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美 林玉坤 鐘葉彬 王政
(中山大學臨床技能中心 廣州 510062)
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
周金美 林玉坤 鐘葉彬 王政
(中山大學臨床技能中心 廣州 510062)
電子標準化病人包括心肺聽觸診仿真模型、腹部觸診仿真模型以及配套的心肺腹聽診和觸診的教學與考核軟件,同時還結合了心電圖等多媒體教學素材,搭建了診斷學教學所需要的平臺。利用電子標準化病人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優(yōu)勢,將枯燥難懂的知識點轉換為形象系統(tǒng)的圖文并茂的內容,同時結合系統(tǒng)自帶的全面的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客觀全面的教學平臺,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電子標準化病人 診斷學教學 模擬教學
電子標準化病人是由巨成公司設計并制造的高仿真診斷學教學系統(tǒng),包括心肺聽觸診仿真模型、腹部觸診仿真模型以及配套的心肺腹聽診和觸診的教學與考核軟件,模型人具有呼吸、可觸摸心跳、動脈搏動等基本生命體征,可真實模擬異常肝脾的各種病理變化,能夠對學生的操作診斷過程做出相應的反應。通過系統(tǒng)軟件平臺,可以監(jiān)測和選擇教學需要的內容,可以顯示模擬患者的心電圖的變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交互式情景教學和實踐的機會[1]。中山大學臨床技能中心2007年底引進了最新的電子標準化病人5000型,并系統(tǒng)應用于診斷學的實踐課程教學,現(xiàn)將我們的應用體會總結如下。
中山大學2007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學生63名,已完成相關基礎課程和診斷學的理論課程學習。
63名學生3人一組進行模擬練習,學生輪流在電子標準化病人上進行實踐操作。以急性膽囊炎病人為教學病例,專業(yè)教師提供急性膽囊炎病人的臨床教學案例,事先設定好腹部出診模擬人的模擬病例和場景,設定模型人的陽性體征等。每組學生在訓練時均分工合作,1名學生負責病情,報告患者的病例病情變化和前期的治療情況,1名學生負責查體操作,1名同學協(xié)助扮演病人回答問題,整個過程主要分為“病情判斷—查體檢查—分析處理”三個階段。每一組學生輪流進行操作,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和臨床診斷技巧要點、原則的掌握,并在模擬訓練中體會愛患人文精神,如學生操作過程中對病人的隱私的保護,查體操作的知會和溝通。模擬實踐訓練結束后,專業(yè)教師對學生普遍遇到的模擬操作過程進行點評,歸納總結急性膽囊炎病人的診斷要點,指出每組診斷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當之處。
為評價電子標準化病人的模擬教學效果,課程模擬實踐時發(fā)放電子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效果調查問卷表,學生自愿填寫并交回。調查問題包括:(1)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效果是否比傳統(tǒng)教學好?(2)是否提高診斷學技能?(3)是否提高學習的興趣并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4)是否強化愛患人文關懷意識?(5)是否鍛煉了初步臨床思維能力?(6)對模型體現(xiàn)的病例陽性體癥是否滿意?同時,征求學生對開展電子標準化病人進行診斷學模擬教學改進有無具體的建議。
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3份,收回61份,回收率96.8%。結果顯示:93.4%的學生認可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進行診斷技能訓練的教學模式,96.7%的學生認為可提高自身的診斷學技能,93.4%的學生認為可提高學習的興趣并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86.9%的學生認為可強化愛患人文關懷意識,93.5%的學生認為可鍛煉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70.5%對模型體現(xiàn)的病例陽性體癥滿意或較為滿意。96.7%(59/61)的學生認為模擬人教學應該應用小組式教學(2~3人為宜)。部分學生建議應延長模擬實踐時間、增加電子標準化病人課外開放的機會、系統(tǒng)訓練前應進行醫(yī)院病例內容和要點等知識點的介紹等(表1)。
表1 2007級臨床五年制學生對電子標準化病人教學效果評價[例(%)]
診斷學是基礎醫(yī)學向臨床醫(yī)學過渡的橋梁學科,是培養(yǎng)醫(yī)學生臨床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診斷學技能的培養(yǎng)是醫(yī)學院校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它又是教學中最大難點之一。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診斷學技能的培養(yǎng)主要由學生互相查體結合病房見習來完成,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優(yōu)點,但也有明顯不足,尤其是在異常體征檢查的教學上,則無法通過傳統(tǒng)方法可以得到訓練和解決。
