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愛
(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路回民小學)
淺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沈洪愛
(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路回民小學)
培養(yǎng)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感進行討論。
語文閱讀教學 語感 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痹谌找骖l繁的交往中,人們對語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發(fā)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強烈敏銳的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是思想認識逐步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人們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從語句或一段的開頭即能預測出整個語句或語段的趨向,可以在一瞬間辨認出詞義的細微差別和色彩感情,正是憑語感。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學習語文注重培養(yǎng)語感。至于“語感”這一概念如何介定,目前似乎還沒有公認的精確的解釋。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諸多的語言學論述中,做一些理性的探索。
葉圣陶先生認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陛^早提出“語感”的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講到:“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看雨’不但解作看天的雨吧。見了‘新煉’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旨趣。見到‘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
不難看出,習慣上被稱為“語感”或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實質上是屬于一種直覺的語言思維現(xiàn)象,它是人頭腦中的深層言語結構活動水平的“外化”表現(xiàn),是在長期的持續(xù)性、規(guī)范性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的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梢哉f,語感能力成熟與否,是一個人語言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
誦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地造句,巧妙地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
只有多朗讀、背誦,才能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氣象萬千,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去認識、占有、體驗語文材料,對語文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吸收?!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指的就是通過朗讀訓練來感知詞語的正誤,句子的好壞,文氣的滯暢,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語感能力的目的。朗讀形式可多樣化:教師范讀,磁帶放音,學生齊讀,分組讀,男女輪流讀等。朗讀有一要求:就是必須開動腦筋,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理解。正如王守仁所說:“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絡繹反復(反復思考體會),抑揚其音節(jié),寬虛其心意(使音節(jié)高低起伏,心意舒展通暢),久則義禮浹洽(書中的道理能融會貫通),聰明自日開矣(聰明才智自然逐漸發(fā)展起來)?!边@樣,語感的培養(yǎng)也就在其中了。
一個詞,一句話,什么含義,什么作用,應經常加以揣摩,不要輕易放過。這是語感訓練最基本的方式。例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有這么一句“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句中的副詞“才”用得好,好在含義深刻,寓意豐富: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理解,了解到肖邦杰出的音樂才華,然而英年早逝,飽含著無限痛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于列強瓜分波蘭,迫使他憤憂交加而造成的,豈不深藏著強烈的譴責之意?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認識得到了升華。久而久之,也會逐漸增強對語言敏感性的領悟力。一般的說,語言艱深的文章,優(yōu)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華部分,往往都需要精讀,反復揣摩詞句的含義和用法,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的揣摩,這對培養(yǎng)語感很有幫助。有了一定的語感基礎,還可采用略讀的方式,大略讀去就能抓住重要詞語和掌握全文要旨,凡是有效的略讀也能起增強語感的作用。至于速讀或者跳讀,更需要教強的語感才能讀好,不過依靠敏捷的思維,也能讀出較強的語感來。
語言的源泉在生活中,語感的培養(yǎng)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而必須延伸到課外,使語感培養(yǎng)和個人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多讀多說;另一方面,是多練多寫,經常性地強化練習,必能形成好的語感。教師可以在語文活動課時將聽說與讀寫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整個言語能力。如在五年級口語交際——演講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針對這兩個不同的主題演講時,表情語氣應有所不同,在演講“我最欽佩的一種行為”時,語氣是贊賞的,語調是歡悅的,而演講“我最看不慣的一種現(xiàn)象時,表情相對嚴肅,語氣是批評、勸誡性的。在小組訓練時,很多同學都做到了聲情并茂的演講,感動了班上的同學。然后,教師叫學生寫一篇觀察日記,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因為寫作是一種規(guī)范運用書面語言的活動,對促進語感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應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如開展了活動寫日記,看了文章寫讀后感,并且寫好后的作文還可以在學生間互評互改。在長期讀寫實踐活動中形成語感,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言語實踐活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把握語感的特性,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語感訓練,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理解應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
作文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最集中的體現(xiàn),培養(yǎng)和提高語感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成熟的作文。但培養(yǎng)和提高語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要立足于點滴的積累,堅持不懈地進行作文訓練和練習,只有這樣,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語感才能轉化為作文能力。
語感的培養(yǎng)又不僅僅是讀書、作文本身的事,還需要情感因素的參與,尤其是生活的歷練。語感源于所感的語言,由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積淀而成。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提煉語言,在親身的語言學習中,在生活的語言運用中,才能逐步形成語感并得到加強和完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只有經過勞動的人,才能感受到“健康的疲倦”這個說法的妙處。
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礎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一個較為漫長的而又細致的工程。只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并施之于有效的語言訓練方法,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有聲有色,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而又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