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蕓,紀丹妮,年桂紅,陸麗華
(第二軍醫(y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 肝外四科,上海200438)
學齡期肝癌患兒的護理
李蕓蕓,紀丹妮,年桂紅,陸麗華
(第二軍醫(y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 肝外四科,上海200438)
目的 探討學齡期肝癌患兒行肝癌切除術的護理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第二軍醫(y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治療的14例學齡期肝癌患兒的臨床資料,并總結護理方法。結果 根據(jù)學齡期肝癌患兒的特點,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住院時間12~20d,均順利出院。出院后1個月隨訪有3名患兒訴胃脹不適,2名患兒訴切口牽拉痛,分別給予相應的指導后癥狀緩解,經(jīng)過精心護理未訴肝區(qū)不適。結論 對行肝癌切除術的學齡期患兒術前進行心理、飲食、環(huán)境干預和完善的術前準備,術后進行嚴密觀察與監(jiān)護、及時處理不適癥狀、預防引流管滑脫等,是手術成功和促進患兒早日康復的重要保證。
綜合護理干預;學齡期兒童;肝癌
肝細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小兒少見的肝臟惡性腫瘤,多發(fā)生在5歲以上[1]。肝癌的治療,目前仍然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手術是唯一可使該病獲得根治的方法[2]。6~12歲的兒童在經(jīng)歷了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之后,進入了正規(guī)的小學教育階段,在心理學上把此階段稱為學齡期[3]。此期兒童在住院期間心理波動較大,常表現(xiàn)出對手術的恐懼。因此,我們對學齡期肝癌患兒實施了全程、系統(tǒng)的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東方肝膽醫(yī)院治療的學齡期肝癌患兒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齡6~12歲,平均(8.25±3.54)歲。所有患兒均經(jīng)病理學診斷為肝細胞性肝癌患者,其中7例患兒有乙肝病毒攜帶史。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兒均施行肝腫瘤切除術,最大的手術范圍為肝臟右三葉切除術。
1.3 結果 本組患兒均順利出院,住院時間12~20d。出院后1個月隨訪,有3名患兒訴胃脹不適,2名患兒訴切口牽拉痛,分別給予相應的指導后癥狀緩解,未訴肝區(qū)不適。
2.1.1 心理干預 恐懼情緒是術前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4]。本組14例患兒都表現(xiàn)出懼怕手術。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使患兒產(chǎn)生較強的焦慮、緊張甚至恐懼等負性情緒。學齡期兒童因其身心發(fā)育不完全成熟,術前的應激反應會更加強烈[5]。因此,護理人員應和患兒及其家長談話,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并對患兒進行安慰、支持、鼓勵,樹立患兒和家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營造家庭化的溫馨環(huán)境,保持病區(qū)安靜,提供兒童畫報和學校課本,在不影響休息的情況下,適當安排患兒自學1~2h,或者讓其畫畫閱讀,使患兒覺得自己沒有荒廢學習;要求家長24h陪護,以減輕其孤獨感。此外,護理人員還應耐心講解及指導術前術后注意事項,發(fā)放成冊的健康指導資料,解釋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對某些異常檢查結果和術后并發(fā)癥的注意事項向家長解釋時應回避患兒,并采取保護性措施。本組中有3例患兒,表現(xiàn)出異常情緒,通過我們護士耐心的解釋,患兒情緒平穩(wěn)。
2.1.2 營養(yǎng)支持 為了提高患兒手術耐受力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給予營養(yǎng)支持。術前給予“三高一低”飲食,即高蛋白質(zhì)、高維生素、高糖類、低脂肪易消化飲食。(1)合理搭配食物。原則上按患兒的口味及嗜好進行補充,可以選擇魚、蒸蛋、瘦肉、水果、蔬菜、豆制品等食物。(2)烹飪以煮、蒸、燉為主。清淡、少鹽、少油脂,避免因高脂飲食引起肝臟負荷加重而影響食欲,忌添加辛辣刺激性的調(diào)味品。(3)合理安排飲食。主食粗細搭配,攝入充足的優(yōu)質(zhì)蛋白,午睡后加一餐點心,保證營養(yǎng)的需求。(4)靜脈營養(yǎng)。對肝功能較差、進食較少的患兒給予葡萄糖、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適量的白蛋白、血漿等支持治療。
2.1.3 術前指導 做好檢查前指導、術前準備。嚴格掌握好術前的禁食、水時間,做好患兒的衛(wèi)生工作,教會患兒在床上抬臀活動和進行腸道準備,即術前1d14:00囑患兒口服乳果糖15ml+溫開水100ml。教會患兒有效咳嗽、咳痰及如何保護傷口的方法,指導其練習床上排尿、排便。告知患兒及家屬術后放置各引流管的重要性和目的,期望得到有效配合。
