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算法多樣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是當今數學教學中提倡的一個理念。它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不是把學生訓練成為單純解題的工具,而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在實際教學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出現(xiàn)許多解題的方法。那么,是否方法越多越好呢?方法的多樣化又會給學生帶來什么問題呢?例如一年級“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教學課的一個片段:
師:(出示:27+6= )做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請大家擺一擺學具。
(班中每個學生立即動手擺學具,學生表現(xiàn)出認真、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們要比一比誰的發(fā)言最多,誰先來?
生1:把27分成20和7,先將7和6相加,等于13,再將20+13=33。(數位對齊的方法。)
生2:把6分成3和3,27+3=30,30+3=33,所以27+6=33。(拆數湊整十數的方法。)
師:能說說“把6分成3和3”的原因嗎?
生2:因為27+3=30,要把27拆成30,所以這樣拆。
師:說得真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我是用擺小圓片的方法的(邊說邊演示)。先擺出27,再在個位上6個小圓片。所以等于33。
生4:(一生著急地說)不對,應該這樣擺……(將個位上的十個小圓片拿走,在十位上放一個小圓片。)
師:(故意疑惑)為什么個位上的十個小圓片可以換十位上個?
生4:因為個位上放10個表示10,十位上放1個也表示10。
師:真是個聰明的孩子!10個1就是1個10。所以個位滿10向十位進1。說得真不錯!還有嗎?(學生爭先恐后,紛紛舉手。)
生5:我把27往后數6就是33。
生6:我是用數射線做的。先在數射線上找到27,再往后跳六格到33。
生7:我在計數器上做的。邊說邊演示:在計數器上先撥27,再在個位上撥6個,個位上滿10個換十位上的一個。所以等于33。
生8:我用列豎式。
……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當高,想出了8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課堂中學生的表現(xiàn)讓教師感到高興,因為學生的思維是那么活躍,解決這道題會出現(xiàn)那么多種方法,這可能是連教師也沒有預料到的。
我想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可能和教師所采取的評價方式有關。這種評價方法是一種創(chuàng)新,我也曾在自己的課堂中使用過。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的使學生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但是,我認為這種方法也不宜多用,經常用學生就會缺乏新鮮感,他們可能會因為在課堂上擺放標記而分散注意力。因此,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用,但不能經常用,要適當地用,要注意“度”的把握。
如果深層次地來看這個片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呈現(xiàn)方法的次序。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思維很活躍。但是,方法的呈現(xiàn)比較凌亂。按照學理,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一般是從擺學具解決問題到用心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但是這堂課的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生1~生9的回答,是先用心算等抽象方法,再用擺學具等具體的方法。
學生的回答為什么會從抽象到具體呢?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通常習慣先叫好的學生再叫一般學生,這樣就造成了發(fā)言的質量一次比一次下降;其次,也可能是在學生交流方法時,教師隨機點名,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的學習情況又不太了解,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在課上就出現(xiàn)了老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局面。
當學生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利用學生自我學習時間,走下去巡視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學生出現(xiàn)的做法和答案做到心中有數,在隨后組織全班交流中,有意識地把發(fā)言的機會先讓給動手操作學具的學生,讓他們參與討論交流;然后請不用學具的學生交流,盡可能做到計算方法的呈現(xiàn)按由具體到抽象的序列進行,發(fā)揮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組織者的作用。
2.學生都在擺學具。從上例的開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前幾位學生對于“27+6”這道題的解答都沒有借助學具,但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達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擺學具,這是什么原因呢?聯(lián)系片斷中教師所說的話,“請大家擺一擺學具”,就不難理解了。學生聽到教師“一刀切”的指令就執(zhí)行指令,開始動手操作。而那些無須通過操作學具就能解答算式的學生,也必須服從“命令”擺起學具。其實,這部分學生更多的是滿足他們“玩”的需要。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指令應有針對性,不能因為要照顧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犧牲好學生的發(fā)展。
我在自己教學中試著改變中存在的問題。當出示“27+6=”后,對學生提出彈性化的要求:“每個人都自己做一做。會的可以直接算,不會的可以借助學具來幫忙。”果然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開始動手操作學具了;另一部分學生已經開始在說計算過程了。
學生方法多了以后怎么辦?我想,首先要掌握基本方法,同時還要學習新方法,在沒有清晰的新方法前,可以借用老方法來解決新問題。還拿上述課例來說,第一位學生是數位對齊(列豎式),這是加減法運算中基本和一般的方法。對于所有的進位、不進位、退位、不退位加減法我們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解決,因此我們要讓所有學生掌握這種的方法。這樣,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計算的正確率就有了保障。
總之,我們希望有多種解題方法。但單有方法多是不夠的。教師的重要任務是要善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水平,要教會學生針對不同的題目選擇不同的方法,教師要提供學生“解”不同形態(tài)“題”的機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先觀察題目的特點再選擇方法計算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通過判斷對方法作出理性選擇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