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結玲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中文系,廣東 佛山 528000)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除外)、理、工、農(nóng)、醫(yī)、經(jīng)濟、政法、外語、藝術、教育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教學中應體現(xiàn)工具性、審美性與人文性三者的融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蔽倚S?006年把該課程列為公共必修課,為了更貼近實際,2010年對其進行改革,將課程更名為《大學語文與應用文寫作》。大學語文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一門基礎課,擔負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多項重任。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它正處于“文科生不屑學、理科生不愛學、教師難教學”的尷尬境地。因此,如何加強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發(fā)揮其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為深入了解我校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現(xiàn)狀,課題組精心設計了《大學語文》調(diào)查問卷,問卷主要圍繞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態(tài)度、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內(nèi)容、方式、考核體制等方面來設計,共15道選擇題(含部分多選題)。調(diào)查對象涉及我校2008級英語、藝術設計、應用心理學、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金融學、法學等十三個專業(yè)的學生。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出問卷1054份,回收986份,回收率93.5%。
從學習態(tài)度上看,有552人對大學語文“很喜歡”或“比較喜歡”,占總數(shù)的56.0%;695人認為在大學非中文專業(yè)學生中開設《大學語文》課有必要,占總數(shù)的70.5%。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比較喜歡學習大學語文。但在自我評價上,也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對自己的語文水平評價不高,如在口語表達方面有280人認為自己表達不夠清晰、但能夠理解;在寫作方面,有451人認為自己表達清晰、但邏輯不夠嚴密;兩項占總數(shù)的74.1%;有542人希望通過該課程達到提高人文修養(yǎng)的目的,占總數(shù)的55%;有684人認為該課程對提高修養(yǎng)及素質(zhì)方面是有幫助的,占總數(shù)的69.4%。在教學內(nèi)容及方式上,我校學生有比較多的期待,他們認為教學內(nèi)容應兼顧到方方面面(多選),這樣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例如,有583人認為要加強文學作品賞析,占總數(shù)的59.1%;464人認為要加強文史知識講解,占總數(shù)的47.1%;515人認為要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技巧訓練,占總數(shù)的52.2%;353人則認為要加強應用文寫作指導,占總數(shù)的35.8%。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該課程教學內(nèi)容多、學時少,很多時候無法兼顧,導致目前大學語文教學仍以文學作品賞析為主。在教學方式方面,只有257人表示滿意,占總數(shù)的26.1%;544人感覺還可以,占總數(shù)的55.2%,總體滿意度不算高。
此次調(diào)查能基本反映出我校大學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一方面學生覺得它重要,比較喜歡,另一方面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積極性,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文化教育、審美教育、德育滲透三個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文化教育應體現(xiàn)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功能。
當前,大學生不會寫申請書、就業(yè)推薦書,錯別字連篇、語句不通等現(xiàn)象已司空見慣;真正讀過中國古典名著的也寥寥無幾。大學語文課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對所選文學作品的分析及對已學文學知識的梳理,讓學生粗略了解文學史的發(fā)展概貌;拓寬學生的視野和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而最直接的目的則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強化學生的實際技能。
為了加強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筆者在近幾個學期的課堂教學中試行“課前一講”、“話劇表演”、“影視欣賞”等實踐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罢n前一講”是利用每節(jié)課前5~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在講臺上以PPT形式演講?!罢n前一講”采取學生自愿報名、自擬題目、自定內(nèi)容、自制PPT的形式進行,演講結束后教師當堂點評,并給予每位同學平時成績加5分的鼓勵。學生們參與的熱情頗高,演講內(nèi)容或文學現(xiàn)象、或時事熱點、或名人軼事,總之內(nèi)容包羅萬象,使人大開眼界。他們制作的PPT有視頻、有文字、有圖片,可謂圖文并茂,精美無比。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膽量、表達能力及動手能力?!霸拕”硌荨敝饕墙Y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挑選有表演才能或自告奮勇的學生排練話劇,同時給予參與演出的學生平時成績加8分的鼓勵。如在講述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專題前,筆者就組織了一批學生在課外排練話劇《雷雨》,并把這個話劇表演搬到課堂,按先講、再演、后評的順序完成戲劇專題的教學任務。通過開展這一實踐活動,作品中周樸園、繁漪、周萍、侍萍、大海、四鳳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大大加深他們對戲劇主題及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中,參與演出的同學一絲不茍,完全進入角色,與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臺下觀看的學生也與劇中人物同悲同喜,時而屏住呼吸、時而開懷大笑,活躍了課堂氣氛。“影視欣賞”也是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為學生播放由選講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及相關視頻等。例如,在講到《紅樓夢》是一部大百科全書時,筆者給學生播放CCTV-4《中華醫(yī)藥之探秘紅樓美食》視頻,以此說明《紅樓夢》不僅是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同時也飽含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飲食文化。