2.2.1 一般護理 14例患兒術后均留觀監(jiān)護病房。復蘇期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待患兒麻醉清醒后,給予半臥位,同時給予低流量吸氧,2L/min,以增加肝細胞氧供。嚴密觀察患兒的神志、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尿量等變化,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同時,應密切觀察其腹部體征、引流液情況,警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組有1例7歲男孩行肝臟右三葉切除術,復蘇時血氧飽和度為90%,立即給予兩路吸氧,一路為鼻導管吸氧,3L/min;另一路為面罩給氧,5L/min。經(jīng)治療,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波動范圍為96%~99%。此外,還應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根據(jù)患兒體質(zhì)量以10ml/(h·kg)計算,勻速補液。有條件的應盡量使用輸液泵控制滴數(shù),避免滴速過快而引起腦水腫或肺水腫的發(fā)生,尤其注意尿量及尿比重的變化,以指導合理補液。術后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避免患兒過分依賴家屬,鼓勵患兒早期下床活動,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fā)癥。
2.2.2 預防感染 遵醫(yī)囑給予霧化吸入,以利于痰液咳出。術后第1天,給予翻身、輕叩背,1次/4h,刺激咳嗽、咳痰,及時、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更換導管時注意嚴格消毒、無菌操作,告知家屬防止患兒用手抓導管及導管隧道出口。注意體溫變化,以期早期識別導管相關感染的征象;做好患兒的皮膚、口腔及會陰護理,隨時給予擦身,動作應輕柔,保護好患兒稚嫩的皮膚;注意各種操作及治療相對集中進行,減少對患兒造成的不良刺激;保持室內(nèi)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注意病室環(huán)境,避免過多的家屬探視,預防交叉感染。
2.2.3 導管護理 術后患兒帶留置靜脈導管、胃管、腹腔雙套管、尿管各1根。因患兒年齡小,常常會隨意地移動身體,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兒及家長交流溝通,將引流管雙固定于床單上,對過于煩躁不配合的患兒應適當用約束帶保護,以防引流管滑脫。護士對每一根引流管應做好標記,保持引流通暢、管壁清潔,嚴格做好“四防”,即防脫落、防扭曲、防堵塞、防受壓,定時更換引流袋,操作時嚴格無菌。密切觀察并準確記錄各引流液的色、質(zhì)、量,加強腹腔雙套管的觀察,了解腹腔雙套管放置的位置,如1h內(nèi)引流出鮮紅色血性腹腔積液≥200ml或滴數(shù)>30滴/min,持續(xù)30min且管壁有溫熱感,心率快,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應懷疑有活動性出血的可能,需及時報告醫(yī)生,妥善處理。
2.2.4 疼痛護理 學齡期兒童痛閾值較低,往往對切口痛、引流管摩擦痛較難以承受,表現(xiàn)出哭鬧、不理睬。護理人員應和家長一起關懷和鼓勵患兒,對患兒的哭鬧不責備,適當?shù)乇頁P,鼓勵其做一名勇敢堅強的兒童,并給患兒聽音樂以及給患兒自己喜歡的玩具。使用靜脈鎮(zhèn)痛泵的患兒保持鎮(zhèn)痛泵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對裝有鎮(zhèn)痛泵而鎮(zhèn)痛效果不佳者,根據(jù)疼痛性質(zhì),遵醫(yī)囑予以止痛藥物。術后患兒會產(chǎn)生諸多的不適癥狀,需要父母和護理人員敏銳的眼光和細心的觀察去發(fā)現(xiàn),注意鎮(zhèn)靜、鎮(zhèn)痛后患兒的呼吸和神志變化,以防發(fā)生呼吸抑制。
2.2.5 飲食護理 禁食期用溫開水棉簽濕潤嘴唇,觀察患兒早期腸蠕動恢復情況。待其胃腸活動恢復胃管拔除后,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流質(zhì)、半流質(zhì)。根據(jù)患兒的年齡及時添加飲食,少量多餐、多樣化。
2.2.6 出院指導 告知患兒及家長術后3個月應注意臥床休息,增加肝臟的血流量,減輕肝臟的負擔,以利于肝臟修復、肝功能恢復。指導患兒學會自我保護傷口,避免意外創(chuàng)傷,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盡量少去公共場合。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堅持“三高一低”飲食原則,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保肝藥物,告知家長術后1個月進行復查,檢查AFP、B超、肝腎功能。3個月后患兒身體完全康復且病情許可,可以重返學校學習,鼓勵患者和同伴們聊天,逐漸融入到集體中發(fā)揮自我價值,但要求不參加體育課學習,不劇烈運動。
對學齡期肝癌患兒的心理、營養(yǎng)、術前、術后等各項護理進行干預,使患兒能積極配合治療,對醫(yī)護人員充分信任。護理人員應多鼓勵患兒,多一些時間來陪伴,不隨意批評與指責,不強迫、不急于做治療,待得到患兒信任后再進行各項治療。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后嚴密細致的病情觀察,可有效保證其手術效果。
[1]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實用小兒外科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27.
[2]吳伯文.實用肝臟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45.
[3]李歡,趙玉紅.學齡期兒童情緒能力的發(fā)展特點概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1):68-70.
[4]嚴謹.住院學齡期兒童的醫(yī)療恐懼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0):584-586.
[5]李梅,范雪梅,李天佐.心理干預對不同年齡兒童圍術期焦慮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9):70-71.
R735.7
A
1008-9993(2012)9A-0050-02
2012-04-20
2012-07-26
李蕓蕓,本科,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郁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