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03-02
剛聽了一節(jié)公開課,在評課時我問了上課教師幾個問題:1.當導入新課時,你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是如何考慮的?2.當學生問了很多問題時,你從中了解了什么?3當學生提了問題后,你讓學生大聲自由地朗讀課文,這是因為你從學生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而采取的措施,還是你遵循了什么學習的規(guī)律而這樣要求學生的?4.如果你是從學生的提問題發(fā)現(xiàn)了什么,那請你談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是遵循了什么規(guī)律請告訴我們你遵循了什么規(guī)律。他無法很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甚至有說他也沒有想好。
這些平時司空見慣的課堂教學設計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很多老師也會說:“我們也是這么上的呀,我看到很多人也是這樣上的呀?!边@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我們進行的是我們自己經(jīng)驗的課堂教學,而不是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種現(xiàn)象呢?
從休謨那里可以看到我們設計的隨意性,而這種隨意性正是科學精神得不到關(guān)注的標志。
首先我們從18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后來的《人類理解論》中有關(guān)于“因果問題”的研究中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并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休謨認為這是一種“經(jīng)常連結(jié)”(constant conjunction)。當我們看到某件事物總是“造成”另一事物時,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一件事物總是與另一件事物“經(jīng)常連結(jié)”。并沒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確造成另一件事物,兩件事物在未來也不一定會一直“互相連結(jié)”?!拔覀冎韵嘈乓蚬P(guān)系并非因為因果關(guān)系是自然的本質(zhì),而是因為我們所養(yǎng)成的心理習慣和人性所造成的?!?/p>
我們再來看一下特級教師陳金才上的《泊船瓜洲》教學實錄:
課前談話:
1.師:認識我嗎?聽了剛才的介紹,我想考考大家聽話是否很認真。
2.學生回答:你是特級教師;你叫陳金才……
3.出示教師名片,閱讀兩分鐘,學生補充發(fā)言。
4.剛才同學們把聽到的信息告訴我了,看到的信息也傳遞給我了,能不能透過這些信息發(fā)現(xiàn)些什么?
5.學生回答:你有電腦;特級教師上課很厲害;你很謙虛,名片中名字寫得很大,校長、特級教師等字寫得很??;很有才華,名字中有個“才”字;喜歡白色和藍色。
6.教師總結(jié):看名片,就是一種閱讀。(板書:閱讀)你們剛才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讀懂了字面上的信息;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書:字面、字里)我們讀書,不但要讀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讀懂字里的意思。
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讀課題
3.交流: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4.教師提問:這節(jié)課該怎么學?要完成哪些任務?
5.學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詩人感情(師:也算理解);讀好(師:而且這個讀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詩句意思聯(lián)起來想(師:這是理解方法);讀懂;會用。(板書:讀好、理解)
……
我們來看這節(jié)課中表現(xiàn)出來的因果關(guān)系:因為陳金才老師對同學們都不熟悉所以就利用課前交流來摸清學生的情況;因為陳金才老師在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聽課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所以通過看名片教育學生如何讀書;因為通過讓學生看名片使學生明白了如何讀書所以進入了課文學習;因為揭示了題目所以引導學生了解題目相關(guān)信息;因為了解了課文題目相關(guān)信息學生有了更強的求知欲所以要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想學習的內(nèi)容……
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明顯的因果關(guān)系不斷交替的過程。這當然是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前面一步永遠為后面一步服務,整個的教學流程同樣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教育意義。
“剃刀定律”告訴我們?nèi)绾芜x擇。而科學地選擇是語文教學中一直模糊的概念。
中世紀英國哲學家奧卡姆威廉曾經(jīng)寫下一句被稱為奧卡姆剃刀的簡短格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庇幸环N常見的表述形式:當你有兩個處于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那么簡單的那個更好。
這位優(yōu)秀教師在開始課堂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許多方法來了解學生的學情,也完全有比“根據(jù)課文題目提問”更直接更簡單的方法。這就相當于“你有兩個處于競爭地位的理論”,只是在這兒還遠遠不止“兩個理論”。當我們選擇某一個方法時是否考慮到奧卡姆剃刀定律,而選擇最簡單的那一個?
其實在現(xiàn)實中,我們往往在考慮的不是奧卡姆剃刀定律,而是在思考:別人也是這樣做的;這樣做更加新奇;這樣做聽課的教師會感到我的特色;這樣做學生會感到與眾不同……
在薛法根的課中,我們總是能領(lǐng)略到他對奧卡姆剃發(fā)定律的理解。如他在《軍神》這一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在與學生課前談話后他問學生:神仙是什么呀?
生:在我心目中神仙的樣子很高大,很威武。
師:描述一下這個高大威武的形象。
生:我覺得神仙的胡子會很長很長,需要卷起來才不會拖到地
……
生:我認為神仙他長生不老。
師:死不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想做神仙。神仙和我們凡人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取名也是一個神,這個神很特別,是什么神呀。(板書:軍神)
(評析:這兒從“神”的形象到“軍神”的揭示,目標明確過程直接。沒有故弄玄虛,教師引導也干脆利落。)
生:軍神。
師:一起念一遍。
生:(齊聲)軍神。
師:大聲地,齊聲念。
生:(一齊高聲地)軍神。
師:課文中這個軍神,叫什么名字?
生:課文中的軍神叫劉伯承。
師:你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這個名字的印象特別深。
(評析: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了解清楚,直接點明“已經(jīng)預習”引出人物)
生:軍神是劉伯承。
師:對,他的名字叫劉伯承(板書:劉伯承),念一下這個名字。
生:(齊高聲)劉伯承。
師:劉伯承和你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板書:凡人),他是人有血有肉,他不會長生不老,那他怎么會成為軍神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讀這遍課文,先請小朋友認認真真的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你劃下來,好嗎?好,看看誰讀得認真,誰聲音響亮,開始。
(評析:教師概括出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沖突“作為人怎么會成為軍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過程表述清楚沒有一點拖泥帶水。)
薛老師直接從“神”談起讓學生對“神”有一個初步的印象,這一設計是為理解“軍神”這個詞服務。然后揭題,提出為什么劉伯承會成為“軍神”這個問題,直入主題。最后請一個學生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過程干脆利落,沒有一點拐彎抹角。在形式上、結(jié)構(gòu)上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簡潔明了。他也完全可以讓學生讀了課文題目之后進行質(zhì)疑,當然他沒有這么做。原因就在于這兩種方法他使用的這一種更直接、目標更明確。很多人聽了薛老師的課都會有一個相同的感覺,就是結(jié)構(gòu)簡單、環(huán)節(jié)樸實、語言精練??墒钦l又明白他是真正做到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薛老師作為一個特級教師,在眾多的方法方式內(nèi)仍然選擇一條直捷的樸實之路,不正是他內(nèi)心深處有一條奧卡姆的剃刀定律嗎?
總之,無論是休謨對因果關(guān)系的闡述,還是奧卡姆剃刀理論,它們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僅僅只有人文精神的活動它同樣也缺少不了科學精神。缺少的科學精神的語文課堂教學只能是一個供人欣賞的花瓶。而當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已經(jīng)錯誤的時候,我們還怎么能去奢望獲得什么好的結(jié)果呢?就如亞里士多德說的:“最初偏離真理毫厘,到頭來就會謬之千里?!弊鳛橐粋€教育工作者來說科學精神就顯得猶為重要了。
參考文獻:
[1]方舟子: 《什么是科學精神》 出版社《中國青年報》
[2]休謨: 《人類理解研究》
[3]奧卡姆: 《奧卡姆剃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