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不成熟的行為。本文從教師對課堂的把握、課堂教學評價、多媒體的運用、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科綜合等方面對音樂課存在的幾個誤區(qū)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誤區(qū) 合作學習 評價 學科綜合 師生關系 興趣 知識技能
誤區(qū)一:課堂把握欠“火候”
1. 師生關系沒有“度”
音樂課程倡導和諧、民主和平等的師生觀。某些教師將這種新的師生觀理解成想盡辦法討好學生。于是嚴格成了教師懼而不談的字眼,教師賜予了學生無上的權力,和學生拉家常講笑話,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久而久之教師在學生心中毫無威信可言。試想在這樣缺乏組織紀律的課堂,學生能自覺地接受美妙音樂的熏陶嗎?
2. 基礎知識太過“淺”
教學大綱要求淡化音樂技能訓練。有的老師就把“知識技能”當做高壓線,碰到識譜、節(jié)奏、聽覺練習,刻意避讓。仿佛碰一碰就是違背了教學大綱的理念。其實這樣做是忽視了音樂基礎知識的工具性。強調(diào)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同時舍棄知識與能力,實質(zhì)上也是對教學大綱理念認識的偏離。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除了感性層面上的體驗感知,更深層的是要靠對音樂作品節(jié)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的把握理解中,感受和發(fā)現(xiàn)音樂的美。
誤區(qū)二:合作學習走形式
教學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合作學習”成了流行和時髦。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師都盲目的要求合作學習。
經(jīng)常在聽課時看到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討論,前兩排學生很快回頭,四人一組,滿教室吵鬧。表面看是一片熱鬧景象,但實際上,小組內(nèi)沒有明確的分工,各個學生參與不均衡、不深入。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和過程,或者探究不深入,淺嘗輒止。小組間缺乏競爭。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更產(chǎn)生不了合作的學習效果。充其量是個低效的小組學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誤區(qū)三:教學評價無意義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而在課堂中,老師的評價卻有著這樣的問題:
1.言不由衷,濫用鼓勵
雖然新課程提倡對學生要賞識、激勵、寬容,堅持正面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但絕不是否認必要的批評和懲戒。許多教師都非常忌諱批評學生,更不要說去懲戒學生了,害怕一不留心會因批評或懲戒惹出麻煩來。于是,“你太聰明了”“你太棒了”“你真?zhèn)ゴ蟆边@樣的評價在課堂中不絕于耳。只要回答了問題,都能從老師那里得到“隆重”的夸獎。有的被表揚的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這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可實際上這種嘩眾取寵而又籠統(tǒng)的鼓勵缺乏深層次指導,缺乏教育意義,毫無價值可言。學生在聽膩了的褒揚中,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失去了對課堂應有的激情和喜悅。課堂帶給學生的只能是麻木和迷茫,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內(nèi)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批判思維能力。
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對學生夸獎有“度”,適時的給予表揚能激勵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自信心。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要實事求是,巧妙引導,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的評價要客觀真心,真誠激勵,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2. 評價語言簡單空洞
許多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永遠只有“唱得真棒”“你真行”“掌聲送給你”。這種評價語言單調(diào)空洞,充其量也就是為了追求課堂氛圍而用的一種并不高明的“作秀”。這樣的評價過于籠統(tǒng),缺乏針對性。
教師的評價也不僅限于語言。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眼神、一下?lián)崦?、一片掌聲,都能使被評價個體獲得更多的心理滿足。"
誤區(qū)四:媒體手段顯“尷尬”
電教多媒體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賞心悅目的學習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促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率。我們需要多媒體,因此許多老師在多媒體上大做文章。走進使用多媒體的誤區(qū):
1. 太依賴,師生成傀儡
聽課中,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老師一整節(jié)課都用花花綠綠、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歌譜、鋼琴伴奏、范唱,甚至連教師的提問和掌聲都事先錄好了放進電腦,電腦代替了一切教具。教師只要點點鼠標,將自己的主導權交給了電腦,自己隱身成了幕后操縱者。完全失去在課堂中與學生交流交心的機會,失去在課堂中應有的主導地位和人格影響。甚至課件一出錯就手足無措,完全成了課件的傀儡。學生的一切活動也跟著課件按部就班,即使學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還是得回到教師事先設定的程序上,沒有靈活機動性,嚴重的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和個性的張揚。
2. 太花哨,學生乏探究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有的課件花里胡哨,學生的注意力被與教學無關的聲像所吸引,不去體驗不去感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理性思考。課件代替學生的親自操作和感悟,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探究。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動人。機械的電聲樂怎能與人聲相比,肖邦的鋼琴實況哪里有教師的現(xiàn)場彈奏效果好?這種教師模范作用以及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是任何現(xiàn)代化手段都無法替代的。教學多媒體僅是我們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是為了幫助教師使教學工作更輕松,而不是更繁瑣、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當做一個目的。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2]劉靚. 音樂教學三問——對音樂課程改革的幾點反思. 中小學音樂教育,157:4.
[3]李愛云. 掀起你的蓋頭來——對當前音樂本位的認識及其再思考. 中小學音樂教育,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