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內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學校管理和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教學行動研究活動。
現(xiàn)在學校的校本教研大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教研活動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沒有真正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導致不少教師對教研活動缺乏興趣,當成任務來應付。因此,激活內需,構建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改革當前校本教研現(xiàn)狀的重中之重。
一、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激活校本教研的內需
依據(jù)國家新課程方案邊實施邊查改,旨在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與課改理念,逐步解決認識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比如,一些教師還存在觀念、課程、教法“三個不適應”,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要求還有距離,先進思想尚未轉化為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尚無質的改變,多年形成的特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還根深蒂固。這反映了教師對課程改革意義深度的思考不足,因此,時而出現(xiàn)理念上接受、操作上困難的現(xiàn)象。而且,各種評價體系尚不健全,升學壓力還時而動搖著新課程改革的信心,來自學生和家長對分數(shù)和升學的渴望,使教師的心理壓力日益加大……
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從教師在課改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切入,組織專題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學習、研究、討論,努力去探索既行之有效又為師生喜聞樂見的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行為的有效轉變。
如,新課程理念強調語文要隨文識字,反對傳統(tǒng)的集中、枯燥的識字方式。但是幾次聽隨堂課和檢查備課下來,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第一課時仍然采用集中識字的方式。經(jīng)了解,教師認為隨文識字很容易把課文打散,變得支離破碎,既不利于整體把握,又浪費時間,沒有充分認識到隨文識字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一益處。學校及時抓住這一問題,組織教師開展同題研討活動,比較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的利弊。經(jīng)過實課研討,最后教師一致認為這兩種識字方式各有特色,不能“一刀切”。集中識字適用于生字詞較多,篇幅較長的課文,而隨文識字則適用于篇幅較短,生字詞較少的課文;易于理解的生字詞采用集中識字,教學效率更高,而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生字詞則適合采用隨文識字……
由于這樣的校本教研解決了課改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的研究熱情很高,教研效果也很好。
二、以師生需求為出發(fā)點,探索“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實施素質教育”“執(zhí)行三項規(guī)定,落實五個嚴格,保證鍛煉一小時”的文件精神和局“八個規(guī)范”要求,要進一步“構建扎實有效的課堂”,努力探索“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雖然新課標對“練習”一詞諱莫如深,但是我們還是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訓練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推動課堂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已對學生的課后作業(yè)量有了明確規(guī)定: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回家作業(yè),三~六年級語、數(shù)、英三科作業(yè)時間相加不超過一小時。區(qū)教研室本學期對課堂作業(yè)量也做了明確規(guī)定:每節(jié)課必須要有5~8分鐘練習、作業(yè)時間,以減少學生在學習新知的第一時間產(chǎn)生的負擔,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面對種類繁多的練習,如何控制好訓練的時間、時機、內容、形式,如何對各個知識點、各項能力進行有效訓練,成為當前師生最為迫切的需求,也成為校本教研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校圍繞“提高課堂訓練的有效性”這一專題,開展了扎實有效的校本研討活動。通過上教研課、開展研討活動、組織經(jīng)驗交流等形式,探討了課堂訓練的內涵、類型、時機、訓練量等問題,有效地解決了課堂訓練中的實際問題,幫助教師進一步構建扎實有效的課堂教學,逐步實現(xiàn)“減負增效”。
三、以科研課題為引領,在攻難解惑中不斷提升
新課程實施要求把課改建立在教育科研的基礎上,以課題研究帶動觀念更新,不斷發(fā)現(xiàn)、研究和解決課改中的困惑和問題。因為課題“鏈接”著鮮活靈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問題。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的提出,就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串”,讓研究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嘗試、積累、總結、改進、提高,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學期,區(qū)教研室提出了“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的研究任務,這對校本教研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教研組或教師個人結合學科教學,以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課堂教學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設計、教學“六認真”的切實貫徹等內容,開展了口子小、有針對性的研究。由于課題運作更具規(guī)范性,教師能把教學研究工作與自己日常的教學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重視過程性資料的積累,并做好階段總結和反思,在化解困惑、攻克疑難的過程中不斷升華理念、增長能力,提高駕馭新課程的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對學校管理者曾有過一句忠告:“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蔽倚⒈羞@一理念,繼續(xù)致力于構建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新城實驗小學)