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永,王啟偉
(淮北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英譯的空缺
——從尼采的超人學說對魯迅的影響談起
程 永,王啟偉
(淮北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從魯迅的文化背景出發(fā),揭示《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中受尼采影響的部分,及其在英譯中的空缺,提出英譯時應特別注意魯迅作品中的隱含意義,用加注及參考尼采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文版的方法完全傳達魯迅的本意。
尼采;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
魯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其文學作品致力于改造中國國民的劣根性?!犊袢巳沼洝泛汀栋正傳》是魯迅早期最有分量的作品。由于早年深受尼采超人學說的影響,并把它作為指導他反封建的重要理論武器,魯迅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尼采的蹤影,并套用和化用尼采的術語。按照傳播學的觀點來看,翻譯魯迅的作品更要注意其中的信息傳遞。正如呂俊和侯向群所認為的:“(作者)是傳播活動的起點,我們稱之為信源,他的基本職能是信息的制作者,也是最初的傳播者……但同時,他又是社會大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有很多因素在控制著他……他個人的因素(如他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等,都對他有影響,譯者(主體2)對作者(主體1)的這些情況了解越多,就對他所傳播的信息理解的越深,自然對翻譯工作有好處……對作者的社會、自然、認知等各方面的結構情況有所了解,是會對翻譯他的作品有一定作用的”[1]5正如同在論及接受與傳播,譯者的身份與特點時,呂俊和侯向群認為的那樣:“作家、文學流派、甚至文學史也都會溝通作品與讀者的橋梁,并影響著讀者對作品的取舍,評價,左右著在閱讀中的某些情感傾向。翻譯更是如此。”[1]57這就對魯迅的作品英譯提出了很高的評價標準。本文選取楊憲益和戴乃迪先生的譯本,就魯迅作品中富含的尼采意象在譯文中是否得到充分的傳達進行討論。
尼采主張超人學說,反對陳腐的基督教文化,高呼“上帝死了”的宣言。在其最著名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對舊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主張重新估計一切價值?!霸谀岵煽磥?,上帝只不過是對生命力的否定和壓制,上帝之死才終于敞開了人對一切重新評價的廣闊天地。這里的‘上帝’就是指束縛人的精神枷鎖。”[2]尼采思想對1902留學日本的青年魯迅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皳?jù)周作人回憶:‘魯迅那時很喜歡讀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冊常在案頭。’”[3]魯迅受到了這股思潮的很大影響和巨大沖擊后,開始著手進行尼采學說的介紹工作:“留日期間發(fā)表的論文中有3篇直接征引了尼采語句或評論了尼采學說。按其發(fā)表先后,依次是:《摩羅詩力說》(連載于《河南》1908年第2-3號)、《文化偏至論》(載《河南》1908年第7號)和《破惡聲論》(未完,載《河南》1908年第八號)這3篇文章共有8處涉及尼采學說?!盵4]
魯迅承擔著喚醒國民大眾的重任,超人學說正恰恰適合充當魯迅用來反封建的理論武器,也有力地鼓勵著魯迅從事國民性的改造。魯迅一直很重視尼采的學說,很早就著手譯介尼采的學說,“1920年他翻譯了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篇’并寫了“譯者附記”對此書作了詳細的介紹?!盵3]。魯迅也把尼采的觀點主張以及一些標志性的話語和哲學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下文將進行討論。
(一)尼采的超人與魯迅的狂人
尼采的超人是無視舊道德的典范,在尼采的眼里,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舊道德是孱弱者束縛強者的繩索,尼采號召人們突破舊道德的樊籬,從“人”到達“超人”,尼采對舊道德的批判也是不遺余力的。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尼采宣稱:“我教給人一種新的意志:想要去走世人盲目地走過的路,并稱之為善,加以肯定,不再悄悄地走別的歪路,像那些病人和瀕死者那樣。是病人和瀕死者,他們輕視肉體和大地,想出天國的事物和拯救的血滴……”[5]29“在那些夢想和渴望著神的人們中間,總有許多患病的人;他們極其憎恨認識者以及在各種道德之中稱為誠實的那種最年輕的道德?!盵5]30為了顯示與基督教的對抗,尼采使用了模仿圣經(jīng)筆調的寫法,特地使用一種古樸莊重并且雄渾的文體,查拉圖斯特拉的話語也是模仿《圣經(jīng)》中的先知,充滿了箴言的色彩。[6]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狂人可以說是尼采超人的對應,充分揭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從道德上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倫理基礎。站在這種認識的高度上,狂人的反詰和責難也很有氣勢和力度,銳不可當,某種程度上,特別是在語氣上,是和查拉圖斯特拉的言語對等的。在翻譯時,需要特別的注意。例如:“從來如此,便對嗎?”[7]29而在楊憲益和戴乃迪先生的英譯中,“Does that make it right?”[7]28并沒有在語氣上做到對等;“你們要是不改,自己也會吃盡。即使生得多,也會給真的人除滅了,同獵人打完狼子一樣!——同蟲子一樣!”[7]33“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7]33“If you don’t change, you may be all eaten by each other.However many of you there are, you willbe wiped out by thereal men,just as wolves are killed by hunters-just like reptiles!”[7]32“You should change,change from your bottom of your hearts.You must realize that there will be no place for man-eaters in the world of future.”[7]32而更像是在描述狂人“瘋”的一面,即僅為狂人的瘋言瘋語,而不是狂人居高臨下地指責;文章結尾“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7]37被處理成“Perhaps there are still children who haven’t eaten men?Save the children...”[7]36是一種誤譯,魯迅本意當然是救所有的孩子,無論是“沒有吃過人的孩子”還是“吃過人”的孩子,而譯文“Save the children”因為定冠詞“the”就變成了僅僅拯救“沒有吃過人的孩子”,除此之外,語氣也稍顯軟弱,去掉定冠詞“the”,不僅能加強語氣,也使得譯文正確無誤。
