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既是新教材的特點,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建設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如何開展師生互動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 師生互動 心得體會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產生共振,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它提倡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有利于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它注重探究學習,激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它講究過程與方法,不僅使學生愛學,更有利于學生會學,這必然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談談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課堂討論師生互動
葉圣陶說:“上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討論?!苯處煱颜J識中的矛盾和困難交給學生,讓他們去嘗試解決,這就是把學生擺于學習和認識的主體地位。教師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遇到的疑難進行歸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而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各抒己見,共同研究,逐步得出正確答案,形成正確認識。比如九年級《責任》這一單元中講到“三個和尚沒水喝”時,我們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兩個小組討論,一組討論“沒水喝”的原因,另一組討論怎樣做使他們有喝不完的水?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起來了。大家不僅找出了許多原因,同時貢獻了許多有喝不完的水的良方。當然課堂討論的形式具有多樣性:既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討論,生生互動;也有師生共同參與,師生互動。
二、情景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
生動直觀、形象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動機,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要說。
問題情景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背景來創(chuàng)設,應結合社會熱點,選擇學生熟悉的一些事件,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和參與性。思想品德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用活動創(chuàng)設情景。這種方式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度高。如講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學生對“新農村”的概念模糊,而我利用周末的活動組織學生到就近的新農村去感受、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學生提出許多問題與我交流,與同學交流。學生的參與熱情極高,真正達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第二,用“藝術作品”創(chuàng)設情景。如音樂、漫畫、視頻等形式,能夠烘托課題,富有感染力。第三,用“文字材料、圖表數(shù)據(jù)、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等進入理性思考。不過就每節(jié)課而言,每一章節(jié)內容而言,教學情景不能過多過雜,只要能圍繞課堂教學的主題有效地展開就行了。
三、巧設問題師生互動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一般來說,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內容選擇上,一是在重難點處設疑,便于突破重點;二是在教材的銜接處設疑,以引起學生對容易忽視的問題的重視。
(二)在問題類型上,要著重考慮:一是探索性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怎樣才能建設成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二是爭議性問題,以鼓勵學生開展討論或辯論。如興趣廣泛是好事還是壞事?三是能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以給學生提供廣泛的思維空間:如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壞人跟蹤你打算怎么辦?四是要盡量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些具有層次性、邏輯性的問題,以使互動活動有序的開展,又注重了內容的整體性。如初一《思想品德》上冊“創(chuàng)建新集體”這一框題,就可以把問題設計成:我們這個班集體有哪些突出的優(yōu)點?我們這個班集體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你心目中最喜歡的班集體是什么樣的?我能為創(chuàng)建這樣的優(yōu)秀集體做點什么?
(三)在提問主題上,要注意讓學生提出問題,使教學的針對性更強,達到生生互動。如進入中學后你在學習上有什么新的方法?廣泛聽取學生意見,然后歸類,最后組織其他同學來談:哪種學習方法最適合你?或你認為這些方法中哪種更簡便易操作?通過同學之間的現(xiàn)身比對和交流,以更有效地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四)設疑提問。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自尊心強。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到學生的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不要故意用偏、難、怪的提問讓他們感到難堪。優(yōu)化課堂提問,首先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他們興趣的熱點構成提問序列,力求提問過程新穎別致,使學生喜聞樂答,讓學生猶如迎春風、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學習的內驅,激起學生探究的愿望,產生一種學習需要,形成學習的內驅力,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成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如在講到《責任》時,老師可以先用故事導入: 19世紀末,有一個調皮的孩子,他偷偷地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兔子裝到桶里放到學校的火爐里烘烤,弄得臭氣熏天。9歲那年,他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對繼母說:“親愛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壞的孩子,他讓我頭痛死了,說不定明天早晨就向你扔石頭,或做別的什么事,讓你防不勝防?!崩^母好奇的走近這個孩子,當她對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她……接下去要求學生對故事設想一個結尾。問題形式是:請你當編劇,請同學們?yōu)檫@個故事設計幾種可能的結果。這樣的問題既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又是一個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樂于參與的問題。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想象的豐富多彩,課堂成了學生馳騁想象、思想交流與分享的大舞臺。學生通過想象豐富了故事內容,激活了人物,感覺自己真正進入到故事情景中。因此,這個有趣的問題一出來,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一下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了學生個性化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生成并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
四、總結評價師生互動
對不同學生的發(fā)言,教師在總結評價中,應做到“三要”:一要觀點鮮明。對學生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教師不要模糊,應給他們一個明確的交代。二要鼓勵。特別是對發(fā)言談得不好的同學,教師不能輕視,還應找出優(yōu)點,給予充分肯定。就是被抽到的學生無言以對,教師也不要譏諷、挖苦,應給他一個臺階下。三要升華。對有的事件,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應讓學生明白重要的道理,或通過這件事,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體驗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