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杉
新課標版高考大綱在 “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部分提出了“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較高要求,那么,什么是“個性化閱讀”?如何指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體現(xiàn)讀者鮮明個性特征的閱讀。它是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新課標的亮點之一。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高揚學習主體能動性的閱讀,它有別于以往學生被動的注入式閱讀。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體理論、西方接受美學理論和人本主義思潮。接受美學認為,一切文學作品都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讀者基于個人的體驗發(fā)現(xiàn)的也正是這一特性。藝術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消費,而是顯示贊同與拒絕的審美活動,是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創(chuàng)造、豐富作品意蘊的過程。
既然“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高蹈智慧的審美活動,那么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怎樣進行指導呢?
西方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睎|西方的哲言表述不同,但卻道出了一個相同的道理:讀者的身份不同,則對同一文學文本的解讀亦不同?!垛叶〗馀!肥恰肚f子·養(yǎng)生主》里的一個寓言故事,文惠君聽出了養(yǎng)生之道。而今天呢?有的人聽出了19年的“恒”,有的人聽出了“進乎技矣”的“道”,有的人聽出了“目無全?!钡摹熬场保械娜藙t聽出了治國安邦的“政”?!斗N樹郭駝橐傳》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本用來諷喻政治的,但今天,園藝師從中看到了種樹要領,教育家從中學到了教育藝術,做父母的,從中借鑒了育兒心經(jīng)。
讀者身份不同,感觸不同,悟到的內(nèi)容不同,學到的“用處”自然也不同。
寓言《濫竽充數(shù)》旨在諷刺不學無術而原形畢露的人,但這個故事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異常走紅。為什么?因為這個故事,換個角度,它被解讀成了對落后體制的批判。故事中的齊宣王喜歡“大鍋飯”的體制,弊端很大,被人鉆了空子。改革開放了,要向齊湣王學習,改革“大鍋飯”體制,實行單干,獎優(yōu)罰劣,獎勤罰懶,激發(fā)所有勞動者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相同際遇的還有《紅樓夢》中“探春理財”的故事。
改革需要借鑒,改革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經(jīng)驗,于是人們又想到了另外兩個故事——《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經(jīng)典重讀,舊作新讀,往往會讓經(jīng)典在和時代精神的碰撞中閃耀出奪目的璀璨之光。這種舊瓶裝新酒、借尸來還魂的方法,文學上稱為“借古喻(諷)今”。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才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一面鏡子,古為今用并不是難事。高明的讀者應當學會發(fā)掘經(jīng)典著作的時代內(nèi)涵。
電視劇《西游記》老少皆宜,百看不厭。但是,兒童和成人的欣賞視角肯定不同。兒童著眼于故事娛樂,成人著眼于社會批判,學者著眼于文化反思。一部《紅樓夢》,青年人熱衷愛情,中年人學習管理,老年人著眼養(yǎng)生。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認知結構,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閱讀文學作品,要學會“移步換景”,從不同年齡的讀者的角度,來審視、來發(fā)掘、來建構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西方女權主義文藝思潮被引介到我國,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了。它給我們的文學鑒賞和批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很多藝術作品,如果從女權主義批評的角度來觀照,會有非常震撼的效果。比如,《花木蘭》可以讀出中國古代女性在歷史情境中的“缺席”;《紅樓夢》可以讀出“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水滸傳》可以讀出女性的低微與卑賤;《祝福》可以讀出女性身上那根無形的夫權繩索;《邊城》可以讀出女性的寂寞;《荷花淀》可以讀出女性的解放。
反之,從男權角度,一部封建史可以看成一部男性壓迫欺凌女性的歷史,一部民主革命史可以看成一部女性顛覆男性霸權的歷史。
同是半瓶水,樂觀者說,還有半瓶來;悲觀者說,只有半瓶了。讀者的性格不同,所領略到的文學旨趣也就不同。悲觀者為馬絲洛娃的命運落淚;樂觀者為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欣慰。寬厚者同情孔乙己,刻薄者嘲諷孔乙己。急躁者瀏覽情節(jié),從容者品味細節(jié)。賈府里面,焦大不愛林妹妹,而寶玉,則非林妹妹不娶。這除了魯迅所強調(diào)的階級因素以外,我想性格差異也是重要因素。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個性化閱讀,換個角度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