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策劃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整個學習活動有序開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課堂是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有效融合的載體,是教與學雙邊互動的主陣地。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整合教師、學生、課堂這三個要素的內在特性,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貫穿在有效教學活動,實現教與學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要素;教學效能
當前,隨著新課程標準在高中數學學科的深入實施,有效性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方式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廣泛而又深入的應用。教育學認為,有效性教學,就是實現教學效能的“最大化”,使教師與學生的特性得到有效發(fā)揮,實現學生在教師教學活動中,學習能力和學習效能的提升和進步。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策劃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整個學習活動有序開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課堂是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有效融合的載體,是教與學雙邊互動的主陣地,三者之間構成了有效課堂教學的三要素。因此,有效性教學的目標宗旨就是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課堂教學效能的提高。
一、緊扣教學目標要義,創(chuàng)設多樣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體能動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是教師教學效能展示的重要載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開展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式,都是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的。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同時,學生主體特性的有效激發(fā),能夠有效對提升課堂教學效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利用數學學科特點及豐富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具有豐富多樣,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觸發(fā)”學生情感潛能,增強學生能動意識,為有效教學提供“思想動力”。
如在教學“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知識點內容時,由于該節(jié)課內容是本章節(ji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較多,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難點比較豐富,學生學習時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針對這一實際,教師對現有教材進行加工、改造,設計出“學生購買文具”、“商店銷售商品”教學情境,同時,借助于多媒體資源,將該節(jié)知識點通過多媒體畫面進行生動直觀的展示。這樣,學生學習的主體特性得到的激發(fā),并為學生探究提供了知識儲備,有效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二、遵循能力發(fā)展原則,注重學習技能培養(yǎng),發(fā)揮教師教學主導性
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是教學活動的開展的重要目標和歸宿,也是教師知識教學的重要目的。常言道,“教是為了不教”??梢?,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有效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引導和調節(jié)作用。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技能過程中,一方面要提供學生主體特性展現的時機,另一方面要發(fā)揮教師自身主導作用,在學生探究、分析、解答問題過程中,做好探究過程的引導工作,做好疑難問題的指點工作,使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指導下,能力、素養(yǎng)實現雙提升。
問題:已知△ABC頂點的坐標分別為A(3,4)B(0,0)C(c,0)。(1)若c=5,求sinA的值;(2)若∠A是鈍角,求c的取值范圍。
這是關于“平面向量”知識內容的一道數學問題案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學生主探,教師輔導”的形式,將問題探究解答的時機交給學生,自己做好指點工作。在學生探究初期,向學生提出“該問題內容中有哪些條件關系?”“解答該問題應抓住哪一關鍵處?”“解答是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等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分析問題活動,最后,在學生解答問題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總結得出該類型問題案例的解題思路,從而使教師主體特性和學生主體特性有效融合。
三、樹立整體全面思想,延伸課堂教學觸角,彰顯課堂教學延續(xù)性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重視課堂時間的教學,傾注大量的精力,認真進行知識內涵、解題技能的教學,而忽視課堂以外的教學輔導,做“甩手掌柜”,致使教學效能出現“45小于0”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師未能采用全局性、整體性和發(fā)展性的教學觀念,未能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進行有效銜接,導致“前松后緊”現象的出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采用發(fā)展、運動的眼光,將課外輔導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設置包含課堂教學內容的課外實踐問題,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獲得能力素養(yǎng)的持續(xù)鍛煉,促進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立體幾何”章節(jié)復習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復習“立體幾何問題解答”內容知識以及解題方法基礎上,根據學生在訓練反饋時的學習實際,向學生布置“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
90°,BC=AC=2,AA1=4,D為棱CC1上的一動點,M、N分別為△ABD、△A1B1D的重心。(Ⅰ)求證:MN⊥BC;(Ⅱ)若點C在△ABD上的射影正好為M,試判斷點C1在△A1B1D的射影是否為N?并說明理由?!眴栴},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根據所學知識、所講內容、所授技能,開展課外問題解答活動,同時,教師在下節(jié)課進行及時的講解。這樣,學生在解答課外問題教學中,知識內容得到了有效鞏固,技能得到了有效鍛煉,達到了“能力培養(yǎng)”的功效。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教學要素特性,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開展有效教學,使教師、學生、課堂等三要素在有效教學中,特性得到彰顯,效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