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曼 劉曉坤
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應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是尤為密切的,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語言教學。解釋語言結構技術模式的產生是應用語言鞋架最為關心的內容,而怎么樣和學習者進行交際是語言教師所關心的內容;應用語言學家對于準確性比較關心,而語言教師對流利卻是最關心的;應用語言學家對能力最關心,而語言教師對語言運用最關心??偠灾瑧谜Z言學并不是一種教學派或者學派,它在一個教學方法的正確性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它可為一種新教學法的產生及外語教學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1.國外語言學發(fā)展的情況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 N.Chomsky) 的語言理論在語言學發(fā)展中的作用。應用語言學從五十年代末的“提出”到六十年代中葉的“興盛”,經過了一個“逆結構主義”到“結構主義”的過程。它是經過同過去傳統(tǒng)的語言學理論和舊的教學觀點挑戰(zhàn)、論戰(zhàn),最后站穩(wěn)腳跟的。當然,迄今為止尚有許多語言教學理論問題有待于應用語言學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找出正確的答案。在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崛起起了革命性的促進作用。
喬姆斯基對當時流行的哲學上的經驗主義、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和由此而產生的語言學上的結構主義進行了挑戰(zhàn)。喬姆斯基認為,人出生時決非是一塊“空白的石板”,小孩生來就有一種受自然生態(tài)制約的“天生素質”。人腦的天生素質就像一部已經編好程序的計算機,也就是說在人的頭腦中已經固有語法規(guī)則,這套規(guī)則可以轉換生成人類極其復雜的言語。規(guī)則是有限的,而轉換生成的語言或語言行為是無限的。否則,就不能解釋人類語言有創(chuàng)造性。這一現象和人們?yōu)槭裁丛诙潭痰膸啄陜饶苷莆找环N千變萬化的語言,人類具有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語言能力是人們對語言的潛在掌握,而語言行為則是對語言的實際運用。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在語言教學中促成了拋棄結構主義模式,但他沒有提出明確的代替方案,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法和教學法理論。在喬氏的影響下,外語教學沖破了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自覺對比法等結構主義和直接教學法以及自然教學法等行為主義的理論,各種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像雨后春筍一樣,應運而生。諸如聽說法、認知法、默讀法、功能交際法等。
2.母語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在世界上有很多語言,不管是英語、俄語還是漢語,都是由主位、述位和修飾部分組成,而名詞、動詞和特征狀態(tài)也都是存在于它們其中的概念,一個文章的組成也都是由單詞、短語和句子所構成。人類語言之間存在的不同和差異主要就是在符號和發(fā)音上,也可以說是文字系統(tǒng)和音位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不同。語言其實可勞動、思維是相同的,對于人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因此,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智力高低,都具備著語言能力。兒童從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到之后5、6歲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說出一些語言。兒童學語是因為本能的需要,下意識去模范,在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一旦從小習得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就會成為你生活中時時離不開的終身工具,就會在你的頭腦中扎下永遠抹不掉的根基。這種牢固的母語根基往往又會成為學習第二種語言的障礙。正如英國語言學家艾克思霄所說:“學習語言的敵人就是已經掌握了的語言,學生始終發(fā)現他的母語是學習另一種語言的絆腳石,總想利用自己的母語代替另一種所學語言”。有人提出,要想學好地道的外語必先忘掉母語。這對長期習慣于用母語思維的人來說,停止用母語思維換成剛學時間不長的外語思維是不可能的。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人們初步學得語言知識并打下一定的語言基礎之后,第二階段就要重點地訓練語言技能,也就是言語活動。這和運動員的技能訓練很相似,只能靠大運動量言語技能訓練才能熟練地運用語言。
1.培養(yǎng)語言技能要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我們應充分利用直接教學法和功能交際法在這方面所提供的經驗,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言語活動,在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并通過模仿和有意義的重復讓學生習得語言。按巴甫洛夫的神經活動學說,語言是第二信號系統(tǒng)。我們建立第二信號系統(tǒng)就是使語言同它代表的刺激物建立聯系,讓它直接作用于感官,必須經過大量多次的“刺激——反應”過程。這種刺激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形成的直接聯系也就越牢固,從而取得學習的效果。
2.培養(yǎng)語言技能要解決的矛盾
其一,語音與非語音的矛盾。語音是人類發(fā)出的有意義的聲音。當發(fā)音和聽音不能賦予和得到實際內容時,只能是聲音,不是語音,或稱非語音。其二,快速和慢速的矛盾。人的大腦對言語的處理是快速和瞬時的,適應大腦處理信息的語音流和文字字符也應該是連續(xù)和瞬時的,否則就會像放慢速度的留聲機或放慢鏡頭的錄像,不顯其本音和真像。其三,有情和無情的矛盾。一般說,用言語交流思想時,總是具有感情或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完全不帶感情的言語就好像沒有意義話語一樣,是不存在的。
我國對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只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斷地吸取國外各學派的長處,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從而探索出適合我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教學理論和教學體系,開創(chuàng)出外語教學的新局面。
[1]歐敏.淺談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福州黨校學報. 2004(06)
[2]趙予.談外語教學中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5(05)
[3]代建軍.中介語及其僵化現象的幾點教學啟示[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8(02)
[4]許東林.淺析語言和文化的含義及二者關系[J].學理論.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