(二)“末人”與《阿 Q 正傳》中的未莊
與尼采筆下“超人”所對應的是“末人”。查拉圖斯特拉在剛下山的第一場布道中,所說的是:“難道你們要做大潮的退潮,情愿倒退為動物而不愿超越人的本身嗎?猿猴在人的眼中是什么呢?乃是讓我們感到好笑或是感到痛苦的恥辱的對象。在超人眼中,人也應該是這樣:一種好笑的東西或是痛苦的恥辱?!盵5]7這段文字很清楚地顯示,和“超人”這種強有力人物作對比的概念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就是庸眾。查拉圖斯特拉一席話曲高和寡,并沒有獲得聽眾,于是他說:“我要對他們講述最該輕蔑的人:這就是末等人?!盵5]12
盧芳認為“‘末人’這個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大約是魯迅創(chuàng)造的。受尼采‘超人/末人’理論影響,魯迅從文化批判的角度把人物分成‘庸眾’、‘歷史的中間物’和‘真的人’。”[8]她進一步認為“因現(xiàn)實難見‘真的人’魯迅后來摒棄了超人思想,卻始終堅持‘末人’理論?!┤恕蟮值扔凇贡姟母拍?,形象在魯迅作品中時常出現(xiàn),貫穿始終。他們組成了封建社會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物?!盵8]我們所說的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并不是說他塑造了具有超人氣質的一系列狂人,恰恰是因為其筆下的那些“末人”。這里有一個例子:“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批判的是‘末人’,阿Q是生活在‘末莊’的嘛!阿Q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我們總不能像阿Q一樣去做‘末莊’的末人吧?!盵2]伊克昭先生犯了一個很細微的錯誤:阿Q居住在“未莊”,并非在“末莊”。未和末非常接近,在漢語的語境下很容易明白魯迅的用意,在楊憲益、戴乃迪先生翻譯的英文文本中,“未莊”則成了“ Weizhuang”,在英語里是無意音節(jié),讀者從而也喪失了領略魯迅所傳達的深意的機會。筆者認為,對末和未在漢語里字形相似進行說明,對“未”和“未”進行加注,在完全傳達文本的含義這一方面上是有必要的,也是應該的。
(三)尼采一些關鍵詞語在《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里的反映
查拉圖斯特拉在下山后的第一場布道是對觀看走鋼索的大眾,他說:“你們走過了從蟲到人的道路,你們內心中有許多還是蟲。從前你們是猿猴,就是現(xiàn)在,你們比任何猿猴還更加是猿猴?!盵5]7
在《狂人日記》中,狂人勸其兄放棄食人,有這么一段:“大哥,大約當初野蠻的人,都吃過一點人。后來因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變成了人,變了真的人。有的卻還吃,——也同蟲子一樣,有的變了蟲鳥猴子,一直變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還是蟲子。這吃的人比不吃的人,何等慚愧。怕比蟲子的慚愧猴子,還差的很遠很遠?!盵7]31
在《阿Q正傳》中,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7]155阿Q“吐了一口吐沫,說:‘這毛蟲! ’”[7]163
列舉的這些段落中,很明顯有著尼采的痕跡,而且有著很深的寓意。所以英譯中,蟲豸和毛蟲應該保持一致,最好是向尼采英譯中的worm靠攏。楊憲益和戴乃迪先生的英譯中把毛蟲譯為“hairy-worm”,筆者認為翻譯得非常精當,然而在《狂人日記》中卻把“蟲子”翻譯為reptiles,當然就文學作品而言未嘗不可,甚至能有用詞豐富的感覺,但是對作為思想家的魯迅,作品中的尼采隱喻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
結 語
魯迅不僅是偉大的作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論武器之一就是尼采的超人學說?!犊袢巳沼洝泛汀栋正傳》是其最有影響的兩篇小說,其劃時代的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他使用白話創(chuàng)作出形式上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小說,更體現(xiàn)在他思想上反封建的徹底性,其中尼采更是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在翻譯魯迅的作品時,在保存藝術形式的前提下,不僅要盡量把作品的內容介紹給國外讀者,也要把作者對中國國民性的思考和認識傳達給國外廣大讀者。這就要求采取必要的加注,或者參考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英文版把他的前期作品中蘊含著的以及消化掉的尼采思想也盡量地展示給讀者。
[1]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伊克昭.尼采的不白之冤[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3(S1).
[3]烏云其其格.魯迅與尼采比較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2):13.
[4]黃懷軍.魯迅早期的尼采觀新探[J].中國文學研究,2006(4):21-22.
[5]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詳注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6]劉成群,韓夢飛.《野草》、《圣經(jīng)》與魯迅對尼采戲仿的承襲[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30(6):1.
[7]魯迅.吶喊(新課標雙語文庫)[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8]盧芳.試論魯迅筆下的“末人”形象[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33.
H315.9
A
2095-0683(2012)03-0138-03
2012-04-09
2011年淮北師范大學校級科研項目(700415)
程永(1984-),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育學院助教;王啟偉(1981-),男,山東臨沂人,淮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育學院講師。
責任編校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