審美教育要體現(xiàn)大學語文的“審美性”功能。
審美情感是一切文學藝術的本質(zhì)特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其獨特的情感魅力吸引人、感染人,使人陶醉于真、善、美的氛圍中,讓心靈得以滋潤、凈化。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精品包含著許多審美因素和審美特征,能給學生以美的熏陶與感染。文學精品常常具有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等,都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素材。而大學語文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寓美于教,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審美素養(yǎng)。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及教學中相關的美的因素,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1]而詩歌就是一種抒發(fā)作者情感的最好的文學體裁。例如,先秦抒情詩名篇《蒹葭》[2]意境朦朧、含蘊不盡,具有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之美,涵容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如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知己難遇等。這些美的旋律、美的意境能帶給學生美的熏陶。又如屈原的《湘夫人》[2]意象豐富、想象奇特、文辭華麗,抒發(fā)了湘君對湘夫人刻骨銘心般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人們對純潔愛情的渴望,也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2]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zhèn)バ蹓训木吧蜕铄錈o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帶來一種震撼的力量之美。在學習古典詩歌時,學生從中得到了或朦朧、或真實、或震撼的審美體驗。在講述“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浪漫主義文學與普希金詩歌”兩個專題時,為了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歌所營造的美的意境中,筆者嘗試在課堂上舉辦小型的“詩歌朗誦會”。 例如,在賞析詩歌的同時播放《預言》、《神女峰》、《致凱恩》、《我曾經(jīng)愛過你》等中外配樂詩歌的視頻。看完視頻后,讓部分學生在音樂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誦這些優(yōu)美的詩歌,感受詩歌美妙的旋律和富有韻律的節(jié)奏美,使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感受主人公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從而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這樣的美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眼醉其畫、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陶醉在詩歌美的氛圍中。
德育滲透要體現(xiàn)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功能。
在大學語文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而是使學生在古今中外文學精品中主人公偉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講正氣、講誠信、講廉恥、講民本。
作為具有濃厚人文性的大學語文,其主要內(nèi)容是經(jīng)典的文學文本,其中蘊涵著積極用世、不屈不撓、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又可以激勵學生用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鑄造自己的靈魂,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操。像在《秦晉殽之戰(zhàn)》[2]中,作品以個性化的語言動作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蹇叔老成持重、遠見卓識;王孫滿觀察敏銳、聰穎過人;玄高忠心愛國,機警靈活……通過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引導學生以古人為鑒、見賢思齊、取長補短,在潛移默化中促成學生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又如《齊桓晉文之事章》[2]中孟子所倡導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能引導學生培養(yǎng)樂于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重民、親民的理想[3];其“仁政”的精神實質(zhì)是愛人,由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兼愛他人、泛愛眾人。這種推己及人的愛,不僅是情感的延伸擴展,更是道德的升華飛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并序》[2]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風亮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勇敢面對社會挑戰(zhàn)的自信心。再如,朱自清的《給亡婦》[2]、巴金的《懷念肖珊》[2]、孫犁的《亡人逸事》[2]三篇悼念性文章都流露出作者對愛妻的無限思念,夫妻相濡以沫,表現(xiàn)出無比堅貞的愛,也向世人表明愛情不僅有激情,更有責任。這種偉大的愛情力量可以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總之,大學語文課將文化知識、文學鑒賞、人生哲理和寫作訓練等融合在一起,教學內(nèi)容豐富,教學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實踐能力。筆者認為開設這門課很有必要,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要使這門課程更好地發(fā)展下去,就要結合實際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的實際。
[1]王秀娟.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討[J].文學教育(上),2008(11):29.
[2]文際平.大學語文讀本(第三版)[M].廣東:廣州出版社,2010.
[3]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第九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