中的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zhàn),不迷信書本權威,是多么難能可貴??!柏拉圖曾經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應該是學生終身受益的金鑰匙,是他們開始擁有人格力量的體現。語文教師要重新審視教參、教材,并充分信任學生,解開束縛,騰出空間,還學生以思想的自由、論辯的自由,唯其如此,學生的靈氣和活力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
三、開放課堂,廣汲養(yǎng)料,讓學生活力涌動、靈性常青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實踐性決定了語文必須是開放的?,F在的問題,是語文課堂的封閉性還沒有真正被打破。教學內容單一,教學空間狹小,除了課堂,很少引領學生涉足生活的大課堂;教學手段陳舊,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為主線,以學會為目的,不少教師雖有改革的愿望和行動,但因為習慣和應試,而步履艱難,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孤陋寡聞,泯滅靈性,活力枯竭。因此,我們必須在以下兩方面努力。
1.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在對話中學會對話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本C觀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無論“教育即生活”,還是“生活即教育”,都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命題,即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語文教育即生活,課堂教學靈性和活力的直接養(yǎng)料來自生活。
人的生活即語文生活,在所有人類活動中,語言最能表現人之為人的特點。人能自覺創(chuàng)造語言這個符號,而語文生活是指在一定時空構成的環(huán)境里,在特定的氛圍中,從人類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進行富有生活意蘊的讀寫活動。因此,人的生活就是語文生活。語文教育回歸生活,就是讓學生不是因為學習的需要而聽說讀寫,而是為了人的需要去聽說讀寫。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僅記住論述學習策略的小冊子中的條文,并不能改進他們的學習,只有當外來的指導被學生接受并改變了他的信息加工過程時,才能改進學習?!迸d趣總是和需要相聯系的,需要是興趣的核心,興趣是獲取伴隨成功而來的快樂的內驅力,有了生活的必需,語文教育只有回到生活才能成為生活的需要,學生因此而產生興趣并形成內部動機。
2.豐富課堂教學手段,促進師生互動
課堂沒有書聲是語文教育的悲哀,課堂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育的倒退。現代語文閱讀教學法以“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和重習慣”為原則,抓住“文貴自得”“讀中有悟”的特點,指導學生以讀為核心,創(chuàng)造性地把讀和述、畫、演、化、問、思、寫等方式聚合交叉,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語文教師既要博采名家之長,又要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把個體精神及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這樣,必定會令學生“遠其才智,領悟之源頓開,純熟之功彌深”,語文課堂教學必定會迸發(fā)出靈氣和活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靈芝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