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學這門學科歷史悠久,是個龐大的科學體系,它在文學、藝術、音樂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美學對于藝術鑒賞和表演創(chuàng)造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在聲樂教學中,我們更離不開美學知識。本文淺談美學與聲樂的關系,以期對聲樂學習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聲樂 音色 審美 表演
聲樂藝術與社會科學、美學和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已形成多學科的相互滲透、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的局面。正如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言:“藝術同科學在山腳分開,而在山頂會合?!?/p>
一、聲樂與美學
聲樂表演藝術與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都受影響于一定的審美意識,講究美學原理,有其固有的審美標準,按照標準去衡量、判斷某個作品的美或不美。 如果一個歌唱者,只注重技巧,而缺乏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借鑒,沒有生活體驗、沒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那么,在他的演唱中將永遠缺少某種 “感覺”,他只能是像工匠技術的傳承,而不可能表現(xiàn)出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許多歌唱家都在追求完美的演唱風格,力求把最美好的表演獻給觀眾。我們從歌唱家李谷一老師身上可以看到她的演唱與美學的完美結合,也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李老師對美的不同追求。李谷一老師的演唱藝術源于中華民族的沃土,以濃郁的民族色彩繪制民族精神。十幾年的花鼓戲生涯以及較為深厚的舞蹈功底,再加上她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這從她早期的湖南花鼓戲到后來的《難忘今宵》,使我們體會到她本人從美學的角度對演唱風格和情感表達的不斷追求。
聲樂藝術是與時俱進的,是不斷變化的。審美意識直接影響著歌者藝術道路的走向,一個懂得美學知識和具有審美意識的歌者,可以為他的演唱和表演錦上添花,帶給觀眾的永遠是美的享受。
二、聲樂表演與審美意識
許多聲樂表演藝術家的成功經(jīng)驗表明,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相當重要。它不僅表明演唱者對音樂作品有著獨到的見解,同時還能利用自身的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演唱形式,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風格源于個性,置于知識最深厚的根基之中,它是一個藝術家成功的主要標志,當然,獨特演唱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聲樂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與真誠性是美學原理的最好體現(xiàn),如能將二者恰到好處地平衡、完美地結合,這將是藝術家的個性與人格的體現(xiàn)。音樂家劉德海曾說:“每位音樂家在奏樂前皆須從三個方面進行構思——用什么樣情感去宣揚什么樣理念;用什么樣音響去抒發(fā)什么樣情感;用什么樣技法制造什么樣音響?!?演唱者在對某一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要投入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才能,仔細地研究前人的成就,吸取其精華,而不受前人之束縛,尋找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視角,挖掘再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并結合自身的條件、專業(yè)特長以及獨特的審美感受,充分地體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
在很多情況下,聽眾更希望聽到演唱者富有個性的表演,他們渴望聽到演唱者最有質感的、美妙的聲音,以及對作品獨到的演繹。演唱者如果不去追求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千篇一律,就不會有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充其量只是個匠人。
創(chuàng)新和真誠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一切好的表演都是美的。因為美,所以被人們所接受;因為美,才有藝術的感染力。對于一部聲樂作品,演唱者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嫻熟的歌唱技巧來演繹,用審美意識不斷地去推敲,才會保持原作品的藝術價值。只有對藝術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才能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美感的產(chǎn)生,從而使音樂作品獲得新的生命力。
三、追求美的音色
每一部聲樂作品都是反映時代特點,在審美的驅動下應運而生的,是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著相同的美感。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每個時期藝術家對于聲音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歌唱藝術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的歌唱家在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對美的聲音有新的要求、新的想法,他們也在不斷地完善自己,使其藝術之樹常青。如今,我們追求的是科學的、有穿透力的、開闊的、美好的聲音,是把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形成具有獨特演唱風格的歌唱形式。
歌唱家彭麗媛、宋祖英是現(xiàn)代民歌的代表,她們使民歌有了質的飛躍,無論聲音上,還是表演上,都把人們帶到了更美的境界。從于淑珍、李谷一到彭麗媛、宋祖英,這些歌唱家演唱風格的轉變及聲音的不斷完善,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的發(fā)展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它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歷史角度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背景影響著我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軌跡和進程;從文化發(fā)展角度講,美學知識和聲樂藝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歌唱者自身來說,歌唱者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意識以及其生活閱歷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影響著他們歌唱道路的發(fā)展。我們只有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審美意識,努力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才能在藝術的殿堂里踏歌起舞,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范曉峰.音樂美學導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英)約翰·洛克著,楊漢麟譯.教育漫話[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羅小平.音樂美的尋覓[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