同時,隨著《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等相關法律的出臺,患者法律意識和自我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醫(yī)學生的床旁實踐遇到了很大挑戰(zhàn),診斷學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更受到醫(yī)院實際情況的諸多限制。因此,利用電子標準化病人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優(yōu)勢,將枯燥難懂的知識點轉換為形象系統(tǒng)的圖文并茂的內容,同時結合系統(tǒng)自帶的全面的評價體系進行診斷學技能教學與訓練模式很有必要[1~2]。
近年來,隨著教育投入的進一步加大,電子標準化病人相繼被引入診斷學教學當中[3]。電子標準化病人通過在外形仿真,結合軟件教學系統(tǒng)去模擬真人身上的各種陽性體征,對“醫(yī)生”進行的診斷檢查操作,模型系統(tǒng)可做出相應的體征反應,加之配套模擬心電圖等診斷素材庫的使用,可進行臨床查體的全面模擬,創(chuàng)造出一種交互式的教學情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床邊教學的不足。同時,結合病人系統(tǒng)提供的陽性體征,讓學生可以反復進行對比練習,從而在不增加真實患者痛苦和危險的前提下,在學生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分析診斷等全過程中,訓練正確規(guī)范的臨床操作技能。利用電子標準化病人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優(yōu)勢,將診斷學教學跟模擬技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逐漸為國內醫(yī)學教學中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4~5]。
我們自2007年底引進5000型電子標準化病人,結合每年診斷學的教學時數,分區(qū)分時段開放診斷學技能訓練室,同時在實驗室內安裝了自動感應式攝像頭和液晶顯示屏,進行實時監(jiān)控錄像,為全面開展診斷學技能的模擬培訓提供了保證。我們通過2個實驗室的分組模擬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90%以上的的學生認可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進行全面的診斷學技能學習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并認為可提高自身的綜合診治技能、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強化學生在診療過程中的愛患意識,將模擬教育融入到臨床技能的培養(yǎng)方式,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各科技能教學和考核中推廣應用。
當然,電子標準化病人系統(tǒng)應用于診斷學教學還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盡快培養(yǎng)和建立一支能實施電子標準化病人進行模擬教學的教師隊伍,跟隨疾病譜的改變設計編輯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陽性體征是提高電子標準化病人應用于診斷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6]。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僅70.5%的學生對電子標準化病人系統(tǒng)包含的陽性體征滿意或較為滿意,如何建立更為逼真的診斷學教學素材庫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2~3人左右的一組的小組式教學可使每一位學生能參與實際操作,應該在今后的診斷學教學課程安排中采用。
我們相信,隨著醫(yī)學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將電子標準化病人用于臨床技能的模擬教學會更廣泛深入的應用于醫(yī)學教學全過程,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1]武興權,張欽,趙向林,等.構建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新模式-多媒體技術與電子標準化病人相結合的教學[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3,17(2):76~79.
[2]李乃娥,曹景花,李振鋒.多媒體技術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6(6):71~77.
[3]薛凌宇,周麗,于克波,等.診斷學綜合考核體系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6,14(1):58~65.
[4]謝彥鵬,王衛(wèi)東,肖光文.電子標準化病人教學與提高診斷學教學質量[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8,15(3):23~24.
[5]袁杰,趙德超.心臟檢查仿真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11):82~83.
[6]謝志明,武艷梅,劉琳,等.標準化病人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09,7(3):26~28.
R-4
A
1672-5654(2012)01(b)-0091-02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