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加大口語交際環(huán)節(jié)”,讓全體學生通過訓練“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多種交際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富有個性地參與口語交際的全過程,努力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口語交際;激趣;想象;想象; 激趣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一、激趣,體驗成功法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處于朦朧階段,其學習活動常受直接興趣所支配,興趣因素往往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痹诮虒W實踐中,我們要順應學生的好奇心理,選擇學生喜愛聽而又沒有聽過的小故事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對話等新穎、富有情趣、通俗易懂的交際內容,以及采用“繞口令”、“送通知”、“打電話”等多樣化的交際形式。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學生能無拘無束自主交際的氛圍,允許學生在不能用言語表達時輔之以手勢和表情等肢體語言,使學生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得到“想說”的滿足。如“學打電話”,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電話代替書信時代的到來,要培養(yǎng)學生拿起電話,不但要聽,而且要領會,把握對方講話意圖,而且要迅速作出反應、判斷、交涉,此種活動多進行,對學生大有好處。
針對學生好勝的心理,設計一些朗誦、演講(講四季等)比賽。表情有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之類的競賽(這種方法是通過學生能否將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從而考查其聽、說能力的方法。側重于考查學生的聽記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如:復述一段話,一個故事等,并引導學生從敘述是否具體,語句是否正確,表情體勢是否自然、大方,音量速度是否響亮、適中等方面去合理評價)讓學生在課內學得生動活潑,課外練得積極主動,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在組織開展交際活動時,要從口語交際的多樣性和實用性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除課本上安排的幾次口語交際內容外,還得適當補充一些形式靈活的內容。如:“家訪”、“小記者”、“如果我當值日班長”、“猜猜她(他)是誰”、“椅子壞了之后”和“做手抄報的經過”等活動形式,學生興趣很濃。
二、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法
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想象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想象力,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在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開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如“未來的教室”這一內容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各自繪制了不同特色的教室,充盈著創(chuàng)新精神。“未來教室圖紙”繪制出來后,不但人人說,還要人人評,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此種交際活動,一是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二是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小就樹立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靠形象認識世界的。兒童在感受形象時,觀察的對象和詞語之間就會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就會產生“視覺經驗的詞語化”,即詞和形象溝通起來。我們可以借鑒課文插圖方法,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運用想象,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配上圖畫。如此一來,交際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就像課本上的看圖學文一般,圖文并茂,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最初的教學充滿了形象、色彩,就能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教師就能使自己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所以,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要針對兒童心理特點,采用圖片、實物或場景等,把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和諧的色彩,同時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讓他們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思考……總之,“盡量運用不止一種感官進行學習,盡量勾勒你學習內容的場景,盡量通過其他感官牢記信息。”采用多感官結合法,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活動,形成感官溝通的效果,使教學形象生動,學生感知鮮明,印象深刻,易于交際,而且還可以面向各個層次不同性格的學生,讓其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三、創(chuàng)境,運用語言法
任何運用語言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語言運用要在情景中學習、培養(yǎng)。沒有情景的口語交際活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提高學生的理解知識的能力,更不利于使學生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因此,結合教學目的,如何把學到的語言自然體現(xiàn)到某一情景活動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運用語言,發(fā)展語言,這種語言情景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又因為學生通常喜歡談論自己的所見所聞,所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蘇教版語文第三冊“買文具”要求學生能正確表達自己購買文具的愿望,買文具時,能與售貨員正確對話,以達到自己的愿望。買文具這種情景便于創(chuàng)設,就地取材,在學生中收集一些文具用品,擺在講臺上作為購買文具的模擬現(xiàn)場。先由教師當“售貨員”請一個學生當“顧客”,對購買某一種文具進行現(xiàn)場表演,接著讓學生輪流上臺當“售貨員”和“顧客”,對“售貨員”如何接待“顧客”,如何進行產品介紹,幫助選購進行語言運用,教師要對“顧客”進行指導,使其正確使用禮貌用語,說出自己想要買的文具,以及“付錢”、“找錢”的用語也要規(guī)范,然后,以小組進行“買文具”的口語交際活動。在這種情景中,學生主動參與,感到他們能用學到的語言去做事,于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自覺性會大大增強。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互相合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訓練有法,教無定法。實踐證明,無論我們選用哪種方法,都要面向全體學生,還必須注意年級、年齡特點,遵循教材的漸進性,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逐漸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習慣。根據(jù)學科課程特點以及訓練內容的不同,通過實物、教具、場景或多媒體,努力創(chuàng)設多種交際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和動口的積極性,富有個性地參與口語交際的全過程,努力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責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